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分型及治疗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5.43 MB
- 文档页数:55
脊柱侧弯(凸)的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的配置2007-11-06 19:44脊柱侧弯(凸)是一种病理状态。
当脊柱的一段或几段出现侧方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严重者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
重度侧凸需手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
【治疗措施】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早期病例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体操疗法、电刺激疗法、牵引疗法、石膏矫形治疗及支具治疗等。
而侧弯在青春期发展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发性侧凸,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僵硬型先天性侧凸,均应给以早期手术治疗。
现重点将非手术治疗和常用的手术治疗介绍如下:一、非手术治疗(一)矫正体操疗法矫正体操对脊柱侧凸的疗效尚有争议。
但根据作者对20°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采用矫正体操治疗结果,治疗组侧凸消退率为29.6%,比没有治疗,单纯观察组的消退率明显高。
矫正体操的作用原理是有选择地增强脊柱维持姿势的肌肉。
通过凸侧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调整两侧的肌力平衡。
牵引凹侧的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以达到矫形目的。
矫正体操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别对少儿或青春前期轻度特发性侧凸、可屈性好尚无明显结构性改变者,体操疗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结构性改变明显及先天性侧凸很难单独通过矫正体操矫形,需与其它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结合应用。
因此,体操疗法仍为一种必要的辅助疗法,可防止肌肉萎缩及其他因制动引起的废用性改变。
下面介绍作者编制的一套矫形体操。
按患者不同情况可选择其中几节重点练习。
全套体操共九节:1.前、后爬行患者肘膝卧位,用肘膝向前及向后爬行(图1)。
图1 前、后爬行2.左、右偏坐患者跪位,双手上举,先臀部向右侧偏坐(a),然后再向左侧偏坐(b、c),反复交替练习(图2)。
退变性脊柱侧凸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原则及相关问题退变性脊柱侧凸(DS)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手术治疗策略复杂。
当患者脊柱侧凸较重、畸形进行性进展,并存胸腰椎后凸畸形,或矢状、冠状面躯干倾斜明显时,常需脊柱矫形融合术以恢复脊柱序列及躯干整体力线,减轻患者症状,并控制畸形的进展。
对此类患者,近端融合椎(UIV)的选择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经验,对DS患者UIV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相关争议问题。
DS患者UIV 的选择原则在选择DS的UIV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拟终止节段的状态,即UIV应为正常的椎体,不应终止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先天性畸形的节段。
(2)在冠状面上,UIV及其头端的椎间隙应尽量水平化,且位于稳定区内,即UIV应位于骶骨正中线±50px的范围内;同时,其应为或接近中立椎,无明显椎体旋转。
Cho等提出,UIV不应低于侧凸上端椎,否则会增加邻椎病的发生,并建议选择中立椎为UIV。
(3)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均无明显退变,且相邻椎体在各平面上均稳定。
(4)在矢状面上,当存在节段性胸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时(T5~T12>60°;T10~L2≥20°),融合节段应跨越后凸畸形区,常选择后凸畸形上端椎远端的矢状面稳定或中立椎,不应终止于畸形顶椎区。
此外,也应避免矢状面上UIV相邻椎间隙的成角。
除上述几点,选择UIV时还应考虑脊柱侧凸严重程度,冠状面失平衡和顶椎偏移,以及双肩平衡状态等因素。
总之,对DS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退变范围,弯型及病理解剖特点,矢状面序列等,以求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满意的矫形效果。
UIV应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争议对于DS长节段融合UIV终止于上胸椎或下胸椎区的选择上,通常当患者为双弯有较重的胸椎侧凸(>40°~50°)、明显的胸椎后凸或胸腰交界区后凸畸形、发生矢状面或冠状面失平衡及骨量差骨质疏松严重时,需考虑延长至上胸椎(T2~T4);而当患者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时,可终止于下胸椎(T10~T12)。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摘要】】成人退变性侧弯(凸)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之一,常因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脊柱失衡等问题,而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
目前关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弄清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是广大脊柱外科学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治疗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病情评估;治疗窗体顶端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 ,是指成年人由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在冠状面上出现的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脊柱的腰段,常由于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脊柱失衡等问题,出现严重的腰背痛、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1]。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是一种复杂的三维旋转畸形,因而在外科治疗中要着重彻底减压、恢复稳定,重建平衡。
1.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髓核脱水,导致椎间隙高度降低,局部韧带松弛、稳定性降低,相应椎节活动过度,双侧小关节关节囊张力增加、关节面应力增加。
由于局部的不稳定,脊柱可发生倾斜,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所受不对称应力大大增加,致使一侧的椎间隙狭窄,脊柱退变发展不均衡,脊柱向侧方形成弯曲。
在发病的初期,部分侧凸有自行纠正的可能[2]。
随着病程发展,椎体向侧方倾斜、滑移并旋转,病变节段的椎弓根扭曲,脊柱向侧方弯曲超过局部肌肉韧带的代偿出现恶性循环。
凹侧肌肉痉挛,相应侧脊柱承受的拉力增加,而凸侧肌肉疲劳,失去了对抗脊柱弯曲的力量,最终可导致脊柱完全丧失平衡[3]。
有学者认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但并不是主要原因[4]。
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临近节段后凸PJK未解之谜的来龙去脉关于脊柱外科文献速递《脊柱外科文献速递,Spine Article Express》,就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取近期脊柱外科领域最新文献予以介绍和解读,希望给大家带来启迪和参考。
温故知新,一生学习。
欢迎转发,共同进步。
本文是《脊柱外科文献速递》第⑦篇。
更多速递,敬请期待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而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个体中ADS 的发生率高达68%[1]。
其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故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腰椎稳定性,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
随着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和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的需要,骨科医师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和近端交界性失败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的发生也逐渐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成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笔者近期参加了2020 年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 年会的审稿工作,在负责审阅的82 篇成人脊柱侧凸投稿摘要中,19 篇(23%)涉及 PJK 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由此可见其火热程度!而在 PubMed 以 PJK/PJF和ADS(成人侧凸)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文献时,结果显示其关注度在近五年处于持续密切之列。
PubMed 近五年相关文献数量为什么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PJK/PJF会成为大家持续关注的热点?我的硕士研究生丁红涛同学通过详细的文献阅读,和大家一起回顾分析这一未解之谜的来龙去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6月第12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12,No.6,Jun..2019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李远强朱勇**欧云生赵增辉罗伟何彬(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重庆400016)【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手术干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患者逐年增多。
一个良好的分型不仅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还能促进学术交流,但由于ADS病情复杂,其分型至今尚未统一。
截止目前,已有几种分型方法包括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分型、Schwab分型、Simmons分型、Faldini分型、Lenke-Silva分型和Berjano分型等,上述分型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但每种分型仍不够完善,各有优缺点。
为达到对ADS病情评估、手术方案选择以及学术交流的目的,有必要对现有分型做一综述。
【关键词】脊柱侧凸;退变;分型;手术方案Research progress in classification of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LI Yuanqiang,ZHU Yong**,OU Yunsheng,ZHAO Zenghui,LUO Wei,HE Bi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derly in the society,the patients with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requiring surgi⁃cal treatment increased more year by year.A perfect classification method will not only help choose the surgical program,but also help promote academic communication,however there is still no uniform standar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DS.Up to now, there are several classification methods such as SRS system,Schwab system,Simmons system,Faldini system,Lenke-Silva system and Berjano system.The abov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re all still incomplete,but each of them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ADS assessment,operation selec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s,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 more reliable and 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Key words】Scoliosis;Degeneration;Classification;Operation Plan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指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冠状位X线片(站立位)的Cobb角>10°的原发性脊柱畸形[1,2]。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以后出现的超过10°的脊柱侧凸。
而有些学者则强调病人在首诊时的年龄一定要超过20岁。
这两种定义都有一定的缺陷,前者的问题在于关于骨骼发育成熟的时间很难确定,而且不同性别之间也不一样,后者的问题在于在青少年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好确定。
分型目的通过分型研究可以对侧凸特点进行描述,从而对侧凸进行系统分类,便于不同学者的比较及学术交流,为循证医学提供统一的标准,并可以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选择。
目前的分型系统Aebi病因分型2005 年Aebi等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病因基础上的分型方法,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 型:(1)退变性脊柱侧凸(de-novo degenerative scoliosis,I型),多为腰段或胸腰段侧凸,顶椎位于L2~L3 或L3~L4,也可位于L1 和L2,侧凸的角度较小,累及节段通常较少,多伴随椎间横向移位、椎体旋转,主要发生于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少在40 岁前发生。
该类患者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病因是一个或多个椎间盘或小关节的不对称性改变,被认为是―椎间盘源性侧凸‖。
(2)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progressive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adult life,II型)。
由幼儿或青少年特发性腰段/胸腰段脊柱侧凸进展而来,进入成人期后由于机械原因、骨骼变化或脊柱退变等原因而出现侧凸进展。
(3)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secondary degenerative scoliosis,III型),IIIa亚型,主要发生于腰椎、胸腰段或腰骶部,致病原因可以是继发于特发性侧凸、先天性侧凸、神经肌肉性侧凸等的原发胸弯/胸腰弯;也可以是由骨盆不对称而导致的继发侧凸,例如双下肢不等长或者髋关节病变等。
IIIb亚型,由于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引起骨骼改变,导致不对称的小关节疾病和/或椎体骨折,进而发生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柱后凸。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方法与手术治疗策略摘要]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及研究人员致力于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与手术治疗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应用于规范临床上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为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了具体依据。
本文基于笔者的研究,对临床上认可与应用较多的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进行阐述,其中包括有Faldni分型、Schwab分型、SRS分型、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chwab分型及退变型的腰椎侧凸冠面失衡分型系统等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临床中的手术治疗策略。
关键字:成人脊柱侧凸;分型方法;手术治疗策略成人脊柱侧凸指的是骨骼已发育成熟的患者(一般为20岁以上)其冠状面存在Cobb角在10°以上的脊柱畸形。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在骨骼发育成熟前既已出现畸形,并且随着生长发育畸形进行性加重,包括有先天性脊柱侧凸、早发性的脊柱侧凸以及青少年特发性的脊柱侧凸等至成人仍存在的脊柱畸形;二是在骨骺成熟后再发生畸形,包括有成人退变性的脊柱侧凸及特发性的脊柱侧凸等[1]。
有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成人中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为2%以上。
发病后,患者除了存在外观畸形,还会为患者带来各种功能畸形与疼痛,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与负担[2]。
临床上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的分型有很多种,这为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就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进行如下阐。
1、Faldni分型系统根据发生侧凸的脊柱节段的稳定性,将脊柱侧凸分为稳定型的侧凸与非稳定型的侧凸,即A、B型[3-4]。
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A型又分为A1~A4型:(1)A1型:椎间孔狭窄、小关节面有增生,手术:①椎间孔双侧切开减压、全椎板切除联合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或后外侧单纯融合术;②椎间孔单侧切开减压、半椎板切除。
(2)A2型:中央管狭窄、小关节面有增生,手术:①即A1①、②;②半椎板切除减压。
“脊柱侧弯”系列科普(七)——认识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脊柱侧弯”系列科普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是一个缓慢的病变过程,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本文将从其定义,病因,分级,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介绍,让大家在阅读本文后能对该疾病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 ADS) ,也称为原发脊柱侧弯( de novo scoliosis ) ,其定义为骨骼发育成熟的人群中,出现Cobb角>10°的脊柱畸形。
该病是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骨关节退变的成人脊柱侧弯,是引起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有何病因?01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髓核脱水,椎间隙高度降低,引起局部韧带松弛而稳定性降低,相应椎体过度活动,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增加。
由于局部的不稳定,脊柱可向一侧倾斜,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所受不对称应力增加,导致一侧的椎间隙狭窄,退变进展不均衡,脊柱向侧方弯曲。
在发病的早期阶段,一部分退行性脊柱侧凸仍有自行纠正的可能。
随着病程发展,椎体向侧方倾斜、滑移并旋转,病变节段的椎弓根扭曲,脊柱向侧方弯曲超过局部肌肉韧带的代偿出现恶性循环。
凹侧肌肉痉挛,相应侧脊柱承受的拉力增加,而凸侧肌肉疲劳,失去了对抗脊柱弯曲的力量,最终可导致脊柱完全丧失平衡。
02由于脊柱局部的神经根受累,脊柱发生代偿性侧弯以减轻神经症状。
当原发疾病长时间得不到治疗,脊柱不再能够承受侧弯代偿,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引起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均发生退变性改变,最终同上述机制一样导致脊柱退行性侧凸畸形。
由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些患者多数合并重度的骨质疏松。
因此,骨质疏松可能与侧凸的进展相关。
如何区分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目前,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这里我们对以下八种分别做以简单介绍:01Simmons 分型2001年,美国医师Simmons主要依据脊柱旋转、腰椎前凸进行判定提出了成人脊柱畸形的第一个分型系统——Simmons分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