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12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1、临床地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1、改善血脂的作用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新进展二甲双胍是经典的降糖药物,发挥着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基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
其主要降糖机制包括:(1)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肝细胞膜,增强肝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活性;(2)抑制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分解,抑制肝脏和骨骼细胞中脂肪积累,降低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3)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炎症;(4)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5)通过增加胰岛素非依赖性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二甲双胍减轻胰岛素抵抗对靶器官的影响。
由于二甲双胍的代谢调节作用,指南也推荐二甲双胍用于糖尿病预防。
本文汇总分析二甲双胍最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获益背后的作用特点提供探讨和思考。
一、糖代谢调节作用机制二甲双胍主要通过AMPK通路和非AMPK通路两种方式调节糖代谢。
AMPK由α、β、γ三大亚基构成,当细胞内单磷酸腺苷增多时,肝激酶B1被激活,它可以直接磷酸化α亚基苏氨酸172(Thr172位点)激活AMPK;AMP增多也可通过直接结合γ亚基CBS区域变构激活AMPK。
我国研究证实,临床相关浓度的二甲双胍结合γ分泌酶复合物中的早老素增强因子2蛋白,再结合ATP6AP1蛋白募集到溶酶体空泡型ATP 酶复合物上,导致空泡型ATP酶变构,便于LKB1募集到溶酶体,接触并激活AMPK。
非AMPK通路中二甲双胍可抑制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导致产生的三磷酸腺苷降低,AMP水平增加,继而抑制糖异生关键酶果糖-1,6-二磷酸酶,并变构激活糖酵解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抑制甘油和乳酸转化为血糖。
通过与METC复合物Ⅳ相互作用降低其酶活性,二甲双胍间接抑制氧化还原穿梭酶-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减少甘油转化引起的糖异生。
二甲双胍还通过激活生长分化因子15,促进葡萄糖从肠壁排至肠腔等方式调节糖代谢。
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与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慢性炎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
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
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
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1期·综述·参考文献[1] 苏雅,夏黎明,祝永福,等.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38-40,42.[2] 唐晓琴. 中医调护对乳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的缓解作用.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28.[3] 罗志芹,焦杰,年伟艳,等. 温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2015,23(2):155-157.[4] 张永慧,林丽珠. 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4):485-489.[5] 于颖,柯小娥,李洁,等. 传统中医疗法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6] 王海明,李柏. 癌因性疲乏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吉林中医药,2015,35(2):214-216.[7] 侯恩存,陆运鑫,林梅英,等.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06-108.[8] 张永慧. 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 陆云,屈惠琴,朱勤芬. 中医护理在缓解直肠癌造瘘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95-96.[10] 张涛,夏黎明.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4-25.[11] 林允照,顾华,沈健,等.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796-799,802.[12] 罗苑玲,程锡芳,余玲玲.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广东医学,2015,21(16):2476-2478.[13] 王梅芳,姚晚侠. 康复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51-657.[14] 邹凌云,杨柳,何晓玲,等.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4-1528,1537.[15] 吴奕帆,侯黎莉,顾芬,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93-698.[16] 陈建楠,徐国君,郭慧芳,等. 护理干预对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2):1139-1142.糖尿病(DM)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高血糖水平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和(或)胰岛素分泌缺失所致。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脂代谢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脂质代谢异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而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除了降血糖的作用外,二甲双胍对脂代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脂代谢的影响做一综述,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基本情况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升糖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由于其较好的降糖效果和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二甲双胍成为了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
二、二甲双胍对脂代谢的影响1. 降低血脂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特别是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能够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
二甲双胍还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
2. 减少脂肪组织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促进脂肪氧化、抑制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脂肪组织的积累。
这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可以改善其脂代谢异常状况。
3.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二甲双胍还能通过抑制内皮素合成,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血管损伤。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甲双胍通过多种途径对脂代谢有着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其血脂代谢异常,减少心血管风险。
三、二甲双胍在临床中的应用1. 单药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常常被作为首选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单药治疗。
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可以改善脂代谢异常,因此在这类患者中应用广泛。
3. 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由于其对血脂代谢的积极影响,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预防中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GLOBOCAN 数据库统计,2018年CRC 有180万新发病例和88.1万死亡病例[1]。
目前CRC 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但总体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
因此,亟待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CRC 提高治疗效果。
CRC 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有多种因素影响CRC 的发生发展,包括吸烟、饮酒、遗传因素、肥胖及糖尿病等。
2型糖尿病是罹患CRC 的独立危险因素[2]。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因其低成本、易耐受及安全性强等优点,越来越被关注。
它除了可以降血糖外,还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以及延缓肿瘤进展等[3]。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CRC 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促进其凋亡,并在治疗CRC 上有一定的作用[4]。
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1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12个月后与未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CRC 发病风险降低了12%[5]。
此外,CRC 的发病风险可随着二甲双胍使用剂量的累积而逐渐降低[6]。
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与CRC 关系的荟萃分析提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与未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降低了25%[7]。
二甲双胍除了可以降低CRC 发病风险外,还可显著改善CRC 患者的预后。
Deng 等[8]研究发现,口服二甲双胍的CRC 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 =0.73,95%CI :0.63~0.84)与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0.60,95%CI :0.50~0.73)均显著提高。
另有研究显示,相较于其他降糖药联合化疗组,二甲双胍联合化疗后的CRC 患者总体生存期延长了14个月[9,10]。
Ng 等[11]认为二甲双胍还可降低CRC 的复发率(HR =0.65,95%CI :0.56~0.76),延缓肿瘤进展。
最新: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 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最终临床结局。
二甲双狐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基础降糖药。
SGL T2i联合二甲双狐可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更有助千维持血糖控制,同时还可以带来多重代谢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一线'联合治疗方案。
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具有多重优势对T2DM基千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共识中阐明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满足这样的策略需求。
降糖获益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T2DM患者的降糖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
新诊断T2DM患者,起始SGL T2i和二甲双肌联合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 bA1c) 1.77%~2.08%,较二甲双狐单药治疗额外降低0.55%。
心脏获益研究证实SGLT2i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忳MACE入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HF)住院风险。
长期使用二甲双狐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肾脏获益Mate分析表明使用SGLT2i可降低透析、肾移植或因肾病死亡风险,减少终末期肾病和急性肾损伤风险。
DAPA-CKD研究显示,达格列净显著降低肾脏硬终点风险39%,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风险44%,降低肾脏透析、肾脏移植和肾病死亡复合终点风险34%。
降低体重二甲双呱和SGLT2i均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二甲双抓为潜在轻度减重,SGLT2i为中度减重。
与单用SGLT2i或二甲双抓相比,SGLT2i与二甲双狐联合治疗,体重减轻幅度更大。
降低血压加用SGLT2i额外降低收缩压3~5mmHg。
二甲双抓单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SGLT2i治疗可进—步改善血压控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摘要:目的:评价予以2型糖尿病(T2DM)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对药理机制实施分析。
方法:取信封法将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T2DM患者分成两组,其中36例纳为研究组,剩余36例纳为对比组,研究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对比组采取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血糖水平。
结果:(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比组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FPG、2hPG、HbAIc水平较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予以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减轻疾病损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药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消瘦、多尿、多饮、多食等,疾病进展后患者胰岛素功能的生物作用丧失,对其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发生糖尿病后,若患者重视度不足,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后极易损害相关器官,例如神经、肾脏、血管、足部、心脏、眼睛等,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二甲双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能够在人体胰岛外组织中发挥了药学作用,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无刺激作用,可有效抑制肝脏葡萄糖形成和输出,继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
本次研究选择医院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2例T2DM患者为账户提,旨在分析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本院收治的72例T2DM,研究日期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以信封法分组,其中36例作为对比组,剩余36例作为研究组。
对比组中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62.59±3.71)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9±1.72)年。
研究组中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62.59±3.62)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4±1.68)年。
二甲双肌在抗癌领域的研究进展熊惠娟,王宇静,李向华,胡春弟,王小波*(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二甲双弧是一种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后被发现具有十分强大的降糖效果,至今仍然被看作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随着对二甲双弧的生理活性和作用机制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它在抗癌、抗衰老、抗炎等方面也极具潜力。
尤其在抗癌方面的探索已有一些重要进展,为二甲双弧的“老药新用”和“小分子,大功能”开启了序幕。
同时,关于二甲双弧在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还不深入,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单独使用二甲双弧、与其它抗癌药物联用及与其它抗癌疗法结合等方法在抗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二甲双弧对不同癌症所发挥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作用机理和具备的市场潜力,以期未来能够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二甲双弧的抗癌机制与临床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更有效、毒副作用更小的弧类抗癌药。
关键词:二甲双弧;抗癌;协同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646(2021)02-0174-0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751/ki.20954646.2021.02.01741922年,Werner等⑴合成了二甲双肌及相关的双肌类化合物,为二甲双肌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甲双肌作为小分子药物,它具有廉价、安全、容易被吸收等特点。
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肌可通过激活腺昔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mTOR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转导来阻碍肿瘤细胞增殖[旳,能活化抑癌基因P53来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线粒体中的能量供需平衡来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这些功能使二甲双肌能够降低由2型糖尿病引起的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等癌症的风险⑺。
Bowker 等⑻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二甲双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癌症死亡率明显比接受磺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患者的相关癌症死亡率低。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其降糖效果肯定,低血糖发生风险小,价格适中,因而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还有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调节血脂、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还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防治、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不良反应方面,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但发生率极低。
关键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二甲双胍作用机制:①通过抑制糖异生和减少糖原分解来降低肝糖输出,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
②增加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二甲双胍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胰岛素。
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通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作用来降糖;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糖运输来降糖。
③通过抑制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小肠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2.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大致高括为两类2.1延缓糖尿病发生和降糖作用2.1.1延缓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发生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调节能力已经遭到破坏,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这部分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长[1]。
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延缓作用首先被证实,它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有效性和耐受性良好。
2.1.2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强而有效,单药治疗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降低达1.5%-2.0%。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主要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肝糖原的输出以及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一系列依赖和不依赖胰岛素作用机制拮抗血糖,最终减低循环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缓解糖毒性和脂毒性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