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
- 格式:pdf
- 大小:241.42 KB
- 文档页数:3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椎间盘退变症,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乏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为了治疗这种疾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来减轻压力。
其中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具体流程是,通过后路手术暴露椎间盘和神经根,利用钻头和骨钳将部分椎弓根和椎板切除,进一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然后,将融合钉棒系统放置在椎体内,利用锁定螺钉固定植入物,使融合钉棒与椎体相连。
这样可以达到稳定椎体、缩短恢复时间的效果。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固定力强、结构稳定、术后疼痛较轻、术后康复快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和缺点,如融合失败、髓内异常、髂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并严格控制手术操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对62例患有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VaVAS评分,缓解疼痛、麻木和乏力等临床症状,同时能够达到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和开放性手术相比,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明显降低了手术的肌肉损伤,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能够更快地恢复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过程中,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在选择治疗时,应该在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在术后的管理中,可以通过物理治疗、镇痛、康复锻炼等方法,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程。
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姚辉;徐义春;侯刚;陈碧英;戴驭虎【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6(036)022【摘要】本文高龄患者主要特指80岁及以上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
高龄患者多数症状重,病程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围术期心肺功能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成功地开展手术治疗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治疗的关键。
本院对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
【总页数】3页(P5726-5727,5728)【作者】姚辉;徐义春;侯刚;陈碧英;戴驭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1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1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1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1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7【相关文献】1.后路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连续型双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J], 孙玉军;芦健民2.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配合 [J], 陈希凡3.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配合 [J], 郑祥悦;4.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配合 [J], 郑祥悦5.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J], 刘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Vol.32 Semimonthly No.13【经验交流】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患者的效果比较何见明,黎斐文(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 湘西 416000)【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术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80例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水平、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脊柱侧凸Cobb角值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融合节段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及脊柱侧凸Cobb角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降低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减小脊柱侧凸Cobb角值,而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融合节段数,降低疼痛评分。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后路减压;退变性脊柱侧凸;不同融合节段固定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20. 13. 054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20)13-0137-03退变性脊柱侧凸(DS)指的是无相关病史,但成人后受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等原因而出现脊柱退行性改变,进而诱发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发病后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跛行、根性放射痛和机械性腰腿痛等症状[1-2]。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面将结合临床实例详细介绍该治疗方法。
一、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本原理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后路切开腰椎弓根,减轻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通过植入钉棒系统将椎骨稳定起来,促使骨性融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手术适应证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的患者:1.临床症状明显:患者有明显的下背痛、下肢放射痛以及下肢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持续性症状: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半年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3.腰椎管狭窄明确: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诊断患者腰椎管狭窄。
4.不存在其他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腰椎骨折等。
三、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术前患者需做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术前还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质状况。
2.麻醉:手术前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
3.手术切口:常采用后中线切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调整。
4.解剖腰椎弓根:通过后路切开椎弓根,暴露脊髓和神经根,减轻压迫。
5.植入钉棒系统:将合适大小的钉棒植入椎体内,并进行固定,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6.骨融合:骨融合是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关键步骤。
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性融合。
四、临床实例下面以某患者的病历为例,介绍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患者,男性,58岁,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
经过详细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
患者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决定行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张国友;李明;朱晓东;白玉树;王传锋;赵颖川;吴大江【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1(9)6【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 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short or long segment fus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4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s and followed up over 2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ange of fusion,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hortsegment group and long segment group. The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before surgery, after surgery, and at the final follow-up. Results There were 2.8 and 5.8 segments of fused vertebrae on average in short segment group and long segment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The preoperative average Cobb' s angle was 15.9° in short segment group and 23.5° in long segment group. The correction rates of Cobb' s angle were 23% and 61 % in the 2 groups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1). Compared with short segment fusion, coronal imbalance and lateral olisth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long segment fus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rrection of lumbar lordosis and sagittal imbala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neither was the difference of ODI scores before surgery and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incidence rate of early complications in long seg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hort segment group. Conclusion Short segment fusion is suit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small Cobb' s angle and good spinal balance. For the patients with large Cobb's angle or severe lateral olisthe, long segment fusion can improve the correction effects. Spinal osteotomy may be considered for severe sagittal imbalance.【总页数】5页(P337-341)【作者】张国友;李明;朱晓东;白玉树;王传锋;赵颖川;吴大江【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3【相关文献】1.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观察 [J], 张棚;2.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观察 [J], 张棚3.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 [J], 孙军;张亮4.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J], 周新强;汪代东;彭军;赵有春5.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比较 [J], 何见明;黎斐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移疗效分析
王觅格;李炳楠;陈跃忠;雷云龙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2(034)006
【摘要】@@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行性腰椎滑移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正常劳动生活.近年来,临床上关于退变性腰椎滑移的诊断和治疗不断更新,手术治疗方法也推陈出新.我院自2004年至今运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456-458)
【作者】王觅格;李炳楠;陈跃忠;雷云龙
【作者单位】314200,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314200,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314200,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314200,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疗效评价 [J], 刘哲;阿良;张勇;
2.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研究 [J], 陈伟
3.腰椎后路减压与单侧椎体开槽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J], 刘义斌;覃海飚;韦蒙;曾明义
4.后路椎间盘摘除联合两种不同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J], 易军飞;黄卫国;白瑞飞;陈通;刘友军
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