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基础闯关★★知识点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八年抗战,艰苦卓绝。
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
”材料重点强调了能取得抗战胜利的哪一因素?()A.国共合作抗日B.坚持持久抗战C.全民族团结抗战D.日本战略失误【答案】A【解析】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从材料中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是因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直对外。
所以得到的最大启示:加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一次事件:“千古奇冤,江南一案。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描述的“江南一案”指的是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A.皖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答案】A【解析】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一次事件:“千古奇冤,江南一案。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描述的“江南一案”指的是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
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故选A。
3.在反“扫荡”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A.左权 B.佟麟阁 C.张自忠 D.赵登禹【答案】A【解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发生“七七事变”,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故选A。
知识点二:中共七大4.1940年5月至6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抗击武汉日军的进攻,是为枣宜会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练习六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提高计算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分数的大小比较3. 分数的加减法4. 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加减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计算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加深学生对分数性质的理解。
2. 新课讲解(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通过举例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 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性质,如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的简化等。
(2)分数的大小比较- 讲解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如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 通过练习题巩固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分数的加减法- 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 通过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分数在购物、分配等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练习与讨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分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加减法及应用。
(2)强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分数的应用,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学情分析】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和近义词,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分析,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内容。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2课(名篇欣赏)一、引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2课是一篇名篇欣赏,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以客观、正式的语气,结构合理地介绍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
二、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色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鲜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理念。
三、内容分析1. 开篇景象的描写文章一开始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揭示了大自然在春天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丽世界中。
2. 生物的描绘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中各种生物的活动和形态,有蝴蝶飞舞、小鸟啁啾、昆虫爬行等。
这些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春天的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3. 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表达了对环保、保护自然的呼吁和思考。
借助春天的景象,作者深刻地阐释了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四、评析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富有诗意,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作者通过对春天景象和自然生物的描绘,传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结语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2课是一篇名篇欣赏,通过对春天景象和自然生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环保的思考。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和意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优秀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篇文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很抱歉,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我无法一次性生成1500字的续写。
但是,请让我继续为您扩展文档的内容。
六、续写和扩展在这篇名篇欣赏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通过对春天景象和自然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礼记二则》由两篇古代散文组成,分别是《檀弓上》和《檀弓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学者戴圣。
这两篇文章主要阐述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礼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作者的观点以及学会运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针对《礼记二则》这样的古代散文,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言文,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对于礼仪的认识可能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对于更深层次的礼仪文化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礼仪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作者的观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深入理解礼仪的文化内涵,学会运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注释解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地位和内容,引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解析,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智取生辰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参考答案:梳理梁山好汉在事件中的行动,有如下步骤:探生辰纲消息,众人合议定计。
预测必经之路,智取地定黄泥冈。
利用酷热天气,久候以逸待劳。
察知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
智用合议计谋,协作完成智取。
概括表达时,可以用吴用等人作主语;还可以用双方人物作主语,以符合作者“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
二、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
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参考答案:杨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相关语句及分析如下:(1)杨志首先是一个谨慎、精明的押运官。
(2)杨志又是一个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人。
丢失生辰纲的原因。
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
暗线: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好处: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四、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期间的白话,还夹杂着当时的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如“计较”“谢”等。
试从课文中找几个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参考答案: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五、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参考答案:杨志小传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外号“青面兽”。
杨志一生命运坎坷,先是运送花石纲失陷,赴京城请罪途中又遇到了被“投名状”所逼而下山劫人的林冲,两人大打出手,杨志又险些丢了行李。
到了京城,好不容易打点买通各处,总算见到了高俅高太尉,却吃了闭门羹。
《太空一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第六单元遗传和染色体
第22课时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1.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
用X射线处理使第2染色体上的含显性斑纹基因PB的区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凡是雌蚕都有斑纹,凡是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产量。
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法获得无子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无子番茄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后长出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C.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无子番茄属于单倍体植物
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4.下列细胞分裂图像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⑤
5.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6.纯种红花紫茉莉(RR)与纯种白花紫茉莉(rr)杂交得F1,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然后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RR∶rr=1∶1 B.RR∶rr=3∶1
C.Rr∶rr=1∶1
D.RR∶Rr∶rr=1∶2∶1
7.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两种基因组成,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
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
D.可能是男性
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惟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9.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10.下列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11.右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果蝇单倍体基因组可由1、2、3、6、7的DNA分子组成
12.为了改变河西走廊的落后面貌,科学家建议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建立10万亩八倍体小黑麦生产示范基地。
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出()
A.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四倍体
D.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
13.如图所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A.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D.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
1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正确的描述是()
A.酒精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B.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C.视野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最多
D.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15.一条正常染色体的基因排列顺序为ABCDEFGH,变异后的基因序列为ABCDEFEFGH。
这种变异不会影响()
A.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B.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C.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
D.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16.分析下列图形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1)一般情况下,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是________。
(2)图C中含____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______条染色体,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可育吗?如何处理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后代?。
(3)对于有性生殖生物而言,在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二倍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
(4)假若A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则其正常物种体细胞内含________个染色体组。
(5)基因型分别为AAaBbb、AaBB、AaaaBBbb及Ab的体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应依次对应图A~D中的。
17.(2009·广东卷,33)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
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
;
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
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答案 1.C 2.A 3.B 4.C 5.C 6.A 7.C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B 15.D
16.(1)D(2)33不可育用秋水仙素处理其种子或幼苗,诱导使之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3)该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该个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4)8(5)C、B、
A、D
17.(1)单倍体(2)使幼苗产生基因突变抗除草剂能力
(3)数目加倍抗性植株(4)敏感性植株F1代全为敏感性植株该抗性性状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且两对基因均隐性纯合时,植株表现抗性,其余表现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