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52
“药神”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2型糖尿病)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T2DM (2型糖尿病)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剂量与临床疗效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与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和低血糖风险。
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T1DM(1型糖尿病)。
特殊人群用药可用于10岁及以上患儿。
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65岁以上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h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由于其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为了实现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二甲双胍的药效,临床应用专家们制定了以下七大要点:一、适应证的选择: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初期以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对于处于胰岛素受损期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剂量的调整: 初期治疗推荐剂量为500mg,每日1-3次,依据个体耐受和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
剂量上限为每日2550mg。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三、合理的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对于联合用药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有序性原则,结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判断。
四、长期的治疗目标:二甲双胍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副作用。
五、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二甲双胍治疗应与控制营养和改善生活方式相结合,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膳食安排、适当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这些措施能够协助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
六、监测与调整: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HbA1c水平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调整,以实现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乳酸性酸中毒。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在用药初期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且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乳酸。
总结起来,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七大要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合理的联合治疗、长期的治疗目标、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监测与调整、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应用二甲双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
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
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
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二甲双胍,能做的不仅仅是降糖!(专家共识解读)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作为一线首选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不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扮演核心角色,其兼具的多种降糖外作用也由于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得到临床医生青睐。
那么,除了做好降血糖的本职工作,二甲双胍还在哪些疾病的管控上做兼职?任务完成得是否出色呢?新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下文简称“共识”)为我们带来了二甲双胍降糖外作用的最新证据,一起来看看。
1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血脂,表现优秀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
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改变不明显。
2非酒精性脂肪肝,二甲双胍可安全使用一些临床医生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降糖药物选择上常有迟疑,许多患者也因自身肝脏疾患,对应用口服降糖药物产生畏惧。
对此,《中国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二甲双胍可改善NAFLD相关指标和组织结构,NAFLD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二甲双胍(V级)。
但对于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3治疗多囊卵巢,二甲双胍必不可少!二甲双胍作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一线或二线药物,在国内外已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
循证医学证据表示,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雄激素水平和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改善PCOS患者的受孕及生产存活率。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院PCOS临床诊治指南》推荐,二甲双胍可作为青少年女性PCOS单药或联合避孕药和抗雄激素药治疗的一线用药。
同时,指南也提到:二甲双胍可减轻绝经前PCOS妇女的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
(注:目前,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PCOS的适应症。
共识·指南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1.糖尿病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后续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概率也最低。
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与其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新近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建议,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础治疗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首选用药不受体重的限制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在超重、肥胖、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相当。
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
3.可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具有良好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生率。
二、作用机制二甲双胍降低高血糖的主要机制为:①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②作用于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③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肠促胰岛素(GLP -1)水平;④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1.使用剂量二甲双胍在500~2000毫克/天的剂量范围内的降糖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500毫克/天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0.6%,2000毫克/天可降低HbA1c 2.0%,且胃肠道反应与1000毫克或1500毫克无明显差异。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毫克/天,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毫克/天。
成人普通片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毫克/天,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毫克/天。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自1957年上市以来,二甲双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首选的抗糖尿病药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二甲双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对于青少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对于存在肝功能损害、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酒精中毒等的患者,二甲双胍也应谨慎使用。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二甲双胍过敏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也是禁忌的。
二、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和安全性考虑二甲双胍在临床使用中,一般剂量调整逐渐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在1-2周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另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过度饮酒、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风险患者,应慎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加重现有疾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三、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及剂量调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以增强疗效。
目前,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在联合治疗中,剂量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又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