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现代⽂学三⼗年》复习笔记——新诗第⼀个⼗年⼀、新诗的诞⽣——“五四”新诗运动1、“诗界⾰命”的演变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受黄遵宪的启发,⽐宋诗对唐诗的变⾰更进⼀步。
语⾔形式与思维⽅式“散⽂化”:打破诗的格律,以⽩话写诗。
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有我”与“有⼈”的“⾔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
对“诗界⾰命”的呼应。
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话诗1、新诗阵营的发展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沈尹默、俞平伯、康⽩情③刊物:《诗》⽉刊第⼀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颗星⼉》《“威权”》《⼀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话诗特征○1作品沈尹默《三弦》《⽉夜》俞平伯《冬夜》旧⽂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法。
周作⼈《⼩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描⼿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
1920 北京⼤学歌谣研究会。
周作⼈、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的理论和创作○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话诗的理性⾊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字) ○3《⼥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的艺术规律。
1、卞之琳 1910年生,江苏海门人。
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如《酸梅汤》、《叫卖》、《几个人》,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如《断章》、《鱼化石》,也写过爱情如《无题》。
卞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当时的自己,意即:“茫然”于时代风云,“敏感”于诗歌艺术。
卞曾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底试验”的艺术家。
2、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汉园集》、《燕泥集》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爱情》、《慨叹》、《花环》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色。
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乐观向上的昂扬基调。
3、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
诗集主要有《地之子》、《窗》等,其诗风是浑厚朴实。
? 【参考书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2、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白蝴蝶》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 ? 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中国文学欣赏戴望舒作为诗人,并不博大,却非常真诚。
他一直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执著地表现自己的息怒哀乐,他对民族苦难和命运的关注,也是来自于内心的。
他不会迎合外部现实,只有那些真正能够融入他内心生活的事物,才能够进入他的诗歌王国。
中国文学欣赏 3、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一个最突出特色和意义就是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艾青及30年代的诗歌第十三章艾青及30年代的诗歌(一、三节为重点,其他的了解)第一节艾青:开放的现实主义歌唱艾青,原名蒋海澄,1934年在上海《春光》月刊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首次使用“艾青”的笔名。
现实主义的悲愤、浪漫主义的抒情追求、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相结合,显示出艾青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而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大潮中堪称代表性的诗人。
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最忠实的代言人”之一。
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起伏紧密结合,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声音,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
感时忧国的情怀,塑造出丰富博大、形神兼备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
现实的忧郁是构成其诗歌艺术情感的基本要素。
置身于苦难大地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化为生命的存在意识。
在忧郁、庄重的氛围中还蕴含着一股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感召力,追求光明的热烈情调。
他及时把战前“人之子”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转变为“吹号者”,以心灵深处躁动不安的痛苦感受承载着他对人民的爱和民族的爱,在痛苦挣扎中升华出一种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把生命汇入时代的哲理思考。
影响资源与意象特征:受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熏陶、影响,把现代主义的表现性和现实主义的写实性融合为一,建构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开放格局。
诗作凝结的真挚而深邃的典型化诗情,大都通过意象的交错碰撞而流溢出来。
艾青诗歌采用的意象外延相当丰富,土地、波浪、太阳是其独特的审美敏感区域,成为其意象世界的中心体。
自由体诗与散文化:艾青是自由体诗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以散文语言结构为基础的自由体。
其诗作的散文语言来自生活,来自人民,充满生气、活力和人情味,朴素的语言蕴含着凝练、深刻、丰富的意旨。
不过艾青虽然强调散文美和口语美,并非一概反对诗的格律和形式的规范,而是强调“在一定的规律里自由或者奔放”。
可以说,艾青将早期白话诗的“白话入诗”进一步发展为“散文入诗”,注重将“散文美”与自觉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结合,同意象的创造、象征的运用一起构成了其自身相对成熟而开放的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方法。
新诗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由“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作出了最大努力: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4.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人”,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 1922 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1、卞之琳 1910年生,江苏海门人。
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如《酸梅汤》、《叫卖》、《几个人》,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如《断章》、《鱼化石》,也写过爱情如《无题》。
卞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当时的自己,意即:“茫然”于时代风云,“敏感”于诗歌艺术。
卞曾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底试验”的艺术家。
2、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汉园集》、《燕泥集》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爱情》、《慨叹》、《花环》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色。
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乐观向上的昂扬基调。
3、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
诗集主要有《地之子》、《窗》等,其诗风是浑厚朴实。
? 【参考书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2、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白蝴蝶》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 ? 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中国文学欣赏戴望舒作为诗人,并不博大,却非常真诚。
他一直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执著地表现自己的息怒哀乐,他对民族苦难和命运的关注,也是来自于内心的。
他不会迎合外部现实,只有那些真正能够融入他内心生活的事物,才能够进入他的诗歌王国。
中国文学欣赏 3、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一个最突出特色和意义就是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诗歌第七章:30年代诗歌一:30年代新诗发展状况1:20年代后期的白话新诗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歌《新梦》《哀中国》李金发:象征诗派两种趋势:大众化/非诗化,贵族化/纯诗化2:30年代诗坛概况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人群和现代派诗人两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现代派诗人群包括: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二:中国诗歌会1: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2:以殷夫为前驱,红色鼓动诗,《血字》3: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4:代表作品:蒲风《六月流火》穆木天《守堤者》杨骚《乡曲》任钧《战歌》5:基本特点:①内容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关,多以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的鼓动性和意识形态化。
②革命宣传意义大于文学审美意义三:后期新月诗派1:是前期新月的继续和发展2: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3:基本成员: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卞之琳,叶公超,邵洵美,林微因,以陈梦家,方伟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主的青年诗人4:后期新月诗歌两个方向的转变①向外扩展:生活视野扩大和题材扩展,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倾向②向内扩展:关注内心世界,转向现实主义诗意的探索5:后期新月现代诗的特征①主智化,非个人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②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等内容③以象征,暗示等手法建构隐晦的艺术世界,充满幻灭,空虚,迷茫,感伤情绪6:后期新月的意义①以独有的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合奏②艾青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派诗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四:现代诗派1:概念:指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有大致相似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青年诗人群2:代表: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林庚,曹葆年,徐迟,路易士(纪弦),李白凤,陈江帆,史卫斯3:汉园三诗人:1936年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4:现代诗派的特征①创作倾向:疏离社会公众主题,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的情绪与感觉,在共同的母题中探求个体情绪的诗意表达,如寻梦者形象,“荒原意识”倦行人心态②美学追求: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即“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追求隐藏自我和表现自我巧妙结合的朦胧美③文化资源:西方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及李金发的实践,晚唐温,李诗歌的意境,意象,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构诗歌美学④表现方法:以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以奇特的联想及繁复意的奇特组合,表现繁复的诗性和知性⑤诗歌形式:追求内在韵律,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具有散文美五:戴望舒,卞之琳《雨巷》施蛰存《谈戴望舒的<雨巷>》①卞之琳: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得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显,浮泛。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
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
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
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
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
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
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
S。
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1.分析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
1、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
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
2、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
3、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
《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
4、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
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2.简析田间的《给战斗者》的思想和艺术
思想:田间的抒情长诗《给战斗者》是代表田间风格的优秀诗篇。
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描述了中国人民曾经有过的朴实而安宁的和平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祖国同胞惨无人道的蹂躏,并发出必须为祖国而战的强烈呼喊。
艺术:1、精短的诗行,急促的旋律,跳跃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2、具有饱满的战斗激情和高昂的时代精神的诗歌,在当时发挥了强有力的鼓动和号召的作用。
3.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他的“红色鼓动诗”:
内容: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
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定的信念。
如《别了,哥哥》是一首记实诗作。
《血字》是为纪念“五卅”四周年。
艺术:以壮为诗魂,都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