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表方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知识:解表法解表法又称发汗法,是使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达到去除外邪的目的。
一般非为以下几种:1、辛温表解法适用于外感风寒,因正邪抗争于皮毛经络,故有恶寒发热,头颈强痛,肢体酸痛,脉浮紧或者浮缓、无汗等。
解决之道常有用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白芷。
紫苏等药物为方。
如表寒而无汗,用麻黄;若兼里热,则辅以辛凉,如大青龙汤;若有汗恶风,则用桂枝;表寒证青,用葱豉。
2、辛凉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之邪的表征,常见身热头疼、微恶风寒。
出汗。
口渴咽痛等症状。
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等,桑菊饮,银翘散为其中的代表药方。
也有辛温解表药和寒凉药物配成辛凉解表剂者,如麻杏甘石汤,有效针对肺热咳喘,肺气不宣者。
3、滋阴解表法适用于外感表征兼有阴血不足之症。
因阴血亏虚,则汗源不足,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必须滋阴药与解表药配合使用,滋其液以充其汗源,发其汗以解外邪,是扶正与祛邪一箭双雕之做法,使表可解而正气不伤。
常用药物如玉竹、地黄、麦门冬、葱、豉、葛等同用,代表药方有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4、助阳解表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阳气不足的症状。
阳气虚弱,则正气不足,感受外邪,不能祛邪外出。
必须加以助阳药与解表药使用,扶其正以祛其邪,发其汗以解其表,才能攻邪,而不伤正。
常见药物如附子、人参、黄芪,与防风、麻黄、细辛、羌活等同用,代表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再造散。
5、理气解表法适用于表证兼气滞之症,患者由于气分不舒,感受外邪,已非简单表证,因此需要解表。
理气双管齐下,才能解除复杂病情。
常用药物有香附、陈皮,与解表药同用,代表药方:香苏散。
6、化饮解表法适用于外感兼痰饮之症。
有痰饮的患者一旦感受外邪,则内饮外寒,扭结不解。
当用解表药与化饮药配合使用,才能使外邪化解,表里均治。
常用半夏、干姜、细辛,与解表药同用,代表药方:小青龙汤。
7、透疹解表法适用于小儿麻痹疹初期,欲出不透,透发不畅者。
因麻疹初起,病邪在表,宜解肌透疹,而疹毒外透则邪有去路,不致内陷而变为逆证,病情可以迅速得到控制。
中医方剂学第章解表剂一、解表剂的概述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的一类中药方剂。
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
解表剂一般选用性温、性凉而辛辣、微苦的中草药,能够促进人体的散发汗液,从而达到解表清凉的效果。
另外,解表剂还可以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常用的解表剂1. 防风通圣防风通圣是一种很常见的解表剂。
它由当归、白芍、葛根、防风、桂枝、干姜、大枣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防风通圣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汤,一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50-200毫升。
2. 感冒清热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是一种常见的解表剂,它是由黄芩、连翘、板蓝根、荆芥、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倒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冲泡,每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袋。
3. 五福宁胶囊五福宁胶囊是一种成熟的中成药,它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石斛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功效。
五福宁胶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使用方法是一日3次,每次3粒。
三、解表剂的禁忌症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解表剂,特别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解表剂存在禁忌症。
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禁忌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某些解表剂;•患有萎缩性鼻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人需要谨慎使用;•患有胃病、肝病、肾病等身体虚弱状态的人需要谨慎使用;•儿童和老人需要根据年龄适当减量。
四、解表剂的注意事项使用解表剂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治疗作用。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使用解表剂前,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定用量;•对于个体过敏和已知过敏的人应慎用解表剂;•使用解表剂时需要避免某些食物和药品,防止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停用解表剂。
五、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类中药方剂,它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等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
解表剂小结解表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表浅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
解表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辛温、散寒、宣发等药性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以下是对常用的解表剂的小结。
1.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最早的解表方剂之一,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
麻黄汤的功效为发散风寒,解表发汗,适用于表寒症状明显且无发热者。
麻黄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鼻塞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较早病位较浅的解表方剂,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
桂枝汤的功效为发散风寒,解表散寒,适用于表症较重者。
桂枝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 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是《温病条辨》中记载的一种解表剂,主要由防风、柴胡、芍药、桔梗等草药组成。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为解表散寒,散风通络,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
4. 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一种解表方剂,主要由防己、生地、白术、茯苓等草药组成。
防己地黄汤的功效为解表发汗,散寒通阳,适用于阳气不足引起的感冒症状,如发热不退、恶寒等。
5. 苦寒化湿汤:苦寒化湿汤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一种解表方剂,主要由苦参、黄芩、石膏、竹茹等草药组成。
苦寒化湿汤的功效为解表除湿,清热凉血,适用于湿邪浸渍身体引起的湿疹、湿热病等症状。
以上是对常用的解表剂的小结。
解表剂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对于表浅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但是要注意,解表剂一般适用于表症明显、发热不重、无里证的患者,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解表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口干等,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解表药基本配伍规律
解表药是中医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病症。
但是,不同的解表药之间配伍有一定的规律,以下是解表药基本配伍规律:
一、麻黄与桂枝、杏仁配伍
麻黄、桂枝、杏仁三味药物构成的麻黄汤是解表药中的经典方剂。
麻黄为主药,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和杏仁为辅药,能够温通经络、散寒解痛。
麻黄、桂枝、杏仁三者的配伍,相互协调,可加强解表、散寒的功效。
二、荆芥与薄荷配伍
荆芥与薄荷同属于解表药中的辅助药物,二者有相似的功效,可用来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荆芥与薄荷的配伍,不仅能够提高解表的效果,还能够增加口感,使药物更易于服用。
三、石膏与芍药、甘草配伍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解热散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
芍药、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能够保护胃肠黏膜,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石膏、芍药、甘草三者的配伍,能够协同发挥解表、清热的功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四、葛根与连翘、板蓝根配伍
葛根、连翘、板蓝根三者构成的葛根汤是治疗感冒、流感的常用方剂。
葛根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连翘、板蓝根则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葛根、连翘、板蓝根三味药物的配伍,可协同发挥解
表、清热、祛湿、止痛等多种功效。
总之,解表药的配伍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解表法又称发汗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病人出汗,发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病初期有表证者【见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少汗、关节酸痛等表证者。
】。
另外,还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水肿病之腰以上肿甚者及外科疮疡病初起者。
1,风寒之邪外束卫表,当用辛温解表法。
基本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等。
基本药物选用;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细辛、生姜、葱白、香薷、藁本、柴胡、葛根、升麻、川芎、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2风热之邪侵犯卫表,当用辛凉解表法。
基本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基本药物选用;大青叶、板蓝根、薄荷、银花、连翘、牛蒡子、桑叶、菊花、荆芥、防风、升麻、桑白皮、蝉衣、柴胡、桔梗等。
3,风寒之邪侵犯肺脏,见有表寒、咳嗽、咯痰等肺脏症状。
当用宣肺散寒平喘法。
基本方剂;麻黄汤加减、荆防败毒散等。
基本药物选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紫菀、款冬花、苏子、虎杖、大青叶、板蓝根、前胡、银花、连翘、桂枝、桔梗、杏仁、麻黄、蔓荆子、百合、白及、薄荷、桑叶、葛根、淡豆豉等。
4,风热之邪侵袭肺脏,见有表热、咳嗽、咯痰等肺病症状。
当用宣肺清热平喘法。
基本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基本药物选用;荆芥、防风、桔梗、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百部、紫菀、款冬花、大青叶、板蓝根、石膏、知母、苏子【叶】、虎杖、车前子、蒲公英、鱼腥草、贝母、陈皮半夏、桑叶、栀子、芦根等。
5,麻疹不透畅,当用解表透疹法。
基本方剂;竹叶柳蒡汤。
基本药物选用;黄芪、地龙、蝉衣、蛇蜕、荆芥、防风、木贼、车前、扁蓄、半边莲、半枝莲、蒲公英、牛蒡子、薄荷、西河柳、紫背浮萍、升麻、虎杖等。
6,诸病兼有湿邪、暑邪、燥邪等致病因素为患时,应当加用祛湿、清暑、润燥等法则【也就是加伍相关对症治疗药物入内】。
解表中药方剂解表药*发散风寒类:-麻黄:生用发汗解表(风寒感冒),炙用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PS: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慎用-桂枝:发汗解肌(风寒感冒),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及心悸),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
PS:容易伤阴动血,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紫苏:发汗解表(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PS:不宜久煎-生姜:发汗解表(风寒感冒),温中止呕(胃寒呕吐),温肺止咳(风寒咳嗽)+半夏,天南星及鱼蟹中毒。
PS:伤阴助火,阴虚内热忌服-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暑证),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PS:利水退肿须浓煎,发汗力强,表虚有汗及阳暑忌用-荆芥:生用发表散风(外感表证)透疹消疮(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表证),炒炭止血(吐衄下血)。
注:不宜久煎-防风:发表散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胜湿止痛止痉(风湿痹痛,破伤风),止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PS:炒炭用治肠风下血,阴虚火旺,血虚发痉慎用-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PS: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白芷:解表散风并通窍及止痛(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齿痛,鼻渊),燥湿止带(风湿痹痛,带下过多),消肿排脓(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及毒蛇咬伤。
PS:外用适量,阴虚血热者忌服。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寒滞肝脉脘腹疼痛。
注:血虚头痛忌用-细辛:祛风散寒(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通窍止痛(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温肺化饮(寒痰停饮,气逆喘咳)+研散吹鼻取嚏,可通关开窍醒神。
PS:有毒,煎服2-5克,外用适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
反藜芦-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治风疹瘙痒;加大风子油治疥癣麻风。
解表药方剂1.辛温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恶寒发热。
(2)桂枝汤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微微岀汗,流清涕。
(3)荆防败毒功能发汗解表,故除湿,主治外感温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等。
2.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2)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解热。
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反胃呕吐。
3..清气分热方(1)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
证见高热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
如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热性病。
(2)苇茎汤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清肺化痰、祛瘀排脓。
主治肺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清热凉血方(1)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温热病之血分证或热入血分,有热甚动血,热扰心营见证者。
(2)清瘟败毒散清气凉血,泻下解毒。
主治热毒炽盛,气血两燔。
5.清热燥湿方1)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渴欲饮水。
常用于细菌性猁疾及阿米巴虫性痢疾。
(2)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郁金散功能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肠黄。
证见泄泻腹痛,荡泻如水,泻粪醒见,渴欲饮水。
本方是治疗马急性肠炎的基础方。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6.清热解毒方(1)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或疮痈肿毒。
证见大热烦躁,甚则发狂,或见发斑,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
(2)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清热解毒,消疮散痈。
用于各疮痈肿毒。
7.解暑方剂(1)香薷散—清心解暑,养血生津。
主治伤暑。
解表方药的名词解释随着中医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解表方药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对解表方药的含义、应用范围以及其常见的代表性药物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解表方药的含义解表方药是中医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解除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在中医理论中,将人体分为表里两层,其中表层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层,也是外邪入侵的主要路径。
解表方药即用于治疗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
二、解表方药的应用范围解表方药主要用于治疗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
具体包括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干等症状。
对于这些疾病,解表方药通过发散、解表的作用,常常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不适。
三、解表方药的药物特点1. 配方独特:解表方药常常具有一定的药物组合,有时可以单独使用,有时需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这种组合通常是根据临床症状的特点以及病程的变化而确定的。
2. 效果迅速:解表方药以其发散、解表的作用,能够快速缓解外邪入侵引起的症状。
许多患者在服用解表方药后,可以很快感受到症状的减轻或消失。
3. 适用范围广泛:解表方药不仅适用于一般的感冒、发热等疾病,还可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阶段。
例如,某些慢性风湿病在急性发作时,也可考虑使用解表方药。
四、常见的解表方药及其功效1. 防风通圣散: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头痛、鼻塞等。
此药发散风寒,行气宣畅,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2. 感冒清热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咽干等。
此药有清热解毒、散热解表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症状。
3. 葛根汤:主要用于风寒感冒,以及急性发作的风湿病等。
此药发散风寒,解表宣肺,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总而言之,解表方药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发散、解表的作用,能够迅速缓解外邪入侵引起的症状。
虽然解表方药常常具有一定的组合特点,但是在临床应用时,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用药。
因此,正确理解解表方药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对于提高中医药的认识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解表剂概述1.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全方配伍特点: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全方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胸痞,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
解表方剂学习一、辛温解表剂方一: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方二: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
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方三:葱豉汤【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二、辛凉解表剂方一:桑菊饮【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
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方二:银翘散【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方三:桑叶【性味】苦、微寒。
【功用】(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
(2)清肝明目:用于风火目疾(如急性结膜炎)。
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用法】5~10克。
方四: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