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讲稿 第十二章 社会优抚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十二章社会优抚本章概要社会优抚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部分,它是针对特殊人群提供的优抚保障。
本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优抚的概念、特点、地位及作用,然后重点对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等主要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第一节社会优抚概述一、社会优抚的概念及特点(一)社会优抚的概念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中的优,是优待之意,包括精神、政治方面的优待和物质利益的优待。
抚是抚恤,即抚慰和恤赈。
抚慰主要是精神上的抚慰和政治上的荣誉,恤赈乃是给予钱款和物质的上的照顾。
社会优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不同,它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障形式,而是一项针对特殊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所采取的手段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因此,在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它被划进“特殊保障”的范围,具有特殊保障的性质。
而优抚工作则是实施这一特殊保障制度的政府管理工作。
按照中国《兵役法》和《军人优待抚恤条例》的规定,优抚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对象: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
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正在服现役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兵。
保留军籍的离休干部按现役军人对待;2、革命伤残人员。
是指军人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因病评残仅限于义务兵)致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民工因战、因公致残,符合评残条件,经规定的审批机关批准,并取得民政部制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抚恤证》、《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民兵民工伤残抚恤证》的人员;3、烈士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民政部制发的《烈士证明书》的遗属;4、因公死亡军人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因公死亡证明书》的遗属;5、因病死亡军人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因病死亡证明书》的遗属;6、复员军人。
是指1954年10月3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度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产游击队、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等,持有复员、退伍军人证件或经组织批准复员的人员;7、退伍军人。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进展社会保障: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伤残、失业、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发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爱惜,医疗保险的提供,和有子女家庭补助的提供。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1加速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体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3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大体前提和必要条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紧内容: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2社会保险(大体保障) 3社会福利(高层次的社会保障)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1全民保障 2各类保障待遇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3政府统一治理 4社会保障资金的效劳治理要紧来源于国家一样性税收要紧问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2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 3高赋税阻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 4社会保障的效劳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1以社会公平为大体原那么 2以政府为主导 3以均衡进展为基础 4以依法治国为目标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西方保障理论中最为活跃的三大流派:新老自由民主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路”学派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内容:1揭露了社会保障制度成立的必要性 2说明了保险基金的来源 3论述社会保障的分派4阐释社会保障的功能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几个人统筹而积存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显现生老病死等情形时,提供给他们的必然的社会物质帮忙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1财政拨款2社会保险费(税)3基金运营收入4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效劳收费)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1共担性2共济性3公益性4强制性5保值性6监督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P55 表3—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类型:1DB型现收现付制2DC型完全积存制3混合型(国际体会)社会保障基金治理的三种模式:1完全自由的零售市场模式2间接投资模式3国家打算模式《资金治理暂行方法》明确规定:银行存款、国债不低于5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高于4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高于10%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由社会集中成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下,能够取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忙的各类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险的特点:保障性法定性互济性福利性普遍性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区别:1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 2职责不同 3分派原那么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产生的主观条件:1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托心理的转变2人们对劳动危险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收入损失所持有的侥幸心理3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客观条件:1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2社会经济进展是实现保险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1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不同2经营治理的主体不同3经营原那么和实施的方式不同4保险覆盖面不同5保险费的承担原那么与保障水平不同6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7理发范围不同8舆论监督的不同性第五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必然的法律和法规,未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职位后的大体生活而成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大体原那么:一:享受保险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那么(1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那么2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那么3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工作奉献相联系的原那么)二:保障基本生活原那么三:分享社会经济进展的原那么重要意义:1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腹地位2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3是社会运行与进展的需要4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团结、代际代替及和谐进展我国养老制度的特点:1社会养老保险治理方式表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那么2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修改方面要紧体此刻:1讲制度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相应的“待业救济金”正式改成“失业保险金”2失业保险范围扩大至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3调整了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4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挂钩5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第六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通过社会统筹集中成立基金,对因失业临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资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教案全套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1 社会保障的定义与功能1.2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发展1.3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与目标1.4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二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2.1 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与运作2.2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监督2.3 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控制2.4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策略与收益分配第三章: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3.1 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则与目标3.2 社会保障法规的制定与实施3.3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3.4 国际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发展趋势第四章: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4.1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 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4.3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稳定的作用4.4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第五章:社会保障项目与实践5.1 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运作实践5.2 医疗保险制度及其运作实践5.3 失业保险制度及其运作实践5.4 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作实践第六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实践6.1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6.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6.3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6.4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七章:医疗保险制度与实践7.1 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7.2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7.3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7.4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八章:失业保险制度与实践8.1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8.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8.3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8.4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9.1 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9.2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9.3 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9.4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0.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10.2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策略10.4 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第十一章:工伤保险制度与实践11.1 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11.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1.3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11.4 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十二章:生育保险制度与实践12.1 生育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类型12.2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2.3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12.4 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与社会审计13.1 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意义与内容13.2 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与财务报告13.3 社会保障社会审计的实施与监管13.4 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与社会审计的国际经验第十四章: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与监管14.1 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基本框架14.2 社会保障监管机构的职能与运作14.3 社会保障法规的执行与监督14.4 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与监管的国际比较第十五章:社会保障与国际合作15.1 国际社会保障合作的背景与意义15.2 国际社会保障合作的主要组织与协议15.3 国际社会保障合作的领域与实践15.4 我国参与国际社会保障合作的现状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的全套教案,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项目与实践等十五个章节。
第十二章社会优抚本章概要社会优抚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部分,它是针对特殊人群提供的优抚保障。
本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优抚的概念、特点、地位及作用,然后重点对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等主要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第一节社会优抚概述一、社会优抚的概念及特点(一)社会优抚的概念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中的优,是优待之意,包括精神、政治方面的优待和物质利益的优待。
抚是抚恤,即抚慰和恤赈。
抚慰主要是精神上的抚慰和政治上的荣誉,恤赈乃是给予钱款和物质的上的照顾。
社会优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不同,它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障形式,而是一项针对特殊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所采取的手段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因此,在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它被划进“特殊保障”的范围,具有特殊保障的性质。
而优抚工作则是实施这一特殊保障制度的政府管理工作。
按照中国《兵役法》和《军人优待抚恤条例》的规定,优抚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对象: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
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正在服现役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兵。
保留军籍的离休干部按现役军人对待;2、革命伤残人员。
是指军人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因病评残仅限于义务兵)致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民工因战、因公致残,符合评残条件,经规定的审批机关批准,并取得民政部制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抚恤证》、《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民兵民工伤残抚恤证》的人员;3、烈士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民政部制发的《烈士证明书》的遗属;4、因公死亡军人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因公死亡证明书》的遗属;5、因病死亡军人遗属。
是指经规定机关确认,取得《因病死亡证明书》的遗属;6、复员军人。
是指1954年10月3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度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产游击队、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等,持有复员、退伍军人证件或经组织批准复员的人员;7、退伍军人。
关于优抚的演讲稿(精选3篇)关于优抚的篇1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功巨,同志们: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喜迎新春。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市委、市人大会、市政府、市政协,向各位老领导、老功巨们致以诚挚的祝福和亲切的慰问!向辛勤工作的荣军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致以新春的祝贺!对过去各位老领导、老功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立下的不朽功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过去的一年,在XX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市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XX市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大城市建设“三大战略”,全力推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二项重大任务”,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统筹兼顾,因势利导,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全市呈现出一片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蓬勃景象。
一年来,我市的双拥工作也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基层,注重落实,在开展“双拥共建”、为优抚对象解“三难”工作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
今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切实为优抚对象服好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我们的优抚对象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希望我们的老功臣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积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献计献策。
同时,也希望荣军医院的全体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崭新的风貌,继续为残疾军人们服好务,使各位老领导、老功巨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
各位老领导、老功巨,同志们,又是一年春好处,无边胜景在前头。
跨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我们机遇在前、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关于优抚的演讲稿篇2民政优抚科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局优抚科的郭蓉。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第一节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首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随之,这一概念又在1938年新西兰通过的一项法案中出现。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学的概念。
P1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已发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和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是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
P1《贝佛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P3(1)普遍性原则(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3)充分就业原则(4)费用共担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P3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2、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P4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3、福利性社会保障制度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5、自住型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的。
P7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P13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全民保障。
保障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2、各种保障待遇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调了社会保障的平等性和普遍性。
3、政府统一管理,全国最高领导机构是卫生和社会保障部。
4、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2、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
3高赋税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
4、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第四节养老保险制度: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优抚第一节社会优抚的内容和特点一、社会优抚的概念社会优抚制度是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优抚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之处,是其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它是针对特殊社会成员所实行的优待抚恤。
作为优待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待。
作为抚恤措施,包括抚慰和恤赈,抚慰即给予政治荣誉和精神上的安慰,恤赈即给予钱款和物质帮助。
具体地说,社会优抚制度有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优抚对象是社会上具有特殊贡献的那一部分人包括有贡献者本人,也包括有贡献者的家属。
这些对象是指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全,牺牲个人利益,影响个人需求或利益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那部分人。
2.社会优抚工作是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优抚对象是曾经或正在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者,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保障他们及属的生活,这是国家为维护其统治的必要手段,在―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项中,社会优抚对象作为特殊的对象来享有各种保障在中国社会优抚是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较高,是优惠性保障措施相对于其他保障对象而言,优抚对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和牺牲较大,因此,国家对他们所实施的保障标准比较高,保证其生活水准不低于一般保障对象的平均水平。
4.社会优抚是一种荣誉性的社会保障措施除了有现金补贴和服务帮助以外,国家和社会还通过各种优抚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有贡献者的特殊功绩和高尚品德,增加他们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社会尊敬效仿的楷模和榜样。
当今世界各国保障制度中都有社会优抚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优抚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归属于各级民政部门的业务之中,郑功成等学者并不赞同“社会优抚”的提法,认为应以“军人保障”取代·社会优抚”或一优抚安置”等提法,将新型军人保障制度明确界定为中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专门子系统,从整体上加以推进,“社会优抚”概括的还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央苏区的军人保障内容“优抚安置”则将军人福利养老保障等内容排除在概念之外,因此,有必要确定“军人保障”或“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以求与军人保障制度的客观内容相吻合,军人保障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需要在建立和发展面向军人的社会保障事业时不仅要考虑抚恤、优待和安置问题,还要考虑军人的福利和养老等问题。
二、社会优抚的内容优抚工作的目标是使优抚对象达到社会平等的生活水准,不致因其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而降低生活水平或遭受不幸。
因此,国家针对可能影响优抚对象的死亡、伤残、退役等因素,通过优抚保障设立了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以及社会褒扬等内容。
1.死亡抚恤死亡抚恤是优抚保障制度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军人若在服役中为国身亡,必然使其家属尤其是被赡养人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国家有责任抚慰其家属,保障其生活,提供既有褒扬意义、又有物质补偿性质的抚恤金死亡抚恤是政府按规定向遗属提供的,根据现役军人死亡的性质不同(战时牺牲`平时牺牲`因病去世,生前是否立功和被授予荣誉称号,以及生前收入:和级别情况,确定不同的抚恤金待遇标准,首先要确定一个共享的最低限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情况制定出各自的具体标准,根据抚恤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死亡抚恤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定期给付两种形式,一次性给付是具有褒扬和社会补偿性质的社会津贴,定期给付则是具有救助性质的国家补助。
2.伤残抚恤伤残抚恤也是优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军人在服役期受伤致残或患病致残的情况出现以后,将会对其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国家应当通过保障措施,对他们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褒扬和抚恤,从概念上说伤残抚恤是国家依法对现役伤残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保障其生活的资金和服务性的特殊保障项目,这说明:(1)伤残抚恤是在现役军人负伤或致残后,由国家按照规定向其本人和家属提供的;(2)伤残抚恤是在现役军人致残后保障他们及其家属的生活达到当时社会的一定水平;(3)伤残抚恤对保障对象既提供资金保障,又提供服务保障。
从具体操作的内容和标准来看,伤残抚恤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战时负伤致残、平时负伤致残,因病致残。
致残的类型要由专门的审批机构在医疗终结后给以评定伤残抚恤所保障的生活水平或抚恤标准,要根据其本人多残的性质类型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及生活能力受影响的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伤残抚恤的资金保障,包括按规定支付的抚恤费,保健费和护理费等;服务保障,包括就业、就学、就养,康复治疗等社会优抚措施。
3.社会优待社会优待是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规定和社会习俗对优抚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优待性保障制度。
首先,社会优待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惠性保障措施国家的兵役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般都形成了某种崇拜英雄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拥军优属,即属于社会优待的范畴其次,社会优待的目标是保证现役军人,尤其是义务兵及其家属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优抚对象为国家和社会尽了义务、做了贡献,国家理应通过法定的措施和服务方式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国家和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各种优待办法对他们谜行表彰和褒扬。
第三,社会优待手段既包括资金保障,也包括服务保障。
资金保障,通常是向优抚对象提供各种生活津贴;服务保障,主要是由社会各界(包括工作单位社区组织或社会团体)提供.既有生活服务,又有生产服务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社会优待更多地体现在革命伤残军人的优待措施中;主要内容有:(1)建立伤残军人休养院或疗养院,根据伤残等级,从生活、治疗、休养各方面对无家可归的伤残军人进行供养和服务。
(2)对未入伤残军人休养院的在乡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按当地干部标准由国家供给商品粮;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国家通过民政部门发给相当于当地二级普通工人工资标准的护理费(3)对于离退休的因战、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育勤,饮食起不能自理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除发放离退休费外,另由原单位发放护理费。
(4)在交通费、人学条件、医疗待遇等方面,国家对伤残军人实行优待政策:4.退役安置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使之重返并适应社会的一种优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和内容:(1)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的国家的兵役法从保持军队的活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出发,对现役军人退出现役做出了有关优抚保障方面的规定,对现役军人的类别和退役待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优抚安置的具体方式和等级划分,要依据现役军人的类别、职别及服役期间获取的荣誉称号确(2)退役安置是为了帮助一度生活和工作在军队系统中的军人,在退役后做好重返社会的必要准备军人退役后,在培养职业能力和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需要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
退役安置就是为了完成这一过程而创造必要的条件。
(3)退役安置对退役军人既提供资金保障,又提供服务保障。
资金保障包括退役安置费、各种临时性生活津贴和生产性贷款;服务保障包括就业安置、就学安置、落户安置、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项目。
另外,国家还要对退休的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退休安置,提供高于一般退役军人的优抚保障。
此保障专门面向在军职岗位上退役养老的老年军人,它实际上包括退休保障与离休保障两种制度。
后者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且待遇较前者优厚,其法律依据分别列于《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a98D和《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a982)中。
离、退休保障的对象,是符合法规规定的年龄(现行规定,退休年龄为男满55岁,女满50岁;离休年龄根据职务不同而有所变化,师职以下干部55周岁,军职干部60周岁,兵团职和大军区职于部为65周岁)并直接从军职岗位上退役养老的军人,其中离休保障对象还须具备入伍和参加工作的时间要求;保障待遇包括退休金、医疗费、护理费安家补助费等现金支付和物质帮助,但离休干部还有相应的政治待遇(如依照级别安排荣誉职务等;保障方式包括分散养老与集中养老两种,后者由国家建立休养所安置离、退休军队干部养老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保障,它是指虽不在上述项目范围内,但对军人的生活等起保障作用的其他保障性措施,包括:一是军人社会补贴它是一项主要通:过对粮食、衣服等的价格补贴或免费供应等来保障军人生活的补贴制度,如军粮按议价或市场价格收购,按统购优惠)价格供应部队,差价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分担,二是军人职业福利即军人在军营中享受由所在部队提供的相应福利待遇,如公房福利、津贴福利`集体福利,设施福利、单位副业生产所提供的现金或实物福利等,三是军人社会福利即由军队举办的疗养事业和民政部门举办的休养事业、精神病人收养事业、军烈属中的孤老收养事业等。
三、社会优抚的特点社会优抚依其特点来说,既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又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还包括社会救济的成分,是·种综合性的特殊的社会保障1.优抚内容综合性社会优抚不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社会福利或医疗保障那样,只承担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即对军人实行全面保障,如伤残死亡抚恤制度和离退休制度与社会保险的内容基本一致,是以社会保险方式实施的优抚保障;军人精神病院、康复机构、光荣院`休休养院以及义务兵邮资免费等实质上与社会福利性质·致;社区对军烈属的某些援助属于社会救助性质等:由于这些优抚形式常常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社会优抚具有综合性2.优抚对象特殊性特殊保障是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传统和需要,专门为一些特殊的对象设立的在待遇上与众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优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为褒扬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对国家和社会的特殊贡献,体恤抚慰他们所做的牺牲,对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以及依靠他们赡养的亲属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社会优抚是针对社会特殊的对象设立的社会保障不具有普遍性,3.优抚目标双重性一般社会保障子系统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实现社会的稳定,而由于社会优抚直接与国家的政治利益需要相联系,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军队是否能存在并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其目标则包括稳定社会和稳定军心的双重目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这是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所不具备的4.优抚待遇激励性一方面,与普通国民的保障相比,社会优抚的待遇相对较优厚,如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一般有政策保障,离、退休军人的待遇较地方同职级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标准要高,对军人的抚恤标准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伤抚恤等,对军烈属的照顾也是对军人保障待遇较优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军人保障中,又根据军人平时的贡献有所区别对待,这种待遇的优厚性和差别性,既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军人保家卫国、付出牺牲的补偿性,又体现了对军人的激励性第二节社会优抚的形式、原则和作用一、现代社会优抚的主要形式现代优抚事业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