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侧凸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对冠状面失衡矫正效果
- 格式:pptx
- 大小:13.34 MB
- 文档页数:31
脊柱侧凸:冠状面的平衡与失平衡脊柱位居于人体躯干正中,不仅是一个静力支持结构,也是一个动力学的功能结构,通过椎体、小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和各个方向的运动功能,并传递人体重力及压力,对整个躯体的平衡和姿势起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脊柱平衡状态可通过自身矫正或平衡代偿机制来维持,一旦脊柱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恢复其正常的平衡状态,就会出现脊柱的失平衡。
脊柱平衡从空间上包括总体平衡、区域平衡及局部平衡三个方面,总体平衡包括头-骨盆轴平衡、乳突-股骨头轴平衡等;区域平衡包括双肩水平、骨盆水平、区域范围的脊柱侧凸等;局部平衡包括脊柱局部在三维平面上的平衡状态。
对于脊柱侧凸患者而言, 脊柱平衡异常同样表现为总体、区域及局部平衡的异常。
脊柱一旦存在单个结构性弯,在其上下方便会出现代偿性弯,使得头部和骨盆仍然呈直线排列。
代偿弯并无旋转,为非结构弯。
若存在结构性双弯或三弯,非旋转性代偿弯将存在于其上下端。
通过测量代偿弯大小,可对平衡性能进行更加精确的评估:若代偿弯的大小相等,则脊柱平衡;若下代偿弯大于上代偿弯,则脊柱失平衡。
平衡失代偿可使弯者外观显著恶化,恢复平衡是治疗侧凸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冠状面失平衡常表现为脊柱侧凸,躯干姿势异常( 包括躯干倾斜、双肩不等高等) 、腰部不对称等。
双肩不等高、躯干倾斜以及腰部不对称将冠状面上的Cobb角纠正程度作为脊柱侧凸矫正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临床上常出现Cobb角矫正,但外观较变得更差的现象。
因此脊柱侧凸矫正应走出单一层面考虑问题的误区。
以下我们以冠状面的平衡与进行简述。
一、总体平衡脊柱冠状面平衡的临床评估:自隆椎(第七颈椎)悬一铅垂线,如能平分臀裂,说明脊柱平衡。
如铅垂线通过一右侧凸患者臀裂的右方,则称为脊柱失代偿。
诊断时通常也使用红外线对线仪进行测量观察。
在评价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中,C7 铅垂线( C7 plumb line,C7PL) 与骶骨中垂线(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 之间的水平距离C7PL-CSVL常用于评价脊柱的总体平衡。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退变性脊柱侧凸(DS)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手术治疗策略复杂。
当患者脊柱侧凸较重、畸形进行性进展,并存胸腰椎后凸畸形,或矢状、冠状面躯干倾斜明显时,常需脊柱矫形融合术以恢复脊柱序列及躯干整体力线,减轻患者症状,并控制畸形的进展。
对此类患者,近端融合椎(UIV)的选择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经验,对DS患者UIV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相关争议问题。
DS患者UIV 的选择原则在选择DS的UIV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拟终止节段的状态,即UIV应为正常的椎体,不应终止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先天性畸形的节段。
(2)在冠状面上,UIV及其头端的椎间隙应尽量水平化,且位于稳定区内,即UIV应位于骶骨正中线±50px的范围内;同时,其应为或接近中立椎,无明显椎体旋转。
Cho等提出,UIV不应低于侧凸上端椎,否则会增加邻椎病的发生,并建议选择中立椎为UIV。
(3)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均无明显退变,且相邻椎体在各平面上均稳定。
(4)在矢状面上,当存在节段性胸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时(T5~T12>60°;T10~L2≥20°),融合节段应跨越后凸畸形区,常选择后凸畸形上端椎远端的矢状面稳定或中立椎,不应终止于畸形顶椎区。
此外,也应避免矢状面上UIV相邻椎间隙的成角。
除上述几点,选择UIV时还应考虑脊柱侧凸严重程度,冠状面失平衡和顶椎偏移,以及双肩平衡状态等因素。
总之,对DS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退变范围,弯型及病理解剖特点,矢状面序列等,以求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满意的矫形效果。
UIV应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争议对于DS长节段融合UIV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选择上,通常当患者为双弯有较重的胸椎侧凸(>40°~50°)、明显的胸椎后凸或胸腰交界区后凸畸形、发生矢状面或冠状面失平衡及骨量差骨质疏松严重时,需考虑延长至上胸椎(T2~T4);而当患者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时,可终止于下胸椎(T10~T12)。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退变的过程通常会导致僵硬,但一般都是稳定的,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稳。
腰椎滑脱是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单一椎体相对另一椎体的水平移位,或更为广泛的退变性脊柱侧凸。
各种形式的腰椎不稳都可导致腰背痛和神经卡压。
退变导致的不稳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进行性的相对严重的症状,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缓解。
腰背痛非常常见,在发达国家超过70%的个体都可能出现过单纯性的腰背痛,最多发的年龄为34-44岁。
这类腰背痛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对于任何脊柱专科治疗而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恢复到相对舒适的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脊柱专科医生应不遗余力地查找单一的疼痛激发点,然后才能进行成功的治疗。
在一系列的退变过程中,任一结构都可导致腰背痛,而腿痛也可能受多个位点的影响。
在脊柱退变这个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是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对于轴向应力可起到缓冲垫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脊柱功能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相互协调,可完成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的活动。
在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相关功能的丧失使脊柱功能单位前方的力学稳定性下降。
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稳定性下降以后,在病变节段由于负荷增加,并出现新的扭转应力,可使韧带结构出现肥厚。
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以及肥厚的韧带可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椎管狭窄。
随着退变加重,关节突关节也出现退变、肥厚。
然而,这是腰椎退变典型的次序,事实上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
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
通常,这种不对称的病理改变被认为会导致两种常见的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和脊柱侧凸。
当然也存在一些复杂性的脊柱不稳,比如同一患者既有退变性侧凸也有滑脱。
这些状况往往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主诉。
脊柱退变性不稳的患者通常会抱怨腰背痛和下肢的症状,但很少会关注脊柱的畸形。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其疗效的对比分析研究发表时间:2016-05-23T09:47:23.2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刘伟,谭小云,刘计鲁,苗巍[导读] 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向侧方弯曲的一种三维骨畸形病,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侧凸.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浙江省舟山市 316000【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方式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疗效,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2011年2月~2014年8月,筛选疾病相对较轻既符合保守又符合手术治疗标准患者,采用保守20例纳入保守组,采用椎间融合内固定等手术方法治疗22例纳入手术组,对比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后与末次随访,手术组ODI、Cobb角、冠状脉平衡与保守组ODI低于治疗前,手术组与保守组腰椎评分高于治疗前,末次随访手术组ODI、Cobb角与保守组ODI低于治疗后,手术组Cobb角高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末次随访,保守组ODI、Cobb角、冠状面平衡高于手术组,腰椎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满意率95.45%,保守组满意率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治疗疗效更优,但保守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疗效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向侧方弯曲的一种三维骨畸形病,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侧凸[1]。
DS患者可出现椎间盘突出等相关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顽固性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DS多见于老年人群,患者常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手术风险较高,过去常首选保守方法治疗,若疗效不佳才考虑手术治疗[2]。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机械的改进,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开始成为DS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规范的诊疗路径可供遵循。
长节段和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徐佳欣;赵谦;张宇宸;李显博【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long-segment and short-segment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o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about 40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ho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23) and group B (n=17),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by long-segment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fixation,however,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by short-segment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after surgery the intraoperative bleding volume,operative time,surgical complications,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 (JOA)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VAS),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moreover,the lumbar scoliosis angle and lumbar lordosis angle were detected by Cobb method.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2.5 ± 0.2) years.The lumbar scoliosis angle at the end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n group A was (9.8 ± 4.1)°,which was (10.9 ± 4.3)°in group B,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lumbar lordosis angle at the end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n group A was(31.0 ± 4.9) °,which was (28.2 ± 4.4) °in group B,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OA scores,ODI scores and VAS scores at at the end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Moreover the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in group A were (186 ± 48) min, (619 ± 82) ml,respectively,which in group B were (138 ±44)min,(338 ± 28)ml,respe 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In addition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ns in group A was 30.4%, which was 11.8% in groupB.Conclusion Both long segment and short segment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o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The long segment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can improve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and inhibit scoliosis significantly,but operation time is longer,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is greater,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mplications is higher,with increasing surgery risk.Therefore,we should consider comprehensively patient's age,the condition of basic disease,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nerve compression to make the accurate treatment plan before operation.%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两种术式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最终筛选4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长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共23例,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2 ± 9.9)岁;术前腰椎侧凸(26.8 ± 7.1)°,术前腰椎前凸角(17.8 ± 9.7)°.B组为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组,共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7 ± 11.3)岁,术前腰椎侧凸角(19.4 ± 4.5)°,术前腰椎前凸角(20.2 ± 10.8)°.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结果平均随访(2.5 ±0.2)年,术后末期随访腰椎侧凸角A组为(9.8 ±4.1)°,B组为(10.9 ±4.3)°,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腰椎前凸角A组(31.0 ± 4.9)°和B组(28.2 ± 4.4)°,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6 ± 48)min、(619 ± 82)ml,短节段固定 B组分别为(138 ± 44)min、(338 ± 28)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A组30.4%,B 组11.8%.结论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上,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都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长节段融合内固定在改善生理曲度,抑制侧凸方面效果显著,但长节段固定融合需要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神经压迫症状体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8(040)007【总页数】4页(P1008-1010,1015)【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减压融合内固定【作者】徐佳欣;赵谦;张宇宸;李显博【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河北省深州市医院骨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3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退行性脊柱疾病日益增多,其中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所见椎体不同程度增生,治疗方法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僵硬、肌肉疲劳以及疼痛等症状。
这种疾病一般比较容易发生在青少年期,但也有可能出现在成年人身上,造成很大的痛苦与不便。
因此,如何治疗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一、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起到缓解疼痛和炎症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效果,不能治疗根本原因。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牵引、腰部功能锻炼等方法,可以通过加强肌肉的力量和增加椎间间隙的距离,缓解或消除腰痛和腰部僵硬等症状。
在进行物理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时要避免剧烈的按摩和过度拉伸,以免加重脊柱的疲劳和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加重。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比如治疗严重的脊柱侧弯,需要通过手术矫正脊柱的姿势和形态。
但是,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慎重考虑,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睡姿睡眠时要选择硬床,尽量不要使用软床,避免腰部弯曲,而且一定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改变不良坐姿与躺姿避免久坐久卧,不要坐在沙发上、床上,如果长期坐着需要穿上一些类似于塑料尼龙等的材料的打底裤,牢牢地包裹腰部,以保持腰部的良好姿势,促进腰部的良性生长发育。
3、加强腰部肌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腰部肌肉,练习一些简单的腰部运动,可以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4、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在进行运动和活动时,注意避免剧烈的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避免腰部的过度疲劳和劳损。
5、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保持腰部健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饮食要求清淡,避免过度油腻的食物,多食用一些蔬菜和水果,保持身体的良好健康状态。
以上是关于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弯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简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注意,最终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