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23
- 格式:pdf
- 大小:824.51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一、前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给公众带来了重大危害。
急诊科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重要的服务和保障职责,对于如何尽快、有效地识别和隔离病患、及时开展救治和疗效评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并提出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以期对于各级医院建立科学、规范的急诊和救治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诊疗组织与管理2.1 应对人员调配应根据不同医院的人员、物资等资源配置情况,及时统筹调配优势资源,建立覆盖全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疫情防控的全面覆盖和病患的快速救治。
2.2 室内环境管理要求医院各科室实施严格的二级预防措施,减少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风险。
落实好入院患者的体温监测、口罩使用、定点隔离、人员聚集限制等措施,建立快速的救治链,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得到及时救治。
三、临床诊断3.1 临床表现其中有些患者将无明显症状,故在接触史、发病地、百叶窗征、双侧肺部浸润等方面,做到全面排查、多元化判断。
建议医生修改疑似病例的预警通报和数据报告标准,将其以普通发热病例进行报告,早期开展流感检测和核酸检测。
3.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目前,病原学诊断以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为主。
核酸检测金标准是病毒RNA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但核酸检测只有在合适的时间以及合理的样本条件下才能达到较高的敏感性。
血清学检测是疾病诊断和抗体检测的重要手段,血清学检测可筛查有抗体的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四、急性期治疗4.1 治疗原则对于轻症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适当缓解,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药物;对于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应在实验室检测结果印证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标准进行使用。
4.2 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但一些药物被认为在病毒进入细胞之前的一些步骤中发挥作用。
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我国老年患者(≥65岁)因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以及宿主免疫受损常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β老年CAP病情复杂多变,发病急骤,是主要的老年急症之一。
老年CAP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致病菌复杂、合并症和多器官衰竭发生比例高,常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
基于我国尚无老年CAP的急诊相关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组织国内急诊、呼吸危重症、微生物和临床药学的多学科专家,成立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共识(指南共识注册编号:PREPARE-2023CN141)专家组,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采用德尔菲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专家对每项推荐进行表决,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并改进,共同探讨和制定我国老年CAP的急诊诊疗路径(见图1),以规范老年CAP的急诊诊疗并改善其预后。
1老年CAP的流行病学特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类型之一,全球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
2023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后所表现的问题更加严重,≥65岁的人口占13.50%,比上次增加了4.63%,CAP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在高龄(8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达到峰值[1]o老年CAP发病率呈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多为秋冬季高发,夏季{氐发;从地域上来看东北、华东地区是老年CAP的高发地区[2]o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呼吸免疫系统及防御功能低下,CAP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与年龄呈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则病死率相应增大,特别是65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上升[3]o调查显示我国老年CAP的住院病死率为5.7%,高龄老年CAP住院病死率高达11.9%[4]β此外,超过75%的老年CAP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最常见的前三位是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脑血管病[4]o推荐意见1:老年CAP发病率呈明显的季节波动和地域差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CAP最常见的合并症;随着年龄和合并症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
202015重症肺炎除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1]。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指出,我国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高达37.4%以上。
在重症肺炎的治疗护理中,目标导向性体位引流、振肺排痰等胸部物理治疗策略可清除气道分泌物、提高呼吸效能,加速患者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传统胸部物理治疗方法是ICU 护士通过肺部听诊、观察痰液性状和阅读胸片、CT 等影像学资料来制订翻身排痰计划。
这种方式常受到护士年资、临床经验以及主观因素的干扰,很难精准地制订重症肺炎患者目标导向性胸部物理治疗策略。
肺部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实时、操作简便等特点[3],可通过图像分析,明确患者现存的气胸、肺间质综合征、肺实变和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部问题,进而精准地制订体位引流计划[4]。
孙建华等[5]提出,ICU 护士可以通过改良床旁肺部超声评估(beside lung ultrasound examination ,BLUE )方案,评估肺脏实变、肺不张的位置,动态监测肺脏疾病的变化。
更有研究[6]指出,护士可以将肺部超声作为一种床旁呼吸监测工具,根据超声图像实施目标导向性肺部护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超声主导的体位引流计划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下一步开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0.05.015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院护理科研基金(XHHLKY201903)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欣,王小亭,孙建华,赵明曦,张青,李奇,李尊柱,罗红波),心外科(邓海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李若祎)李欣: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E -mail :2020-05-30收稿肺部超声主导的体位引流计划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李欣王小亭李若祎孙建华赵明曦张青李奇李尊柱罗红波邓海波【摘要】目的探讨根据肺部超声检查而制订的目标导向性体位引流计划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效果。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引言
本文档是关于肺炎临床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
以下是根据专家对肺炎的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
诊断
1. 肺炎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
2.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需要结合体温、血常规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
1. 对于轻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家庭隔离并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烧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 对于中重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住院治疗,包括氧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和控制
1. 强调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2. 积极开展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的疫苗。
3. 加强公共卫生措施,如流行病监测、传染病防控等。
结论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总结了关于肺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建议。
该共识将有助于提高肺炎患者的诊疗
效果,并对疫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请依据可证实的资料进行引用)。
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肺炎诊疗专家共识(第一版)“保健康、防重症”是新阶段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工作目标,重症肺炎的成功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健康界注意到,《专家共识》强调,急诊科分流早期预警评分(T REW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是预测ICU入住和死亡可参考的关键指标。
《专家共识》在谈到重型患者的治疗时,提及抗病毒治疗分五种:1、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
2、阿兹夫定: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成人。
用法:5mg阿兹夫定(5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7天,最多14天。
3、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患者。
4、静注COVID-19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5.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重型COVID-19患者可以从早期输注高滴度恢复期血浆中获益。
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此外,《专家共识》还提到免疫治疗和抗凝治疗的适用对象和用法:1、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2、免疫治疗——白介素-6受体阻滞剂(托珠单抗)。
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
3、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
临床表现(一)成人临床表现大约80%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轻度和自限性的,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肺受累有限。
早期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干咳、肌痛和嗅觉丧失;非典型症状包括寒战、胃肠道不适和神经系统改变。
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3)要点我国老年患者(≥65岁)因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以及宿主免疫受损常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
老年CAP 病情复杂多变,发病急骤,是主要的老年急症之一。
老年CAP 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致病菌复杂、合并症和多器官衰竭发生比例高,常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
1 老年CAP 的流行病学特点推荐意见1: 老年CAP 发病率呈明显的季节波动和地域差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CAP 最常见的合并症;随着年龄和合并症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
2 老年CAP 发生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2:高龄、基础病、吞咽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肌少症和居住于养老院是老年CAP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3:吞咽困难和咳嗽反射障碍导致的隐形误吸是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3 老年CAP 的致病菌分布推荐意见4:老年CAP 致病菌的分布具备老年患者的固有特点,革兰阴性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常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要重视病毒和真菌感染。
4 老年CAP 的不典型表现和诊断推荐意见5:部分老年CAP 患者临床症状可以不典型,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精神意识改变、尿失禁、疲劳和跌倒等肺外症状,应及时行胸部影像学检查(肺CT 首选)明确有无肺炎。
推荐意见6:应重视老年患者的体格检查,警惕“隐匿性”呼吸衰竭,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快是老年CAP 患者的重要体征。
推荐意见7: 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无效、急诊留观、抢救、EICU 和来自养老院的老年CAP 患者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5 常用的老年CAP 严重程度评分推荐意见8: 快速评估老年CAP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及时的分区处置是急诊CAP 诊治的重点。
CURB-65 评分简单易行,首选适用于急诊门诊,留观和抢救室,PSI评分适用于EICU。
6 老年CAP 初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性使用方案推荐意见9: 急诊医师需要根据老年CAP 患者的自身因素、基础病、病情严重程度、营养免疫状态、器官功能、并发症、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致病微生物特性和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
应用研究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行机械通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刘凯凤,张镇△,张郑平,王振华摘要:目的探索和建立重症肺炎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85例,根据患者24h内是否行机械通气治疗分为机械通气组(123例)和非机械通气组(62例)。
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等血气分析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需要行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后的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
通过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者年龄、p(A-a)O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p(CO2)升高;降钙素原(P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OI、动脉血p(O2)降低(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I、p(O2)、p(CO2)、p(A-a)O2是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5个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0.827,95%CI:0.785~0.898)和精准度,优于传统的p(O2)+ p(CO2)+OI模型和OI模型。
结论基于患者年龄,p(O2)、p(CO2)、OI、p(A-a)O2等参数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早期是否需要机械通气。
关键词:肺炎;呼吸,人工;血气分析;Logistic模型;重症肺炎;列线图中图分类号:R459.7,R563.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01075Constru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 prediction nomogram for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LIU Kai-feng,ZHANG Zhen△,ZHANG Zheng-ping,WANG Zhen-huaDepart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momous Prefecture,Kaili556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clinical predictive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Methods A total of185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 receiv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thin24hours,they were divided into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n= 123)and 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n=62).Data of patient sex,age,blood gas analysis indicators such as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alveolar-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a)O2],oxygenation index(OI),and some laboratory findings at admission were analyzed.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creen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need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A predictive model based on these selected indicators was constructed,and a nomogram was plotted.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model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and calibration curv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data of age,p(A-a)O2,APACHEⅡscore and p(CO2)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while procalcitonin(PC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p(O2)and OI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p(O2),p(CO2),p(A-a)O2and OI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the patients need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The nomogram model constructed by the above five indicators showed a good discrimination(AUC=0.827,95%CI:0.785-0.898)and accuracy,which wa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O2)+p(CO2)+OI model and OI model.Conclusion The nomogram model established based on age,p(O2),p (CO2),OI and p(A-a)O2can accurately predict wheth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requi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evere pneumonia patient.Key words:pneumonia;respiration,artificial;blood gas analysis;Logistic models;severe pneumonia;nomograms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邮编556000)作者简介:刘凯凤(1979),女,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危重症救治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