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概论__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0
动物福利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动物福利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分析第一节序言近年来关于动物福利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动物福利观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甚至觉得荒谬可笑。
常听到的一个理由是:“人的事都管不了,还能管动物呢?”然而随着动物生产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不和谐发展以及由动物福利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动物福利理应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调查报告从经济动物猪这一侧面入手,分析其在养殖、运输、屠宰过程中的福利问题。
调查得知,欧盟及美国等国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如果肉用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不按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检验指标就会出问题,进而影响肉食品的出口。
目前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投入的精力远不及国外,这和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有关。
最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动物福利保护条款对我国出口的动物及动物制品采取非关税壁垒的行为就时有发生,例如欧盟规定要求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注明是“放养母鸡所生”,还是“笼养母鸡所生”,对笼养鸡蛋限期退出市场,而中国绝大多数是笼养鸡。
西方国家借此机会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的出口,势必影响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动物福利保护,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同时,忽视动物福利必然导致管理、养殖技术的疏忽,引起疾病的蔓延,危害动物健康,使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系数大打折扣,危及人类自身。
还有,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虐待动物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已经触动了国人的神经,例如在屠杀生猪,牛,以及鸡等食用动物时,残死采用的“注水”的方式使痛苦其亡。
为了得到动物新鲜的羽毛、毛皮之类的产品,采用活剥的残忍手段。
关于虐待动物的行为频频被揭发,引起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人们开始有所觉悟。
可见,无论从经济利益、食品安全还是道德水平上讲,动物福利都有其深刻意义。
第二节动物福利的含义和发展 1.动物福利的含义一般来说,动物福利包括身体和精神两大类。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第一篇: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健康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健康摘要: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
动物来源的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从营养的角度看,它们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蛋白质的质量高,属优质蛋白。
肉禽鱼蛋奶等食物在营养上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蛋白质量多质好2.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3.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4.无机盐含量比较齐全 5.维生素含量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在人类食品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需求量的不断增多,拉动了动物食品业的快速发展,动物食品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动物食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显得突出,有的已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兽药残留超标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兽药品种不断增加,兽药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等方面。
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由于兽药残留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的健康问题。
兽药残留超标引起的危害: 1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2引起急性中毒。
3 引起人的过敏反应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 促性早熟。
2、动物疫病流行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
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
试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控制措施中国畜禽种业201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试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控制措施张金玲(云南省禄劝县翠华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651500)卢玉霞(云南省禄劝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651500)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单在、成对或偶尔呈短链。
符合绿脓杆菌的形态特征。
3.2分离培养结果病料接种后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h 观察。
在普通琼脂平板可见到光滑、湿润、微隆起、边缘整齐或波状的中等大小的菌落,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色素和荧光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使培养基呈蓝绿色。
数日后,菌落表面有金属光泽;在血液培养基上呈现完全溶血,在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基混浊呈绿色,表面有菌膜;在SS 琼脂上也生长良好,在36h 后,可形成无色半透明的小菌落,如培养稍久后,菌落中央呈绿棕色,易与肠道致病菌混淆,观察时应加以注意;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培养基呈暗淡绿色,菌落不变红。
三糖铁培养基培养18~24h ,不产生硫化氢,试管底部不变黄。
培养特性符合绿脓杆菌的形态特征。
3.3运动性观察结果人工培养后用灭菌的接种环取液体肉汤与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制成湿片(或悬滴标本片),将显微镜调暗观察,可见到呈直线运动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呈放射状生长,产生绿色素使培养基上层呈绿色,有动力。
说明该分离菌具有鞭毛。
3.4生化试验结果本菌能分解葡萄糖、木胶糖、蕈糖、磷酸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其他糖类一般不分解;不能分解乳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甘露醇。
尿素水解缓慢,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
能还原硝酸盐,V-P 试验和M.R 试验均为阴性,根据以上结果,确定该致病菌生化试验结果与绿脓杆菌相同。
3.5鸡胚接种结果经尿囊腔接种鸡胚37℃继续孵育,24~48h 内全部死亡,将收获的尿囊液再进行细菌分离,可获得接种菌培养物。
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同3.1。
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思考作者摘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动物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加强动物检疫来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因素;动物检疫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明显的提高,人们不再为餐桌上的品种数量而担忧,更多考虑的是餐桌食品的质量。
现在肉、蛋和乳品等动物源性食品占膳食的比例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其来源也越来越广,随之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
食品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近年来,“瘦肉精”中毒、福寿螺、“三聚氰胺”奶粉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正常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毒素,或含毒素少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在动物源性食品在养殖,屠宰,加工的一系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有毒物质,使动物源性食品受到污染,从而使其安全质量下降和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种,这些危害可能来自于食品本身,也可能来自于环境污染和加工过程污染导致的。
一、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一)兽药残留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表现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耐药性问题,激素作用,对胃肠道微生物影响等方面。
(二)环境污染是目前影响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1致病微生物通过污染动物源性食品感染人类,造成人发病甚至死亡。
2农药化肥污染主要指在种植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促生长剂等化学合作物,致使农作物残留大量农药,制成饲料饲喂动物从而间接对动物源性产品产生污染。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健康摘要: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
动物来源的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从营养的角度看,它们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蛋白质的质量高,属优质蛋白。
肉禽鱼蛋奶等食物在营养上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蛋白质量多质好2.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3.碳水化合物含量低4.无机盐含量比较齐全5.维生素含量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在人类食品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需求量的不断增多,拉动了动物食品业的快速发展,动物食品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动物食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显得突出,有的已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兽药残留超标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兽药品种不断增加,兽药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等方面。
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由于兽药残留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的健康问题。
兽药残留超标引起的危害:1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2引起急性中毒。
3 引起人的过敏反应4 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5 促性早熟。
2、动物疫病流行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
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已达40余种,并且绝大部分证实为人畜共患病。
动物性食品安全控制概论绪论一、概念动物性食品安全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问题,以保障人、畜禽的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食品安全涉及的领域产前--产中--产后二、任务和作用:防止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防止食物中毒,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性食品贸易的信誉,为制定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体系包括以下几种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食品安全认证体系、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四动物性食品安全与控制主要内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屠宰加工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动物产品加工卫生与检验第一篇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第一章动物性食品污染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食品污染的概念二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一)生物性污染:1.微生物污染;2.寄生虫污染;3.有毒生物组织污染;4.昆虫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三废污染;2.农药污染;3.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污染;4.食品添加剂污染(三)放射性污染: 食品吸附或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于自然放射本底时,称为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三动物性食品污染途径(一)内源性污染:内源性污染(endogenous contamination)是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本身带染的生物性或从环境中吸收的化学性或放射性物质而造成的食品污染。
也称食用动物的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
种类:①生长发育中的污染: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毒素②食物链的污染(二)外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exogenous contamination)是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中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污染,又称二次污染。
主要途径①通过水的污染②通过空气的污染③通过土壤的污染④生产加工过程的污染⑤运输过程的污染⑥保藏过程的污染⑦病媒虫害的污染第二节动物性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对动物性食品及其原料进行污染源、污染种类和污染量的定性、定量评定,确定其食用安全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的过程。
4作者简介:叶明辉(1975.01- )男,安徽郎溪人,助理兽医师,大学专科,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
动物检疫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叶明辉(安徽省郎溪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42100)(后转第32页)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动物源性食品,如肉、蛋、奶、火腿、鱼罐头等,这些食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蛋白质和能量,这些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与人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动物检疫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阐述了动物源性食品检疫检验的主要程序,介绍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动物检疫;动物源性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保障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和企业,为了一己私利,不顾法律约束、不守道德底线,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仅考虑经济利益,致他人的生命安危于不顾,从而出现了“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红心鸭蛋事件”、“病死猪肉上市案”等多个食品安全事件,其中不乏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问题,仔细分析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找原因、想办法,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才是我们每一个畜牧业工作者应当做的事。
1 动物源性食品检疫检验的主要程序1.1 产地检验检查即将屠宰动物的体温、呼吸、脉搏等主要生命体征[1],检查动物的产地是否为疫区,检查兽医诊疗的详细记录,检查官方兽医的登记记录,查看动物的疫苗接种情况,以判断动物的健康状况。
1.2 宰前检疫入场监督查验、询问和一些必要的临床检查。
1.3 宰后检疫屠宰结束后,要对动物的头、蹄以及内脏进行旋毛虫等寄生虫的检查。
1.4 动物产品分销检疫在分销的过程中进行检疫检验,主要是要保障动物源性产品在销售环节的安全性,保证其质量。
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2.1 饲养过程中饲喂霉变或已经污染的饲料在一些养殖场建场初期没有进行合理的场区规划,很多管理人员没有考虑到饲草料的储存问题,没有建造草料间,这就使得饲料容易发生霉变或被污染,这部分饲料如果饲喂给动物,很容易影响动物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关键字】安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药物残留、食品的加工卫生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简述了当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现状,初步分析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保障我国动物食品安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食品安全;对策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蛋和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
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
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1.1动物食品产量大安全性差尽管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市场潜力、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但是食品安全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从生产环节看,分散饲养目前仍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十年前就已淘汰了这种家庭式的养殖方式;从加工环节看,大多数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私屠乱宰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些大中型现代化肉联厂的生产能力又处于闲置状态;从营销方式看,我国的动物食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而发达国家肉类流动全部采用先进的超市零售方式经营。
1.2动物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如比利时的“二噁英毒鸡”事件,起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疯牛病”、“口蹄疫”,使这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与国外相比,我国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如浙江“瘦肉精”中毒事件;农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对动物食品的安全及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危害;含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使更多的婴儿形成尿路结石,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我国的奶牛业造成了难性的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动物源性食品是指来源于猪、牛、羊、禽、马属动物、犬、兔、蜜蜂及水产类动物的可供人食用的肉、乳、蛋及制品和副产品。
我国是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不断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面临重大挑战。
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蛋、奶、水产品及动物制品已成为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食品,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
本文就如何解决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归纳如下。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药残留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有:1.是毒性作用。
人若长期摄入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将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可产生急性、慢性毒性作用,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残留引起的群体急性中毒事件。
2.是过敏反应。
许多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具有抗原性,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危机生命。
3.是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三致”作用),药超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特征;氯霉素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