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1.32 MB
- 文档页数:158
腰椎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 CT 诊断价值姚煌【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C T诊断表现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50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 T所见特征回顾分析。
结果:根据不同的C T 表现特征,把腰椎椎小关节退变分为:关节突骨质增生43例;关节腔出现真空征30例;关节退变性滑脱6例;合并腰椎其他退变38例。
结论:C 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最有效的方法。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3(000)023【总页数】2页(P3173-3174)【关键词】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作者】姚煌【作者单位】黄山首康医院影像科,安徽省黄山市 2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传统的X线检查很难诊断,随着CT机广泛运用,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但其病因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早期腰椎椎小关节改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忽视。
笔者对50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2.5岁。
临床均以腰腿痛就诊。
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少数患者或伴有椎间盘突出,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双排螺旋CT扫描仪。
轴位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定位在侧位,在腰1至骶1椎体上部之间进行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10mAs,间距和层厚均为5mm。
通过螺旋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采用的重建方式主要为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
主要在冠状位、矢状位等位置进行。
重建层厚2.5mm、层间隔0.8mm。
2 结果螺旋CT表现:(1)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早期表现为关节突唇状、刺状骨质增生,严重者出现关节突肥大、骨赘形成。
本组43例,占86%。
(2)关节异常改变: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以变窄为多见,关节面硬化,骨皮质缺陷,皮质下囊样变或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腔内低密度空气像30例,占60%。
腰椎退行性变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6-10-08T10:37:36.9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作者:龙声斌[导读] 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CT诊断能够取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贵州省镇远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腰椎退行性变的CT诊断进行分析,总结了CT诊断腰椎退行性变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8例,参照组进行DR诊断,研究组进行CT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诊断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椎小关节病、神经根受压或湮没以及其他人数所占的比例分为42.85%、82.14%、37.50%、10.71%、37.50%,研究组诊断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CT诊断能够取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或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值得在今后加以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CT;诊断腰椎退行性变是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常见脊柱外科疾病,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在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使用最多的就是DR与CT诊断手段,两种诊断手段分别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2]。
我院现对收治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采取了DR与CT两种诊断诊断,取得了不同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4年3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57.8±4.7)岁,病程0.7-3年,平均病程为(2.1±1.2)年。
将这5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
多层螺旋CT、X线平片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X线平片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医院接收诊治的76例疑似老年腰椎退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和X线平片诊断,后续观察比较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的病变诊断准确率和病变诊断效能。
结果:多层螺旋CT的病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多层螺旋CT的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病变诊断特异度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
结论:针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均能提供有效的图像诊断参考,但多层螺旋CT的病变诊断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X线平片,即多层螺旋CT的病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关键词:多层螺旋CT;X线平片;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价值对比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人体腰椎组织因自然老化而发生的一种病变,临床上将其分为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以及腰椎滑脱症等类型,发作时会表现出腰背疼痛或者腰腿疼痛等典型症状[1]。
腰椎退行性病变程度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步加重,在老年人群中表现最频繁,尽早的临床诊断可以提前预防或减缓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发生和发展。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诊断方法,其中又以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最为多见。
本次研究选择了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医院接收诊治的76例疑似老年腰椎退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多层螺旋CT、X线平片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对比进行分析讨论,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医院接收诊治的76例疑似老年腰椎退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一名主治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手术观察结果确定88例疑似患者中共有52例老年腰椎退行病变患者。
76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66~76岁,平均年龄(68.49±1.63)岁;病程时间0.6~9.4年。
腰椎退行性改变报告引言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腰椎退行性改变会导致腰椎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本报告将介绍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的结构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如椎间盘退化、骨质疏松等。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久坐不动或长时间不合理的体力活动,都可能增加腰椎退行性改变的风险。
3. 遗传因素:个体遗传背景也与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发生有关。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症状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症状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 1. 腰痛:腰椎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腰痛,疼痛可持续或间断出现,常在活动或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后加重。
2. 下肢痛:腰椎退行性改变可能引起痛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和小腿,甚至足部。
3. 活动受限:腰椎退行性改变会影响腰部和下肢的正常活动范围,导致活动受限。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诊断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是腰椎退行性改变。
2. 影像学检查: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治疗方法针对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保守治疗: - 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和镇痛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 物理疗法:如理疗、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腰部和下肢的功能。
- 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重控制,避免过度劳累。
2. 手术治疗: - 对于严重症状无法缓解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去除椎间盘或椎管狭窄来减轻症状。
结论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及早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椎间盘突出与脊椎退行性改变的影像诊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唐光健概述Introduction椎间盘退变开始于20岁,36% 20到40岁的人群MR可见有椎间盘的退变。
其病理改变包括髓核脱水、胶元纤维á, 弹性â,高度â,冲击吸收能力â;纤维环承重á, 膨出进入椎管; 纤维环变脆, 裂纹, 与髓核分界不清, 髓核碎片侵入纤维环.导致纤维环撕裂, 髓核物质移向椎管或椎间孔。
椎间盘突出时突出部分包括髓核, 纤维环, 部分软骨终板组织。
根据成份,又将突出分为:软突-退变的间盘物质通过撕裂的纤维环硬突-软突部分或全部吸收转化成为附着于椎体的纤维性结节, 可钙化椎间盘突出Protrusion?影像检查方法:平片, 体层¾筛选价值, 除外其他椎管狭窄原因。
阳性表现包括椎间隙窄(退变可无突出), 真空间盘,骨赘;椎间隙后部增宽的表现有特异性, 但不常见。
椎管造影¾微创性, 观察全面,可显示神经根病变, 硬膜囊梗阻, 静脉丛曲张CT与CTM ¾优于造影MRI ¾可显示后纵韧带, 脊髓病变。
T1WI, T2WI, 梯度回波, 心电门控技术椎间盘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优点缺点脊髓造影显示硬膜囊, 脊髓, 神经根全貌显示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病变好可动态观察(屈, 伸位) 侵害性,潜在造影剂副反应不能显示硬膜外间隙与神节, 梗阻以上不能显示CT 无创, 不需造影剂, 显示突出的位置, 大小, 移行好, 骨软组织对比好, 可观察相邻病变, 可测量, MPR观察不能动态观察, 硬膜囊内容显示差, 硬化伪影干扰(肩)CTM 造影剂量少, 显示硬膜囊内容好梗阻硬膜囊敏感度高腰穿, 须临床或造影病变定位, 硬化伪影MRI 无创, 无放射, 多切面观察, 不需造影剂, 对比好, 直接观察脊髓内改变与间盘退变空间分辨率仍低于CT, 骨赘与马尾神经显示不如CTM磁场禁忌正常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of Normal Disks平片:顺列, 正常生理曲度, 椎间隙自上至下逐渐增宽(L5-S1除外),CT:间盘密度均匀, CT值70±30HU, 不能分辨髓核与纤维环, 外缘不超过相临椎体外缘2-3mm;硬膜外脂肪对比好, 硬膜外静脉丛与根袖静脉丛(颈)增强好MRI:矢状切面, 质子密度WI, T2WI, <T1WI +Gd>间盘-后纵韧带` 硬膜囊神经根-CSF 对比好正常间盘长T2(髓核与内纤维环含水), 中央低信号强度线(纤维组织, 30岁以后常见) 轴位T1WI-脂肪高信号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30~45岁常见, >55岁脱出罕见. 儿童突出多大, 少见主要症状包括坐骨神经痛, 坐/站时减轻, 仰卧加重. 直腿抬高(+),可有诱因按病理改变可分为(影像依外形判断):膨出-椎间盘径线增大, 髓核保持原位突出-椎间盘限局性膨隆, 纤维环保持完整, 髓核移位脱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间盘(髓核)物质疝出按突出位置又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外侧型与前突腰间盘膨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Bulging平片-常阴性, 可有椎间隙变窄(间盘变性)脊髓造影-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缘压迹, 可引起硬膜囊狭窄à梗阻CT/CTM-椎间盘增宽, 后缘平滑, 弥漫性膨隆, 对称硬膜囊前缘变平硬膜外脂肪消失严重时可有椎管狭窄, 可累及椎间孔下部MRI-椎间盘高度â,T2信号减低(脱水, 胶元纤维替代纤维软骨)相邻椎体改变-椎体终板裂隙, 肉芽组织增生(长T1, 长T2)骨髓退变性脂肪化(短T1, 略长T2)终板骨硬化(T1 T2均无信号)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平片-椎间隙变窄, 可有后部增宽.髓核压迹(青年, 少见)脊髓造影-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缘压迹, 可引起硬膜囊狭窄à梗阻, 根袖不充盈, 神经根增粗CT/CTM-间盘后缘局灶性, 弧形规则突出, 与间盘等密度-部位, 大小;硬膜囊受压/移位, 硬膜外脂肪消失神经根袖受压, 显示不清, CTM不充盈MRI-轴位与CT/CTM同, 突出部分信号不一(T2低于CSF, 高于椎间盘)矢状断面显示突出与后纵韧带, 硬膜与硬膜外间隙的关系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中央型突出相对少见, 约占5% ~ 12%,与后纵韧带较强相关临床症状依突出大小而不同,主要有-下腰痛伴间断感觉过敏, 单侧/双侧, 持续/间断交替性根痛- 轻度运动障碍影像表现:CT/CTM-椎间盘后缘中部弧形突出, 与椎间盘等密度, 硬膜囊前脂肪消失MRI-无更多发现旁中央型与椎间孔型突出多见; 约12%为椎间孔型. 发生于L3-4 ` L4-5的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占: 85%男:女约为2~3:1 老年多见, 平均发病年龄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