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成人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6.95 MB
- 文档页数:42
说明证据等级等级I(高等级)等级Ⅱ(中等级)等级Ⅲ(低等级)推荐等级 a(强推荐)b(中度推荐)c(弱推荐)诊疗方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本指南的适用范围: 年龄18周岁及以上非免疫缺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
以下临床情况,本指南仅作参考,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粒细胞缺乏、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接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桔抗剂治疗者罹患的肺炎。
本指南的修订方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牵头修订。
经过3次现场工作会议和2次网络视频会议,确定了指南的整体框架和主要更新内容, 并由方法学专家对所有参加指南编写的专家进行文献检索和证据等级评价的规范化培训。
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2007年CAP指南[1]。
证据等级是对研究证据质量的评价, 推荐等级是对一项干预措施利大于弊的确定程度的评价。
一般来讲, 证据等级越高,推荐等级也越高,但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并不完全对应’还需要权衡患者意愿、价值观和资源消耗作出判断(表ェ)。
指南内容分为8个部分,由核心成员带领8个小组,以统一标准査阅国内外文献、评价证据等级并完成初稿。
推荐等级由指南全体编写成员投票决定。
初稿完成后,总执笔人负责汇总并修改,先后召开6次现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稿,并先后3次征求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其他学组以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和美国、欧洲专家意见,根据讨论及反馈意见6次修改指南修订稿。
最终修改稿得到了全体执笔专家和咨询专家的同意。
第一部分CAP的定义和诊断一、定义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 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成人C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欧洲及北美国家成人CAP的发病率为5 ~ 11 •1 ooo人―1. 年-im,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说明证据等级等级I(高等级)等级Ⅱ(中等级)等级Ⅲ(低等级)推荐等级 a(强推荐)b(中度推荐)c(弱推荐)诊疗方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本指南的适用范围: 年龄18周岁及以上非免疫缺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
以下临床情况,本指南仅作参考,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粒细胞缺乏、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接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桔抗剂治疗者罹患的肺炎。
本指南的修订方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牵头修订。
经过3次现场工作会议和2次网络视频会议,确定了指南的整体框架和主要更新内容, 并由方法学专家对所有参加指南编写的专家进行文献检索和证据等级评价的规范化培训。
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2007年CAP指南[1]。
证据等级是对研究证据质量的评价, 推荐等级是对一项干预措施利大于弊的确定程度的评价。
一般来讲, 证据等级越高,推荐等级也越高,但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并不完全对应’还需要权衡患者意愿、价值观和资源消耗作出判断(表ェ)。
指南内容分为8个部分,由核心成员带领8个小组,以统一标准査阅国内外文献、评价证据等级并完成初稿。
推荐等级由指南全体编写成员投票决定。
初稿完成后,总执笔人负责汇总并修改,先后召开6次现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稿,并先后3次征求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其他学组以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和美国、欧洲专家意见,根据讨论及反馈意见6次修改指南修订稿。
最终修改稿得到了全体执笔专家和咨询专家的同意。
第一部分CAP的定义和诊断一、定义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 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成人C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欧洲及北美国家成人CAP的发病率为5 ~ 11 •1 ooo人―1. 年-im,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第五部分---CAP的辅助治疗第六部分---CAP治疗后的评价、处理和出院标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一科祝你平安第五部分:CAP的辅助治疗•CAP是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死因,除了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外,中、重度患者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以及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对CAP患者也是必要的(ⅡB);•合并低血压的CAP患者早起液体复苏是降低严重CAP病死率的重要措施(ⅡB);•低氧血症患者的氧疗和辅助通气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此外雾化、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也被用于CAP治疗(ⅡB);•重症CAP的辅助药物还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他丁类药物,但到目前为止无确切证据证明其有疗效(ⅡB)。
•1、住院CAP患者应及时评估血氧水平,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推荐鼻导管或面罩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但对于有高碳酸血症风险的患者,在获得血气结果前,血氧饱和度宜维持在88~92%(ⅢA)。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经鼻导管加温湿化的高流量吸氧(40~60L/min)也可用于临床(ⅡB);•2、与高浓度氧疗相比,无创通气(NIV,包括双水平正压通气或持续正压通气)能降低急性呼吸衰竭CAP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使氧合指数得到更快、更明显的改善,降低多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合并慢阻肺的CAP患者获益更明显(ⅡB)。
但对于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CAP患者,使用NIV的失败率高,且不能改善预后,重度低氧CAP患者(氧合指数<150mmHg)也不适宜采用NIV(ⅡA)•另外,需要及时识别NIV失败。
在使用NIV的最初1~2h不能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氧合状态,或不能降低初始高碳酸血症患者的血二氧化碳水平,均提示NIV失败,应立即改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ⅡA)。
•3、存在ARDS的CAP患者气管插管后宜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6ml/Kg理想体重)(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