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与方程(2)
- 格式:ppt
- 大小:324.15 KB
- 文档页数:8
《式与方程》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式与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概念和代数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式与方程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式与方程的概念,掌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②能力目标: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建立方程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式与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方程进行求解。
难点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引入新课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会先给学生出一个谜题:“我有一对数字,它们的和是10,积是24,你能猜出这两个数字分别是多少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今天的课题:式与方程。
环节二、概念导入我会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代数式和方程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引导他们总结代数式和方程的特点和概念。
在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中,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代数式和方程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建立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环节三、实际问题探究在深入理解代数式和方程的概念后,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我会不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儿岭中心学校有效教学导学案年级学科组课题总课时第课时主备教师审查人时间学习目标:复习式与方程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3.等式、等式的意义及等式的有关性质4.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过程:一.问题导航1.用字母表示数如:x=7,a=6,m=0。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vt。
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二:自主、探究学习《一》等式1.等式的意义:。
如7×3=21。
2.等式的有关性质:性质1:。
性质2:。
《二》方程及相关概念1.方程:(定义)如9x=72,x+5a=49。
2.方程的解:。
如x=5,能使方程x+7=12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是方程x+7=12的解。
3.解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三》解方程的方法和依据1.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例如:7x+3=62.根据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方程的解例如:7x+3=6《四》列方程解应用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及列方程的优点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五》列方程解答和差、和倍应用题和差、和倍应用题特征: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
解答方法一般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求出得数;最后还要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三.反馈练习《一》.解方程50%x—30=52 0.8x—8.5×2=7 x—0.75x+1.6=12《二》应用题1.一个小区,今年植树283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比去年的2倍还多33棵。
去年植树多少棵?见课本92页到93页习题。
六年级数学式与方程 1 徐金凤朱宽兵1。
等式: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式子中一定要有“=”号)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的一种式子,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解方程。
解方程的方法:一、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减去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二、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解方程:1、加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2、乘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因数×因数=积一个加数等于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减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4、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被减数=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奇数个连续自然数(奇数、偶数)的和÷个数=中间的一个数1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
则:(1)a+c=b+c(2)a-c=b-c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3)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4)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方程的一些概念】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依据:1.移项;2.等式的基本性质;3.合并同类项;4. 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
解方程的步骤:1.能计算的先计算; 2.转化——计算——结果例如:3x=5*63x=30x=30/3x=10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式与方程》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请你来接下句:三只青蛙―――;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
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1、用字母表示数(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即s=vt)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
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
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平方米。
问:每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其二:列方程:x(5+3)=160依据:单位时间量×时间=总插秧数量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式与方程教案(合集六篇)式与方程教案1㈠.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五课时:“解方程”(课本第58-61页,例1—例4)㈡.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学习解方程的方法与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㈢.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检验方程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表达术语。
1、掌握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2、了解教材中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作为必要补充。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探---练三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重点分析研究方程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通过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方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是方程?2、什么是方程的解?3、什么是解方程?4、判断下面两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想一想x+12=16的解是多少?但不是所有的方程的解都是能靠思考得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系统的方程解法。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随着气温的骤然下降,冬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活在北方,冬季的取暖可是个大问题,这不,经营煤炭的张叔叔又在开始忙着计算了。
预计今年的煤炭销售量大约是300吨,可是库存仅有180吨,想要满足供应,还要运进多少吨煤炭?思考:题中有几个数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假设还要运进的吨数看成x,怎么用方程还表示这其中的关系?教师演示这个方程的解法,并检验。
①如果每辆货车能运煤10吨,要想把这120吨煤一次运完,要多少辆车?②一个运煤的车队,去掉派出的10辆车,还剩16辆待用,这个车队一共有多少辆车?每个题都有两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试着列方程解答。
随着煤炭、汽油等能源的价格在逐渐攀升,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新型能源——太阳能的身上,据统计,一个普通的太阳能用户,相当于每个月节约用电费用20元,那么一年将会节约多少元钱呢?我们所用的教材所呈现给我们的解法是依据等式的性质,让我们一起快速地浏览教材,了解另外一种解方程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式与方程(2)》教案(5篇)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式与方程(2)》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式与方程(2)》教案式与方程(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整体认识知识的能力,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熟练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与式与方程有关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知识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
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
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解题过程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二、提出问题1、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2、小组进行讨论(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将这道具体的例题作为一个点,四散出各个基础知识,边回顾边整理,成为一个具体的体系,使学生明白基础的重要。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后需要集体进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再整理,使知识更加完善。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1、具体知识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式与方程(1)》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式与方程(1)》教案式与方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