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理,也影响着司法公正的维护。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概述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依法定程序出庭作证,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查明案件事实、揭示案件真相的重要手段,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证人出庭率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导致庭审中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2. 证人保护不足:对证人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导致证人遭受报复、威胁等风险较高。
3. 询问方式不规范:庭审中证人的询问方式不规范,导致证言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影响。
4. 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缺乏法律保障。
四、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问题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包括:1. 社会环境因素:受传统观念、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意愿较低。
2. 法律制度因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缺乏法律保障。
3. 司法实践因素:庭审过程中对证人的保护、询问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之处。
五、完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 提高证人出庭率: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证人保护措施等手段,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意愿。
2. 加强证人保护: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为证人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安全保障。
3. 规范询问方式:制定科学的询问方法、规范庭审中证人的询问方式,确保证言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宋体小四状态下空两行)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完善符东杰(居中楷三)(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字体为宋体小四号)[摘要]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证人制度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作伪证以及证言反复的情况较为普遍,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对证人制度作必要的改革,无论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的保障,还是对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都极具意义。
(楷体小四)[关键词] 证人,出庭作证,完善,保障措施,建议(楷体小四)(空一行)(序言)所谓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庭作证的人。
证人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证据,具有描述性和确定性的特征。
它与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证据相互印证,使民事诉讼证据链条的各个环节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证明案件的事实。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价值被越来越重视。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对证人制度一直未有足够的重视,程序规范疏漏、法律约束不力,加上证人本身具有的容易受客观环境、智力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影响的特点,致使证人拒不作证或拒不出庭、证人作伪证或证言反复等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剖析证人制度的运行现状并找出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建立全面规范的证人法律制度,成为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黑体小四)证人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特别是《证据规定》的施行,是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一个标志。
但从司法实践及比较法的角度分析,我国的证人制度还有缺陷,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笔者试图找出我国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正立法建议。
在实践中,证人作证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两个:首先是证人拒不作证特别是拒不出庭作证。
出庭作证是证人作证的通常形式,也是庭审活动贯彻公开原则和直接言词原则的最具体的表现,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往往在法庭通知其出庭作证时拒绝作证,或者以不出庭的方式拒证,或者虽然出庭但不提供有关的证言。
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申请书尊敬的法院:我,XXX,性别:XXX,身份证号:XXX,住址:XXX,系本案的当事人。
因本案需要证人出庭作证,但证人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特向贵院提交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申请书,具体理由如下:一、案情概述本案系因XXX(申请人)与XXX(被申请人)之间合同纠纷而引发。
具体争议焦点为:1. XXX与XXX之间签订的《XXX合同》的效力问题;2. XXX是否履行了其在合同中的义务;3. 双方是否存在违约行为及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证人基本情况证人XXX,性别:XXX,年龄:XXX,身份证号:XXX,住址:XXX。
证人与申请人XXX系亲属关系,了解本案相关事实经过。
三、证人无法出庭作证的原因1. 证人XXX因身患重大疾病,目前正在接受治疗,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受长时间的路途奔波及庭审压力。
根据医生的诊断,证人需要持续住院治疗至少三个月,方能有所恢复。
在此期间,证人无法离开医院,更无法出庭作证。
2. 证人XXX所在医院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加之证人病情严重,无法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法院。
即使证人愿意出庭,但实际上也难以实现。
3. 证人XXX因疾病原因,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交流,发音含糊不清,可能无法清晰地陈述事实经过。
这对庭审的进行及案件的审理将产生不利影响。
四、证人无法出庭作证的后果1. 证人XXX的证言对本案的事实认定具有关键作用。
若证人无法出庭,将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2. 证人XXX的证言可能对申请人XXX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
若证人无法出庭,可能导致申请人XXX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3. 证人无法出庭,可能导致庭审进度受阻,影响案件的及时审理。
五、申请措施鉴于以上情况,为保证本案的公正、公平审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申请贵院允许证人XXX书面证言替代其出庭作证。
同时,申请人愿意承担相应的书面证言提交、邮寄等费用。
六、结论此致敬礼!申请人:XXX联系电话:XXX通讯地址:XXX邮编: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法学专业论文题目汇总1.论正当防卫2.论死刑的存废3.论自首的认定4.论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5.论赦免6.论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7.论渎职犯罪的法律预防8.论性贿赂9.论医疗事故罪的认定10.论交通肇事罪的特征与认定11.论证券欺诈12.论证券发行程序的完善13.论上市公司的监管14.论券法律业务的规范与管理15.论持续信息披露制度16.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17.论中小企业板的监管18.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19.论证券仲裁20.论证券投资基金法21.论保险法学的学科体系22.论外资保险公司的法律监管23.论保险信用体系的构建24.论农业保险25.论船员保险26.论旅游保险27.论医疗保险28.论航天保险29.论专业保险代理人的规范30.论保险欺诈31、行政许可法与工商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32、商标保护法律框架的比较研究33、论中国品牌的政策法规环境3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竞争法的重构35、建立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36、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37、试析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特征的变异及管理38、试论我国行业管理法的地位与体系39、中小企业无形产权管理的法律分析40、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41、经济法的起源42、经济法价值取向探讨43、论经济法的公平价值44、加入WTO对经济法的影响45、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46、经济法地位问题探讨47、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待解决的问题48、完善我国企业法人制度的思考49、当今企业法人代表违法违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50、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问题探讨51、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52、企业法人的经济犯罪与赔偿责任研究53、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与企业文化建设54、论公司法的立法价值去向55、公司法改革面临的问题56、加入WTO后中国金融法的调整57、税法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58、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问题探讨59、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完善60、春秋时期成文法颁布的背景分析。
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强民事审判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具体问题,应切实加以解决。
一、民事审判工作存在的问题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事审判、涉诉信访、审判队伍、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司法环境六方面,具体地讲:(一)民事审判方面一是诉讼调解率、当庭宣判率有待提高,上诉率偏高,没有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案结事了、易于执行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息诉息访方面尚存在一些欠缺。
二是裁判文书需改进,仍存在一些裁判文书认定事实不清,裁判说理不透,逻辑性不强,制作粗糙,缺乏应有的严谨性、规范性、权威性。
三是少数民事法官在审理阶段兼顾执行不够,诉讼保全不及时,判决主文不明确,给案件的执行带来困难。
四是取证难、证人出庭作证率低长期困扰民事审判,影响了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效率。
五是送达难的问题突出。
应该说,法律规定的送达方式种类是比较齐全的,基本上能符合民事诉讼的要求。
但是,法律规定的送达方式不够灵活,送达程序过于严格、苛刻,客观上造成了法院诉讼文书“送达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判效率的提高,影响着法院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于直接送达,有的当事人外出经商、居无定所;有的当事人地址不详或者地址发生了变化;有的当事人躲避送达,客观上送达困难。
法院送达诉讼文书时,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才能送达,有的则是无法送达。
关于留置送达,在直接送达时,当事人拒收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在场见证。
实践中大部分的基层组织或单位人员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愿意来,来了也不愿意见证。
所以,留置送达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要求过于繁琐。
关于公告送达,民事诉讼法及其解释对公告送达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期限太长。
其次,费用太高。
在报纸上刊登公告送达的,对经济拮据的当事人是不小的负担,对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则明显增大了诉讼成本。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庭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庭审是法院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事实的查明、法律的适用和法官内心确认的形成多在这一阶段完成.因此.考察当前庭审活动的客观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对于提高法官驾驭庭审能力、规范庭审活动以及促进审判公正高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庭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素质展现方面1、审判法庭环境有待改善:有的审判法庭办公楼装修年代久远.设计和布局不合理.一些诉讼指南等上墙资料未及时更新.标牌不清晰.不显目.内容也不符合当前工作要求;有的审判庭计算机等摆放不规范.不整齐.给人以杂乱的印象.影响法庭形象。
2、合议庭成员形象方面:有的审判员坐姿不正.注意力不够集中.如质证时对当事人出示证据出现遗漏;一些平常的习惯动作也不时表现在审判庭上.如托脸、柔眼、抠鼻等;个别审判员、书记员没有按规定着装.开庭时配带小微章.且配带位置不合规.有的书记员甚至着便装。
3、庭审纪律方面:法庭纪律维护不够严肃.因公诉人、当事人等原因.导致案件不能按时开庭审理;没能正确运用法槌对违反法庭纪律的情况予以制止或警告.如有的案件庭审中.当事人亲友带小孩旁听、旁听群众未关闭手机、高声喧哗、随意走动.而审判员未进行及时有效地制止。
4、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庭审中.有很多用语不规范的情形.一些日常的口语经常出现在庭审中.有的法官、书记员声音不够响亮、清晰;有的审判员庭前准备不充分.对卷宗材料不熟悉.导致庭审中各个环节把握得不是很紧凑.有时出现"冷场"的情况;少数案件中.对突发情况处理应变能力不足.如对代理人不按时到庭.庭审中未经审判长或审判员允许.直接入席就座.审判长或审判员也没有反应.而过一段时间后.才核对代理人身份及代理权限。
个别法官心理素质较差.因领导旁听等原因.庭审显得紧张、局促.秩序较混乱.如在举证质证后未经合议即进行认证.认证过程中又突然中断进行合议。
我国民事诉讼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及完善对策-民事诉讼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质证权作为一个专业的法律术语,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中并没有准确的定义,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第200条都涉及了质证这一概念。
随着我国诉讼程序的不断完善, 公民法律素养的不断提高, 质证权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民事诉讼中, 质证权不仅是当事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更是当事人实际中会运用的一项程序参与权。
然而, 学界对于质证权的有关研究却乏善可陈。
分析质证权在我国民事诉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以保证当事人能够更加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质证权。
关键词:质证; 质证权; 民事诉讼;Dilemma and Causes of 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in Civil Procedure of ChinaHU Huiting YANG YaLaw School, Huna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as a special legal terminology, is not accurately defined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However, the 68 thand 200 tharticles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l involve the concept of it.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Chinas litig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continuous raising of the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to. In civil litigation, 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is not only a basic right that the parties should enjoy, butalso a procedural participation right that the parties should apply. However, in the academia, the researches of 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are not good enoug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arties can exercise their right of cross examination more effectively.Keyword:cross examination; cross examination right; civil suit;就质证而言, 它是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 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试论我国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解决路径[摘要]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证人出庭难的现状成为了目前司法改革的瓶颈,那么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因素有哪些?为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出路又何在呢?这些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证人;证人出庭;证人保护一、证人出庭的现状有学者于2004年分别在北京、内蒙、河北随机选择了五个基层法院作为调查对象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这五个法院当中,调查人共检索了数千件案卷,最后得到判决结案的样本共计为1780个,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为169个。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调查人分别对其中四个法院2001年和2003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进行了统计:四个法院2001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分别为7.9%、7.6%、5.2%、4.9%:四个法院2003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分别为11.6%、13.1%、14.6%、9.8%。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到,我国证人出庭的比率相对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出庭作证的绝对数量仍然偏低,大多数的证人仍然在法庭之外。
二、证人出庭的重要意义证人证言作为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证据类型之一,在法院认定案件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迅速查清案件事实,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证人的这种功能能否最大化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人能否出庭作证。
在我国,证人用书面证言取代出庭作证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著名学者龙宗智所说的: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而不向法庭作证,证人不出庭作证,书面证言在庭审中通行无总,但是这和我国目前深化了的司法改革是不相适应的。
对于证人的询问,是洞察证人证言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途径。
试想,如果没有证人出庭,那么这样一个询问证人的步骤根本无法进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抗辩式庭审也有可能流于形式了。
那么,我国证人出庭率偏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三、证人出庭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一)立法原因1.法律文本中关于证人出庭的相关规定存在—个内在逻辑矛盾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民事诉讼中常见障碍的有效应对措施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民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会影响诉讼的进程和结果。
那么,面对这些常见的障碍,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呢?首先,我们来谈谈证据收集方面的障碍。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很多时候当事人可能会面临证据难以收集或者证据不充分的问题。
比如,一些关键的书证可能掌握在对方手中,而对方拒绝提供;或者某些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
针对这种情况,当事人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合法的途径去收集证据。
如果书证在对方手中,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或者要求对方出示。
对于证人不愿意出庭的情况,可以耐心与其沟通,说明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法律义务,同时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证人出庭。
另外,在证据收集过程中,要注意证据的合法性和关联性。
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证据,否则可能会被法院排除。
同时,收集的证据要与案件的争议焦点有直接的关联,能够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主张。
其次,诉讼时效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障碍。
如果当事人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才提起诉讼,可能会导致败诉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事人需要了解不同类型案件的诉讼时效规定,并在时效期间内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
可以通过书面通知、向对方主张权利等方式中断诉讼时效,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同时,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在时效期间内有主张权利的行为。
再者,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也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障碍。
不同的法官对于相同的法律条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可能导致判决结果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要充分阐述自己对法律适用的观点和理由,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法学理论作为参考。
同时,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律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法律适用的问题,为当事人争取有利的判决结果。
此外,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
很多当事人对民事诉讼的程序和法律规定不了解,导致在诉讼过程中出现各种失误。
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明铭班级:亳州电大11年法本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 (2)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三、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3)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 (5)摘要证人到法庭上当庭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关键词:证人;证人证言;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其实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一种,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而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
下面我们将对民事诉讼中证人的畴进行简单的阐述:(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两大类。
即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单位能否能象自然人一样出庭作证呢?单位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下面的论述中所指的证人仅仅只能出庭作证的自然人。
(二)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2款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这一条是关于证人的能力方面的规定,在我国自然人作为证人,除必须了解案件的事实外,还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
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5条也进一步规定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当待证事实与其年龄状况相适应的可以作为证人。
因此,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自然人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能够作为证人对与自己年龄和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待证事实作证。
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证人出庭作证是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性的最有效途径。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法庭所提供的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基本上是诉讼代理人向证人所收集,证人就其了解或知道的案情提供的证言。
根据一般心理学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而提供书面证言,往往存有不认真对待,有些还不负责地提供一些情况,加上还存在当事人的利益诱导,或是代理人先入为主诱导,很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证言。
证人到法庭上当庭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二)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官正确认证,公正办案的保证。
在一个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就是知道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知情人。
证人到法庭上作证,法官既可以亲自听到证人的作证述,也能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同时还可亲自询问证人,为法官提供了一个获取案件事实的证据“现场”。
经证人的当庭作证述,及当事人和法官的质询,对证人的当庭证言法官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审查判断,从而对证人证言作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认定,使法官审查得出的案件法律事实,尽量接近客观事实,保证案件的处理准确公正。
(三)证人出庭作证是深化民事审判改革,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需要。
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举证的重要方式,是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容,证人出庭作证并经双方当事人质询,是法庭对证据质证的最真实的体现,为当事人充分质证提供有利的法定条件,当事人的质证权得到充分行使,保障了当事人充分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四)证人出庭作证,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诉累。
在现行民事案件诉讼当中仍大量存在由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或是当事人申请法官在开庭前对证人进行调查收集证人的证言笔录。
证人出庭作证经当庭质证、认证,证人的证言当庭记入庭审笔录,减少了重复劳动,真正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累。
三、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一直困扰着包括民事诉讼在的诉讼活动,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如诉讼观念、传统意识,证人保护措施的欠缺,以及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中有关证人制度的不完善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一切因素都是通过作用于证人的心理而产生效果的。
(一)基于自身利益的衡量是证人拒绝出庭的事实原因。
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证人缺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缺乏依法作证的责任感。
具体表现为:1、证人害怕卷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普遍认为作不作证作用不大,左证是多管闲事,于是报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不出庭作证,敷衍作证。
即使被迫出庭作证,也只是无关痛痒地说几句,对关键或事实采取回避态度。
2、证人害怕遭到当事人打击、报复。
特别是“黑恶势力”为霸一方,乡霸、地霸、村霸比较严重的地方,证人出于作证会招致不利方当事人怨恨、报复,甚至使自己及家属的人身、财产、前途遭到不测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敢出庭作证。
3、证人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事务。
认为作证对自己没有好处,且出庭的有关费用无法列支,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又直接损害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有损于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4、证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或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朋友、同事等亲情、人情关系,如实作证对其不利;或与一方当事人有过节,如实作证对其有利;或因当事人利诱,贿买而抱有侥幸心理等原因,而不愿作证或作伪证。
(二)证人制度立法容的不完善是证人拒证的根本原因1、立法规定过于原则,欠缺配套措施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这一条款过于原则。
其一,承认单位具有同自然人一样的作证资格,这并不符合证人的自然要求。
实践中,单位证人往往只提供盖有单位印章的一份书面证言,其证据效力难以把握,一旦出现伪造,其责任也难以追究。
其二,对证人出庭的方式,作证的程序规则等,都未加以全面的设置和规,使得证人出庭履行义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其三,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未规定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
这无异于说明证人违反了该法定义务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也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致使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条款形同虚设。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却没有规定什么是“特殊情况”、由谁举证证明是“特殊情况”、需要怎样的证明、由谁审查等,这既给当事人或证人提供了借口,也导致法官难以作出审查、判断、决定。
2、立法容的不完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除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每个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此外,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履行还规定了一些保障措施。
例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以及对证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可酌情给予罚款、拘留。
可见,围绕证人出庭这个中心,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权利保障机制,尤其是在证人最关心的人身安全利益保障方面。
但是,为什么证人还是普遍不出庭作证呢?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制度上不够完善、执行得不是很好等因素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证人作证可强制性法理,在立法上没有形成完整的证人出庭作证强制制度。
由于立法规定不完善,缺乏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强制和制裁措施,致使证人为了顾及一己之利益,而敢于公然蔑视法律的权威,经常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出庭作证义务。
正如耶林所言:“法不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因此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手持有为主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
天平与宝剑相互依存,正义女神挥舞宝剑的力量与操作天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处,恰恰是健全的法律状态的所在”。
缺失了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强制措施保障的证人作证制度,就如失落了宝剑的正义女神一样软弱可欺。
司法实践一再验证了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因此,健全我国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强制制度,是解决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关键所在。
3、听证本身是当事人受到不利指控时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抗辩权,无论以行为性质还是行为主体确定较大数额罚款,都无法保证所有受到罚款损害的公民法人受到公平对待,况且较大数额罚款是一个模糊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境况,不同领域,受不同法律规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能以罚款原因和行为主体作为是否赋予听证权的标准,而应当以罚款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大小为标准确定是否适用听证程序。
换句话说,应当以罚款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程序和当事人对罚款的接受程度为标准。
当事人能否接受一个没有经过听证的罚款处罚,要取决于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境况及其他多种因素。
所以不能把“较大数额罚款”的认定权交给行政机关,相反,应当交给相对人,凡是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都必须给予。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较大数额罚款”时适用听证程序。
至于较大数额如何规定,各地做法不完全相同。
有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的。
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针对当前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我国必须改革与现代审判方式不相适应的证人制度,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努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养成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良好习惯,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进程,全面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和作证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规和公正的现代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我们认为,应亟待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一)建立强制必须到庭的证人出庭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上没有规定证人拒不出庭的情况下,可以强制证人到庭,因此,面对证人拒不到庭,当事人无奈,法院也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带给当事人的只能是对司法机关的无限失望,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不然会极大伤害司法的权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
笔者认为,如果证人经法院传唤而拒不出庭作证,又无正当理由,应受到强制,但这种强制应当遵循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
首先,既曰强制,就必须有力度,使证人不敢不出庭。
借鉴外国立法,如英国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证人,可以逮捕,必要时,可处以藐视法庭罪;日本也规定了法院可以命令其负担因此而发生的诉讼费用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可追究刑事责任,判处包括罚金、拘留在的刑罚,必要时,法院还可命令拘提证人(第277—278条)。
其次,强制措施的设置应当以调控为主,不宜采取我国地区的直接将证人“拘提”到庭的方法,因为,强制的目的毕竟主要是为了让证人作证,证人的作证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自愿的。
最后,证人拒证是否构成犯罪,日本及英美诸国认为可以构成犯罪,法国、德国及我国地区皆认为不宜以犯罪追究,但比照我国刑法上已规定的妨害公务罪,对于严重妨害司法审判活动的拒证行为,似乎可以妨害司法罪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