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

(一)胡适的历史功绩

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

1.胡适《谈新诗》

“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

《一颗星儿》

2、胡适的新诗实践

⏹《尝试集》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蝴蝶》

3、体裁特点

(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礼》、《威权》

(2)反军阀——《你莫忘记》

(3)倡自由——《鸽子》、《老鸦》

(4)尚进取——《上山》

(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5、《尝》的文学史意义

(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

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学徒苦》

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

《教我如何不想他》

2、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是谁把?》

3、俞平伯(1900—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4、康白情(1896——1958)

⏹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

⏹《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

(一)小诗创作

小诗的特点

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2、外来诗歌的影响

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

1.冰心的《繁星》与《春水》

⏹侧重于歌吟童心、母爱、自然,借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爱和美的

哲学。

⏹纯静、细腻、柔和、含蓄。

2、宗白华

《流云》收诗40余首

擅长表现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

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

(二)湖畔诗群

“湖畔诗人”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情诗,构成创作的主线索。

⏹湖畔派情诗充满生气,清纯天真

⏹拓宽了现代新诗的题材范围

⏹以对爱情的大胆咏唱和展示爱情的非理性力量体现了较明显的现代性。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

第三节、冯至的诗(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2、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具有“沉思”的调子。

3、诗形朴素

4、个性鲜明

(1)诗的意象——全都抹着凄清、孤苦的色彩。

(2)诗的情调——充满感伤与苦闷。

(3)诗的节奏——舒缓、幽婉、柔美。

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

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人可

以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一)中国象征诗派兴起的原因

1、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之中,有些知识青年觉醒了之后无路可走,陷入了感伤、颓废的泥沼中。

2、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等外国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3、针对“五四”新诗创作的“流弊”,一些诗人起而纠偏,并探索理想的中国新诗的艺术与形式。

(二)中国象征诗派的诗歌主张

1、主张建立“纯粹诗歌”,认为诗与散文应明确分界。

2、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

⏹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三)象征派的主要诗人

1、李金发(1901—1976)

诗中既有波特莱尔的恶魔主义精神和“审丑”的美学,又有魏尔伦的感伤与颓废的气质。

“诗怪”

(1)意象选择:习惯用“寒夜”、“枯骨”、“残月”、“落叶”、“荒野”等。

(2)抒写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3)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2、穆木天(1900——1971)

⏹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1921年加入创造社。

⏹诗集有《旅心》、《新的旅途》等。

⏹诗作寻求诗人心灵与深邃遥远的世界之间内在的契合与交响。

3、王独清(1898—1940),陕西长安人

⏹诗集《圣母像前》有更多的异域情调与病态的情感的渲染。

4、冯乃超(1901—1984),广东南海人

⏹主要诗集为《红纱灯》。以鲜明的色彩感和铿锵的音节取胜

(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

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过于欧化。

第五节、“新月”诗派的诗作

(一)“新月派”崛起的文学背景

(二)“新月”诗派的概况

1、前期“新月”派

前期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于是,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虽然《诗镌》只出了11期便于1926年6月停刊。但它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新诗坛上形成风气并留下了影响。《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2、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