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12、式与方程(2)》(2) 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1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教案2,主要讲述了方程的解法和方程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解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解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教学课件。
3.练习题: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方程。
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呈现拓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式与方程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苏教版第12册82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际〞1-6题。
二、教学目的:1.使先生进一步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繁复性,浸透初步的代数思想。
在比拟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了解。
2.使先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方式的方程解法,培育先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气。
3.使先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处置实践效果的基本思索方法,提高先生剖析了解数量关系的才干,体会列方程处置实践效果的方便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四、教学进程:一、开门见山,提醒课题。
明天这节课,我们一同对式与方程的知识停止整理和温习。
〔出示课题〕二、回忆整理,构建知识体系。
师:课前,每一位同窗都对«式与方程»的知识点停止了独立地整理,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大家的效果吧!1、课件出示作品。
2、欣赏作品。
〔师出示先生整理单,全班交流点评〕〔1〕交流作品1、作品2师:请你对1、2号作品停止评价.。
师:关于这位同窗整理的提纲,你以为还有什么中央值得完善?〔板书:先后的顺序〕〔2〕交流作品3、作品4师:请看这两位同窗的温习提纲有什么特点?生:这有点像由总到分的方法,就是将知识停止分类。
〔板书:知识的分类〕生:这两位同窗都是依据知识的外部联络来停止整理的。
〔板书:外部的联络〕师:以上几种整理的方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师概括小结:这位同窗整理了用字母表示许少数据、方程和用列方程处置实践效果3个方面的知识,知识点梳理比拟片面,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络,构成了网状。
三、练习稳固,运用提升〔一〕温习用字母表示数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多媒体〕出示下面练习。
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先生独立完成。
〔1〕小明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平均每天看35页,看了a天。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以及简单的方程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对于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时,可能会出现混淆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解题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意义,掌握解这类方程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基本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进行计算和推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应用。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法演示课件。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方程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方程进行解决。
式与方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时(总第6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92-93页“练习与实践”1~6。
【知识要点】1.用字母表示数:(1)表示运算律;(2)表示计算公式;(3)表示一般数量关系。
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等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值)。
解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
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二、教学建议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要抓住四点进行:一是要组织学生讨论92页“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
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
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二是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
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
四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
注意:新教材里解方程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解。
三、知识链接1.用字母表示数(教科书四下P106的例题、P108的例题、P110的例题)。
《式与方程》教案教学内容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81~82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体验。
3.情感态度。
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系统地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难点:用字母正确地表示出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方程的意义。
回顾与整理用字母表示数。
概括的好处。
师:同学们都订了《小学生数学报》,你们喜欢不喜欢?订一份《小学丰数学报》的单价是0. 4元,如果我们全班同学50人每人都订了一份《小学生数学报》,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如果我们全年级250人每人都订了一份《小学生数学报》,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如果我们全校1500人每人都订了一份《小学生数学报》,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如果让你继续表示几所学校、全区,甚至是全市的学生都订一份这样的报纸一共要付多少钱,你都一一这样列式吗?可以怎样很快地概括出这种关系?【板书:0.4:c】x表示什么?这里应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由此可见,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回答)对,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洁地表示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概括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用字母表示数等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2﹚自主回忆。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有哪些?你能写出哪些式子是用字母表示的?写在练习本上,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
刚才这位同学所写的字母表达式实际上是用字母表示什么?(教师分别板书)小结:从同学们的整理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的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2、式与方程(2)》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通过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和等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通过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的演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理解等式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3.准备PPT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和3个香蕉,一共花了27元,请问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各多少钱?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通过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如:已知一个数的2倍加上5等于15,求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