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精)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1、临床地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1、改善血脂的作用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由于其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为了实现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二甲双胍的药效,临床应用专家们制定了以下七大要点:一、适应证的选择: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初期以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对于处于胰岛素受损期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剂量的调整: 初期治疗推荐剂量为500mg,每日1-3次,依据个体耐受和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
剂量上限为每日2550mg。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三、合理的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对于联合用药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有序性原则,结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判断。
四、长期的治疗目标:二甲双胍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副作用。
五、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二甲双胍治疗应与控制营养和改善生活方式相结合,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膳食安排、适当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这些措施能够协助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
六、监测与调整: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HbA1c水平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调整,以实现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乳酸性酸中毒。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在用药初期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且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乳酸。
总结起来,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七大要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合理的联合治疗、长期的治疗目标、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监测与调整、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应用二甲双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并且可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脂肪肝(非酒精性)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具有治疗作用。
标签: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代谢;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非酒精性)二甲双胍的化学结构式由胍基和含甲基侧链组成,因数量均为2个,所以化学名为二甲双胍。
该药的亲脂能力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差,而且半衰期也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短,临床应用半衰期为90 min,最终可随尿液排出体外[1]。
70年代时该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并不多,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药物的应用量较小,直到90年代发现该药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其用药量便迅速的大幅度增加。
2006年至今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可起到降低抵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2]。
随着药理药性的不断研究,发现该药可应用的适应证增多,本文将就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1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1.1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功效,但与磺脲类在此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该药无法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只能通过增加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和利用来发挥作用,所以小肠为其作用部位。
有学者做了动物实验,数据表明该药增加了糖的利用度(幅度约为20%),且能抑制肝糖原的转化分解,减少肝糖的输出量,同时促进胰岛素清除血糖[3]。
1.2新的研究发现除上述作用外二甲双胍还能抑制DPP IV活性,从而对GLP-1效应起到延长作用,增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间接的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
所以在2008年该药成为降糖一线用药(2型糖尿病)。
2低糖耐量的纠正作用2.1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期会出现低糖耐量的现象,是糖代谢异常的前兆,但并不是发生这种现象就会患有糖尿病。
临床统计30%的低糖耐量者会产生糖尿病[4],其余人群的一半会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另一半维持现状没有变化。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二甲双胍于195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其卓越的降糖作用及相对安全性被医学界认可,成为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巩固。
2008年ADA指南又提出其在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上的作用。
二甲双胍作用的分子靶点主要是一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
AMPK参与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并且在很多环节上都发挥重要作用;①抑制肝糖产生和输出;②促进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代谢,降低血糖;③抑制脂肪分解,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④减轻胰岛素抵抗(IR);⑤抑制食欲和减少肠道对堂的吸收。
二甲双胍的突出优点是不引起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或体重增加。
双胍类的非降糖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改善血脂谱异常、抗氧化、降低血压与心率、控制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很值得我们关注。
2005年发表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T2DM临床指南中推荐,新诊断的T2DM患者第一步应进行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时即可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在这些药物中,无论对于超重还是正常体重患者,除非存在双胍类药物的禁忌症,患者从起始就应使用。
2006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共同发布了T2DM治疗共识,将二甲双胍的使用时间进一步提前,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二甲双胍。
除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二甲双胍的最大优势在于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
在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1%的卒中风险。
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双胍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肥胖T2DM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住者,可作为首选药物。
非肥胖T2DM患者与磺脲类或α-葡萄糖苷酸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而接受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T2DM和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或胰岛素用量大,有IR者,可合用双胍类药物。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下面将介绍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
一、口服方便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药物,这使它的使用非常方便。
当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时,他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随时口服药物,即使在家里或旅行中也可以方便地使用。
二、作用迅速二甲双胍的作用非常迅速。
在口服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它就开始发挥降糖的作用。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时,他们需要通过药物快速地降低血糖水平,以避免可能的健康问题。
三、有效性高二甲双胍已被广泛证明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研究表明,它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并且可以减轻患者的其他糖尿病症状,例如疲劳和口渴。
相比其他口服降糖药物,它的降糖效果更为显著。
四、并发症风险小二甲双胍的使用还与较小的并发症风险相关。
它不会导致低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的风险,这是其他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引发的问题,低血糖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相对较轻,很少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五、对患者整体健康有利除了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它可以减轻肥胖和高胆固醇等问题,因为它可以促进进行脂肪酸代谢,进而改善人体的能量代谢。
六、安全性高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当患者进行口服治疗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或监测。
这使得患者可以在家中或在医院外和其他场所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药物,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住院或死亡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因其安全、有效、方便、快速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及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利义而被广泛使用且深受患者的喜爱。
同时,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也表明了它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优秀选择。
二甲双胍:不只是降血糖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果能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减少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并发症,则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收益。
目前,临床上使用得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和磺脲类(如:格列吡嗪)药物。
为了比较在同时合并有CAD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这两类药物对CV结局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宁光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PREAD-DIMCAD。
304例平均年龄为63.3岁(36岁~80岁)、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6%、合并CAD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3年分别服用二甲双胍片(1.5g/d)和格列吡嗪片(30mg/d)。
主要研究终点包括由CVD导致的死亡、任何原因的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中风或动脉新生血管形成。
结果显示,服药3年后,两组患者的HbA1c均显著下降,二甲双胍组HbA1c为7.0%,格列吡嗪组为7.1%。
中位随访5年时,91例患者发生103次主要终点事件。
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发生CVD 事件的风险比(HR)为0.54(P=0.026)。
两组患者在次要终点事件和严重安全性事件方面无显著差异。
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与格列吡嗪相比,连续3年坚持服用二甲双胍能显著减少随后5年的主要CVD并发症。
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为那些有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血管方面带来潜在益处。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有望为内分泌及相关领域临床工作者提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的治疗范例和有效参考。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Tanne博士对这个研究做了点评,其中提到:在单纯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人们重视的是血压下降的结果,而非如何去降压的过程。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SPREAD-DIMCAD告诉我们: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那些合并中风或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何去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得到血糖下降的结果一样重要。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二甲双胍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沿用至今。
随着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该药的其它作用也相继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做一个回顾性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制是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服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并可逆转糖耐量异常[1]。
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周围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2]。
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
通过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结合点的数量,改善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增高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
肝脏是内源性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包括糖分解和糖异生。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减少肝糖的输出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
还可以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以提高GLP-1的水平[3]。
二甲双胍也被认为是一种胰岛素曾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二甲双胍的常用剂量为500~2000mg,可以使HBA1c下降0.6~2%。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2000mg/d 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相当。
二甲双胍在联合用药中的地位也相当突出。
1.1联合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单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和HbA1C[4]。
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1.2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互补作用,能更好的使2型糖尿病的血糖达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自1957年上市以来,二甲双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首选的抗糖尿病药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二甲双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对于青少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对于存在肝功能损害、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酒精中毒等的患者,二甲双胍也应谨慎使用。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二甲双胍过敏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也是禁忌的。
二、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和安全性考虑二甲双胍在临床使用中,一般剂量调整逐渐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在1-2周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另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过度饮酒、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风险患者,应慎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加重现有疾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三、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及剂量调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以增强疗效。
目前,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在联合治疗中,剂量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又不引起不良反应。
1957年首次使用双胍类药物,主要是苯乙双胍。
历经多年发展、改进,医学界将二甲双胍推荐为所有新发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并与生活方式干预一同成为第一步和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的药物。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和功效是: 1.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2.增高肌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的作用而增加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3.一定程度的抑制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之所以二甲双胍在有关“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得到越来越高的应用地位,是因为有以下的主要理由及优势: 1.具有良好降糖效果;2.使用安全、副作用小;3.可控制体重;4.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都很经济;5.能预防糖尿病;6.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甲双胍的治疗优势近年国际上很多权威研究机构对糖尿病展开了深入的大型研究,上述研究也为对二甲双胍的再认识提供了权威的偱证学依据。
1.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经历了50多年的临床使用证明二甲双胍具有良好降糖效果。
许多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降低HbA1C。
一项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单药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应用之后可以使空腹血糖下降60%~78%,磺脲类大概下降60%~70%,在中国应用比较多的阿卡波糖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大概只有双胍类药物的一半。
另外二甲双胍在降糖机制方面的优势在于,除了可以降低肝糖输出之外,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2.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在双胍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大家非常关心乳酸酸中毒,大量临床证实:由二甲双胍取代苯乙双胍后,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研究发现,应用二甲双胍后体内乳酸变成葡萄糖的数量明显减少,同时乳酸的氧化增加,并使乳酸转变成二氧化碳离开体内,因此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不少病人服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适应。
总之,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已近50年,长期安全性证据非常充分,没有使用新药可能带来的长期安全性方面的隐忧。
3.二甲双胍治疗能控制体重在降糖的同时又能控制体重是二甲双胍的一个很大优势。
研究显示,在超重亚组的患者中,二甲双胍可以有效控制患者患者的体重,而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和格列本脲则逐渐增加体重。
研究证明,二甲双胍在控制体重方面显著优于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
4.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
研究结果显示,给糖耐量低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二甲双胍治疗,可以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下降30%;而如果这个患者同时在进行运动加饮食的调节,可以使这个风险进一步下降30%。
靠改变生活方式通常无法达到控制血糖的目标,而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能预防糖尿病这正是糖尿病指南将二甲双胍与生活方式干预一同成为2型糖尿病第一步治疗的依据所在。
5.二甲双胍治疗能减少心血管事件二甲双胍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目前惟一有较坚实的证据表明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
在研究中,分别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三组的患者数相当,同时再比较强化治疗和传统治疗之间疗效的差异。
结果发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仅比传统治疗组低,而且比采用磺脲类或胰岛素的强化治疗组也要低。
二甲双胍治疗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了40%,特别是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下降了50%。
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各个阶段。
早期:胰岛素水平正常或上升,将二甲双胍一线选用,可充分利用自身胰岛素。
中期:胰岛素水平下降二甲双胍与其它类合用协同作用,降低其用量。
晚期:胰岛素缺乏二甲双胍与外源性胰岛素合用更好发挥其作用,减少其用量。
1.二甲双胍+磺脲类是最早、最广泛的联合用药方式,作用互补,效果显著。
2.二甲双胍+格列酮类药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因为格列酮类主要改善整体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葡萄糖摄取,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外源性葡萄糖产生,也能适当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两者联合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可能与其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有关,但一种较弱的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一种真正的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联用,可获得额外的益处。
3.二甲双胍+胰岛素当患者需要从口服降糖药转用胰岛素时,可以把其他的口服降糖药都停掉,但是仍然保留二甲双胍,同时再加用胰岛素。
这样使用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在联合运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后,可以使胰岛素的剂量减少,同时又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应用胰岛素之后出现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的剂量及剂型 1.二甲双胍的剂量在二甲双胍的剂量上,500~3000毫克都是有效的,最佳剂量是每天2000毫克,对于
肥胖和严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剂量可以增加到每天3000毫克。
对体重正常、超重甚至肥胖的患者都同样有效。
二甲双胍的剂量同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中度的糖尿病患者,在运用二甲双胍之后,如果将剂量从1000毫克增加到2000毫克,就会出现剂量依赖性的血糖下降,说明药物的治疗同剂量是相关的。
对血糖更高的患者,如果将他们二甲双胍的剂量从1000毫克逐渐升高到3000毫克,血糖下降的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而且剂量越大,效果越强,说明二甲双胍的疗效不仅与剂量相关,而且同糖尿病的病情轻重也有关系,这也就是说病情越重、血糖越高,控制效果越好。
2.二甲双胍的剂型由于二甲双胍普通制剂易溶于水,口服后药物迅速溶出,使局部药物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激胃肠道黏膜而产生腹泻,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
同时由于普通制剂半衰期短,须每日多次服用,患者顺应性差,当患者漏服时使疗效更不稳定。
新剂型二甲双胍的缓释制剂是利用包衣、加入阻滞剂等手段来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以达到调整药物作用时间、减轻毒副作用等目的。
从而是患者服药更方便,提高了依从性;同时降低了胃肠道副作用;平稳控制全天血糖,降糖更合理。
国际糖尿病治疗指南强力推荐二甲双胍作为首选降糖药,是因为它在有效降糖同时能全面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有50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验证,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们应当根据国际糖尿病治疗指南,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中使用好二甲双胍。
我们初步认识了二甲双胍,现在说一说服用二甲双胍的几点注意事项。
用造影剂时暂停二甲双胍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某些造影剂会损害肾脏。
如果患者肾脏一旦受到损害,药物则不能及时通过肾脏排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服用二甲双胍,药物在血液中就会越积越多,极有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
常使用造影剂的情况有:对膀胱或胆囊的×线检查、血管造影术以及某些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叫等。
造影检查前应多长时间停药?一般应在检查前48小时至检查后48小时内停用二甲双胍。
在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肾功能,如结果正常,就可灰复服用二甲双胍了。
乳酸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时,会产生大量乳酸。
乳
酸在血液中蓄积增多会导致酸中毒,这是一种急症。
老年患者或者有心、肺、肝、肾病变
及缺氧者易发生。
严重的乳酸酸中毒死亡率较高。
早期双胍类产品是苯乙双胍,即降糖灵。
该药较易引起乳酸酸中毒,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禁用。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二甲双胍很少引起乳酸酸中毒,尤其在掌握好应用指征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中毒。
二甲双胍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降糖药之安全注意事项为了确保安全,提醒病友注意果您有以下情况,应向医生说明,二甲双胍可能不适合您。
1.有以上提及的禁忌症;2.计划怀孕或在怀孕期间;3.准备外科手术或应用造影剂的检查之前;4.肾功能有损害者,如血肌酐水平升高;5.在用药期间,出现发热、腹泻或呕吐导致脱水;6.有严重的心脏、肺脏疾病者。
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二甲双胍和其他一些药物有相互作用,如:西咪替丁、硝苯地平等。
所以请告诉医生您正在服用的药物,并在您的医生打算给您应用其他药物时,请告诉他您正在服用二甲双胍。
出现无诱因的严重胃部不适;极度乏力、虚弱;严重的肌肉疼痛;呼吸困难;寒战、发冷;头晕眼花;突然发生的心跳减慢或心律失常等情况,请您立即告诉医生。
总之,二甲双胍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二甲双胍药物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