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新诗
- 格式:docx
- 大小:33.7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十年代新诗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30年代新诗30年代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
这个时期里,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积极干预社会,推动文化的发展。
30年代新诗的主要特点是反映现实、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等。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追求自由、真实、深刻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者,并没有受到传统诗歌形式和规范的限制。
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创作出许多富有个性、自由表达的诗歌作品。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通过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如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等。
30年代新诗所关注的社会现实,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民主、自由、民族独立等。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关切。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贫富差距、商业化的社会现象。
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还关注了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人性、情感的细腻关注。
在文化方面,30年代新诗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以徐志摩的《长相思》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进行了创新。
30年代新诗还进行了对现代文化的探讨,以郭沫若的《草原》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现代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的现代文明提出质疑。
30年代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人性观念,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1、卞之琳 1910年生,江苏海门人。
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如《酸梅汤》、《叫卖》、《几个人》,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如《断章》、《鱼化石》,也写过爱情如《无题》。
卞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当时的自己,意即:“茫然”于时代风云,“敏感”于诗歌艺术。
卞曾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底试验”的艺术家。
2、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汉园集》、《燕泥集》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爱情》、《慨叹》、《花环》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色。
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乐观向上的昂扬基调。
3、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
诗集主要有《地之子》、《窗》等,其诗风是浑厚朴实。
? 【参考书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2、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白蝴蝶》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 ? 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中国文学欣赏戴望舒作为诗人,并不博大,却非常真诚。
他一直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执著地表现自己的息怒哀乐,他对民族苦难和命运的关注,也是来自于内心的。
他不会迎合外部现实,只有那些真正能够融入他内心生活的事物,才能够进入他的诗歌王国。
中国文学欣赏 3、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一个最突出特色和意义就是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
30年代新诗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1.政治抒情诗
中国诗歌会(大众诗)
2.唯美诗(后期新月社+现代诗派)“纯诗”诗歌类型
3.乡土诗歌(臧克家)踏实表现现实人生
中国诗歌会
现实主义诗派
臧克家
三大流派后期新月派
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
政治抒情诗
前驱: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
“红色鼓动诗”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
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艺术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语言凝练,语调激越。
注重真情实感的再现。
代表作:《一百零七个》《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缺点:强调“力”的美学,比较口号化。
中国诗歌会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时间:1932年9月于上海成立。
发起人:黄浦芳(蒲风),穆木天(从创造社走向左联,陈方竟研究的好),杨骚,森堡(任钧)
刊物:《新诗歌》
创作纲领:“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创作的直接导向是“诗的意识形态化”与“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内容与特点:1.及时迅速反映现实人生,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
“捉住现实”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自我”
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3.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大众歌调”,创造大众化和通俗化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
影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
美。
不足: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艺术上比较粗糙;抹杀了非重大题
材作品,导致诗歌单化。
代表:蒲风——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诗歌集《茫茫夜》。
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
生活和斗争。
直接描摹的手法,诗歌语言朴实
通俗。
附:中国诗歌会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
唯美诗
后期新月社:《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孙大雨,叶公超,卞之琳等人
主张:1.诗的“贵族化”“纯然化”,反对诗的“功利化”,“大众化”
2.“自我化”“内心化”
3.诗艺的探索:十四行诗体的转借和创造。
(商籁体)
后期新月派异于前期的两个方向的新变:
一是向内朝着更加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掘,更加“纯我”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
(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二是向外扩展,部分新月诗人跳出小我,显示了走向时代社会的倾向。
后期新月派与前期的不同:
1.理论上的调整——“格律”可怕的流弊及危险:无
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
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与格式的谨严。
我们绝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
2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
3.“诗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徐志摩)
附: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幻灭的空虚感,
迷茫的感伤情绪”抒情方式:暗示与象征
现代诗派
时间:1932年,施蛰存创办《现代》,1933年,施蛰存写文章,定义了什么是现代诗,即定义了什么是现代主义的诗。
当时就有评论派称为现代派。
发展: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水星》文艺杂志,1936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派诗推向高潮。
抗战爆发后,诗人分化走向式微,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艺术特征:1.是纯然的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都市怀乡病),用现代的辞藻(并非不要文言,而是合乎现代情绪的字)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纯诗的艺术观”
2.病态心灵和浊世哀音。
漂泊者(无根但留恋都市)与寻梦者的双重身份,感知着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文明。
3.象征派(杂体的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诗艺的创新与探索。
(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表现手法上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诗体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诗的散文化:早期白话诗:“非诗化”——平民化
现代诗派:“纯诗”观念——贵族化附:中国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联系:主客体交融的“意象”;意象原型的选用;意象叠加的诗的组合方式;感伤情调。
乡土诗歌
代表人:臧克家(苦吟诗人)(农民诗人)(乡土诗人)艾青田间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反映社会乡土人生,注重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
个性意识,时代内容,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臧克家(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
代表作:《烙印》(第一本诗集)《老马》《罪恶的黑手》特点:1.篇幅简短,凝练集中
2.讲究意境,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蕴含强烈的感情。
深沉含蓄。
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触。
3.注重文字推敲与凝练。
“苦吟诗人”
附:臧克家的人生态度是“坚忍主义”他的作品是有节制的感情经过艺术的过滤。
艾青“吹芦笛的诗人”(胡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田间:“时代的鼓手”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给诗坛带来特异的风格。
以短促,跳跃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
现代派两位重要人物:戴望舒,卞之琳
戴望舒
简介: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州人。
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现代诗派的起点)先后有《望舒草》(记录了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成名作:《雨巷》写于大革命失败不久。
具有多义性,这有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倾向。
戴望舒的新诗创作,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前期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后期格调由前期的幽玄转向明朗雄健。
回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激情。
《元日祝福》是变化的标志。
《我用残损的手掌》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法,塑造了多维空间,实现了作品的回归(在某一点上又回归到了《雨巷》的古典的一统性),发展
(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综合(不仅仅是现代的艺术因素)。
戴望舒诗歌的特点:1.对个人忧郁与爱情苦闷的书写。
2.诗艺的现代追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传统诗艺的融合)
3.对日常生活诗艺的寻觅和表现
4.情绪,意象,语言的朦胧美
5.散文美的自由体诗的尝试
6.语言感官化和奇幻色彩。
卞之琳(学院派诗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月。
也是徐志摩的得意门生。
简介:江苏人,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因此与何其芳,李广田并称为汉园三诗人)《十年诗草》等。
卞之琳在戴望舒上的发展: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如《断章》;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实验,如“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2.诗的非个人化(个人的隐匿,戏剧性处境意境,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
卞之琳诗歌的特点:
1.多写诗人对人生体验与沉思的结晶,多写下层生活,曲折反映社会现实。
2.智性诗,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体现了追求感性和理智统一的趋向。
诗人把哲理的思考完全融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隐藏在抒情整体构造的深处。
3.诗歌“小说化”追求。
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尤其是“常倾向于写戏剧性处境,作戏剧性独白或对话,
甚至进行小说化”
4.“复调”模式多种声音多种内涵。
5.以暗示或象征手法,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6.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用韵追求复杂,诗体形式繁复。
附: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上,他开辟了以冷静的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现代智慧诗,使内蕴意义无限延伸,表达出现代人复杂敏锐的感情,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主智性:废名:倾向于禅理禅趣
林庚:新的格律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