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做事的36张底牌_第二十一张底牌 统筹先后
- 格式:docx
- 大小:20.27 KB
- 文档页数: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
就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多花一点心血,也许可以省去更多汗。
水。
此外,我们做事情还要有远见,因为能不能做到放眼长。
远,预见未来,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无疑是重。
要的。
高明的人远见卓识,有不一般的眼光,能够做到有备。
无患。
做事前要做好规划。
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本蓝图,指导着事情的发展步骤。
做事之前没有计划,匆忙上阵,很容易手忙脚乱,把事情搞砸。
有心计的人做事之前都会把事情发展的轮廓梳理一下,找出该准备的东西,设想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应对。
只有这样才可做到“胸有成竹”。
一位太太为了熬出一锅好汤,于是邀请邻居的太太来家里指导。
她买齐了材料,准备生火烧水,邻居太太却说:“这个不锈钢锅不适合熬汤,你还是再去买一个陶锅,熬出来的汤会美味一些。
”然后,她匆匆忙忙地卸下了围裙,跑去买陶锅。
陶锅很快就买来了,这位太太正要烧水,邻居太太却说:“我想起来了,我有一组餐具很配这个陶锅,等我一下,我回家找找去。
”然后,她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满身大汗地把餐具拿过来。
正当烧水之际,邻居太太又看了看准备入锅的材料,摇了摇头说:“不行,这肉片切得太大了,不容易人味,我得把它切小一点才行。
”好不容易拿出了菜刀,才切没两三下,邻居太太又说了:“这菜刀不利了,得赶紧磨一磨才好。
”于是,她丢下菜刀,回家去把磨刀石拿过来。
等到磨刀石拿来以后,她又发现,要磨利刀子,必须用木棍固定一下才方便,所以她又连忙出外寻找木棍,找了好半天都不见踪影。
在家里等待的这位太太只好先把材料下锅,一边煮一边等。
直到邻居太太气喘如牛,手里拿着木棍跑回来时,锅里的材料早已熟透,可以开始大快朵颐了。
看完这则故事之后,你_定在偷笑,天底下怎么会有像邻居太太这么愚笨的人啊!事实上,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邻居太太做出这么多愚蠢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犯了和邻居太太一样的毛病,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待需要的时候却临时急抓,不只多费力气,而且也并不见得能讨好,更多的只会延误时间,误事误人。
——做事眼光要放远大。
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这是常钓鱼的人所熟知的。
因为小鱼一拉就上岸了,而大鱼力量大,上钩以后如果立即猛拉线,它就会脱钩而去,只有把线放长,让它继续含着钩在水中游走、挣扎,等到它筋疲力尽之时,才渐渐收线,才可能将大鱼钓到手。
据此而产生了“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
做事,少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需要有耐心,这和钓鱼的道理有点相似。
要钓大鱼要有耐性,鱼儿上钩后要按住心头喜悦,不急不忙收几下线,然后又要松开手,让鱼儿游、窜、挣扎。
要钓“大鱼”,你追得太紧,就易露破绽,让人识破机关,拒绝你,远离你。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另外,钓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步骤组成的,做饵下钩、钓到的鱼也得喂这些策略亦不可忽视。
放长线,钓大鱼。
唐代京城中有位窦公,聪明伶俐,极善理财,但他却财力绵薄,难以施展赚钱本领。
没有办法,他先从小处赚起。
他在京城中四处逛荡,寻求赚钱门路。
某日来到郊外,却见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有一座大宅院,房屋严整。
一打听,原来是一权要官宦的外宅。
他来到宅院后花园墙外,但见一水塘,塘水清澈,直通小河,有水进,有水出,但因无人管理,显得有点零乱肮脏。
窦公心想:生财路来了。
水塘主人觉得那是块不中用的闲地,就以很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窦公买到水塘,又凑借了些钱,请人把水塘砌成石岸,疏通了进出水道,种上莲藕,放养上金鱼,围上篱笆,种上玫瑰。
第二年春,那名权要宦官休假在家,逛后花同时闻到花香,到花园后一看,直馋得他流口水。
窦公知道鱼儿上钩了,立即将此地奉送。
这样一来,两人成了朋友。
一天,窦公装作无意地谈起想到江南走走,宦官忙说:“我给您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加照应。
”窦公带了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贱买贵卖,又有官府撑腰,不几年便赚了大钱,而后又回到京师。
他久已看中了皇宫东南处一大片低洼地。
那里因地势低洼,地价并不贵。
窦公买到手之后,雇人从邻近高地取土填平,然后在上面建造馆驿,专门接待外国商人,并极力模仿不同国度的不同房舍形式和招待方式。
有心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准备之事,他们在做事之前都会做好准备,所以他们很少陷入困境;而仓促行事的人会时常出现差错,或者让人有机可乘。
因此,我们不要等到面临困难时再运用理智,而是运用理智来预测尚未发生的困难。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说话要考虑清楚,提前准备就不会方寸大乱;做事提前有准备就不会头绪不清、慌里慌张;道路选定以前有目标就不会踌躇不前、举棋不定。
可见,成功不会偏爱无准备之人,一个人的功底越扎实,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自然机会就越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毁书发愤”,使刘璋的使者逃回了成都,为避免“前情尽弃”,庞统献计三条。
刘备问他:“哪三条计?”庞统说:“挑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之,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刘备听后想一『一会后说:“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如果不预先有准备,很难成功;尤其是做重大决策时,如果没有缜密而充分的准备,那么就非常危险了。
任何一位成功者,不是成功于功成名就的时候,而是成功于距离成功很久以前以及他为了取得成功所做的各种努力上。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俾斯麦无论做任何事情,经常是在很长时间前就做好了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
他在估计到一切事件的价值、变化情况后,便小心谨慎地做出多方面的预计,思考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制定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决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地去做,以致他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人评论墨索里尼在进军罗马以前早就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因为他在自己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就在做准备了,给后来的大小决策提供了充足的计划方案,他自己也承认说:“我们的发展,在于平时对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实力准备,所以才有以后进军罗马与夺取政权的成果。
——稳扎稳打,稳中求胜。
做人要有进取之心,但要以“稳”为根本。
如果说敢想敢干、当断则断是一种气度,那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则是必要的策略。
所谓“稳”,就是稳住心神,稳住阵脚,在此基础上再图良策。
“稳”是一种素质和心态,遇事沉着冷静,做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做事当中要讲分寸,拿捏得好,水到渠成,拿捏不好,前功尽弃。
而“拿捏”的功夫就是“稳”的功夫。
处世稳重的人,善于把握时局的变化,能够掌控事态变化发展的方向,不会因复杂、危乱的局面而发慌,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静制动,化有利为胜局,变被动为主动。
临危不惧,稳坐中军。
“都兵临城下了,你怎么还不着急呢?”这是一些人常教训另一些人的说法。
可见“一些人”并不了解“另一些人”的心思,他们之所以不着急,就是由于他们有一颗沉着稳重的心,有着稳扎稳打的全局策略,这是做人的大智慧。
“稳”的精髓就是。
讲求这种沉着冷静的内心,清醒的头脑,以及稳健的气魄。
所谓稳,也就是稳住心神、稳住阵脚,在此基础上再图良策。
下面看一个小故事:。
滑州县令张佳胤处理完公务,端起一杯清茶,刚刚喝了一口,就看见两个人大摇大摆闯了进来。
这两个人身穿官服,走到堂前,见张佳胤端坐不动,就喝道:“你一个小小的县官,竞连朝廷的使者都不放在眼里吗?”张佳胤听他们这样说,稍稍动容,就离开座位,迎接他俩。
一个“使者”说:“我们带来了朝廷的圣旨,快些准备接旨!”张县令一边吩咐人准备香案,一边问:“这圣旨是对我下的吗?”另一个“使者”附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不是对你的,是要没收耿主事的家产。
”当时滑县的耿主事因草场失火一案入狱。
张县令心里感到很疑惑,就把二人请人后堂,想问个明白。
谁知到了后堂,一个使者捉住张佳胤的手,把他推到墙上,另一个笑着对他说:。
“你不知道我们是谁吧?我们是被通缉的大盗,我叫任敬,我的那位兄弟叫高章。
”张县令说:“青天白日,你们胆大包天,竟敢劫持本县。
你们到底想要什么?”任敬说:“我们听说你库里有一万两黄金,想请你借我们兄弟一些。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设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天;也有可能是没有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
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畏首畏尾、胆小如鼠,最终甘于平庸。
只有那些主动去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人,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将问题简单化,突破陈规,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挥创造性,标新立异地站在众人面前。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总是有一种习惯: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人为地把它复杂化,就会设想出奇百怪的答案,最后离真实越来越远,做起事来缚手缚脚,难以成功。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一位助手,叫阿普顿,是大学高材生。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进行某项试验,因为忙不过来,便叫他帮忙测量一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
事情看上去很简单,可是由于这个灯泡不是规范的方形或是圆形而是梨形,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阿普顿接过灯泡后,又是拿标尺测量、又是在纸上不断计算,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但还是算不出结果来。
爱迪生看到面前堆着一叠稿纸的阿普顿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他不说话,只是拿起玻璃灯泡倒满水,然后递给阿普顿说:“你去把这个玻璃灯泡里的水倒人量杯,就会得出这个数据。
”阿普顿恍然大悟:“哎呀,原来是这么简单啊!”其实,许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
阿普顿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他被繁杂的思维定式局限了,以至于找不到最简单的方法,而爱迪生就能将这个问题简单化,这正是他智慧的体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问题简单化呢?一、打破思维定式很多人认为,思维方法应该是与“复杂”密不可分的,他们习惯于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化,甚至钻到“牛角尖’里无法自拔,以至于很多事情就是在这种不断复杂的过程中变得无法解决。
因此,我们要找到层层复杂问题背后的根源,不能让自己的思维被繁杂的表象所迷惑,尽量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所有问题。
二、运用逆向思维法有时候虽然问题繁杂,但往往是由于我们的立论前提将自己束缚住了,因此,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是很容易找到解决办法的。
——在难事面前主动撤退是上策。
在战争中没有常胜将军。
同样,我们在做事时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圆满。
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对付不了,应付不来。
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不机警就不能应付,不变通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退却并非怯懦的表现,也不是穷途末路。
当事情的发展对我们不利,进行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采取适当的权宜之计,以图东山再起,这在做事的策略上应是上策。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走为上策”最早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事实上,“走”确实是一个好的计谋。
对无力克服的险情决不恋战蛮干,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们不能单纯意义上将“走为上”看作临阵怯懦、逃脱,那是错误的。
《吴子?应变》云:“不胜速走,退还务速。
”《百战奇谋?退战》云:“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
”因此,正确理解应是“避实就虚”、“以退为进”。
所以称其为“走为上策”,是因为“可以全军”,以利再战。
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条重要用兵原则。
《三国演义》中,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
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朝臣对他的行为愤恨不已。
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接到渤海太守袁绍的信函,要他设法除掉董卓。
但面对骄横的董卓王允一点办法也没有。
思来想去,实在无计可施,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酒行数巡后,王允突然掩面大哭。
众官都非常惊奇,便问道:“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
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
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受他的感染,不论是真心还是假意,都是相对而泣。
——作壁上观,收渔翁利行事之时,如果自己不宜出头、无力出头或者不便出头,均可以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
做一个非帮非派者在混乱中寻找自己的时机火中取栗怎样才能不烫手为防渔人得益,手足切莫相煎。
鹬蚌相争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鹬向蚌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而蚌也对鹬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这是何等的针锋相对!可结果呢,到头来双方都葬送了性命,让第三者得了便宜。
佛经《百喻经》也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古代有两个癫狂鬼,为争一只小箱子、一根拄杖、一双鞋子而闹得不可开交。
正在这时,边上过来一人,问道:“这小箱子、拄杖、鞋子有何希罕,值得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吗?”两个癫狂鬼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别小看了这只小箱子,你要什么,就可以从箱子里拿出什么。
你要吃的穿的,小箱子里就可拿出吃的穿的;你要用的,小箱子里就可拿出用的;你要钞票,小箱子里就可拿出钞票。
又如这杖,再厉害的敌人过来,也能打得他服服贴贴,乖乖叫饶;又如这鞋,一穿上去,就能够飞到天上,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
”那人在边上听了,灵机一动,说道:“你俩稍许避开一会,让我来给你们平分。
”两鬼听说有人为他们平分,就暂时躲了出去。
哪知这人见鬼避开,马上穿上鞋子,抱起箱子,提起拄杖,转眼就飞到了半空当中,对鬼说:“你俩要抢的,现在已经被我拿到。
你们今后再也没有东西可抢,这下可太平了。
”隔岸观火计可引申为:不卷人其中而是静观其变。
在竞争已经很激烈的情况下,自己还要不识时务地参与进去,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这时候,不如相机行事,另辟蹊径,当竞争双方因矛盾激化而秩序混乱时,自己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做好准备,以期坐收渔人之利。
这一招在商场上经常被人使用。
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人创造了“魔方”。
当香港人从报刊上看到欧洲人玩魔方的消息后,许多厂家都抓住仿制魔方填补东方市场空白的机遇,纷纷行动,派人去欧洲考察,了解魔方的生产情况。
民生化学有限公司的老板敏锐地发现为生产魔方创造条件也是一个机遇。
——假意放手实则为了抓得更紧。
欲擒故纵是我国古代最早应用的谋略之一。
欲擒为什么故纵,可以擒住而不擒呢?最明显的原因有:一是擒的理由尚不很充分,即对方尚未完全充分暴露,后擒比先擒能服众;二是纵之,使其力量削弱,己方便有把握擒之,或不需花费很多精力;三是可擒而纵,先退一步,待对方顽固坚持难以为济而后擒,可使对方不易反复,对顽劣者尤须如此。
欲擒故纵,伺机而动。
富有经验的猎手都知道,兔子只有在跑起来的时候才好打。
同样之理,在待人处世中,有时明知道对方欲对自己不利,但由于对方藏得很深,表面上还无法看出对方的举动。
此时不妨故作不知,按兵不动,往往可以起到麻痹和骄纵对手的目的,待对方得意忘形、蠢蠢欲动的时候,你恰好可以一网打尽。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最先建立霸业、“挟天于以令诸侯”的霸主,是郑国国君郑武公的长子。
当初郑武公娶妻姜氏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二儿子共叔段。
说也奇怪,大儿子寤生从娘胎里出生时,先出两足,最后出头,与正常的婴儿出生时先出头后双足相反;故取名“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
姜氏生寤生时很受了一番折磨,又嫌他出生时与常人相异,总是心里不喜欢他,而特别偏爱小儿子共叔段。
但是按照世袭原则,只能立长子为世子,将来以继承君位。
姜氏因为讨厌大儿子寤生,便在郑武公活着时候,建议废掉寤生,郑武公断然否决了她。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掌握了国家大权。
姜氏便与小儿子共叔段暗中商议对策,最后订下阴毒的计谋,欲夺取庄公寤生的君位,取而代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姜氏就要求庄公把一个叫“制”的城邑封给共叔段。
庄公早就知道母亲想让共叔段当国君的想法,也清楚姜氏不喜欢自己这个长子,由于制地地位太过重要,便假装从关心弟弟安全的角度推辞说:“制地险要,原属魏国,虢叔曾在那里丧命,封给段不大妥当。
”见庄公如此说,姜氏不好特别坚持,便又要求封一个叫“京”的城邑给共叔段。
在这种情况下,庄公不好再推却,便同意将“京”地封给共叔段。
第一个回合,以庄公让步而暂时告一段落。
——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有时,我们觉得手头的工作杂乱无比,没有头绪。
这就需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看清事物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贤愚差异并不是只在于头脑,而是体现在能否具有洞悉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上。
在处理解决问题时,多想些重要的事。
不要为一些表象、肤浅的事情所淹没,集中精力于大事上。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该做的事”上,无疑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成功之路。
根据轻重缓急来做事。
在我们开始讨论“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一习惯之前,请你先试试回答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罗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
这个问题是巴黎一家杂志曾刊登过的一个竞答题目。
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
——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
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因为罗浮宫内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所以与其浪费时间选择,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
在做事前,如果你确定了至少三种以上的目标,那么,最佳的选择不是最绚丽最诱人的那一个,而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
想一想你设定目标的时候列的清单,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是这样的多,但它们都是重要而有效的吗?如果你把这些都作为你现在要做的事,那么最终的结果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正所谓“追两兔而一兔不可得”。
在回答完了上面那个有趣的问题之后,请你再仔细思考一下下面的两个问题:。
一,有哪一件你可以做但现在没有做的事,如果你经常做的话,会使你个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积极的变化?。
二,在你的商业或职业生活中,有哪一件事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对于成功而言,我们可用一句最易理解且最有指导性的话来概括: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组织和行事。
我们可以看到,往往一项活动具备两个要素,分别是紧急和重要。
紧急意味着需要立即注意,是“现在”,例如电话铃响了是紧急的,多数人不会让电话铃一直响着而不去接。
紧急的事通常是显而易见的。
它通常不在我们面前,它给我们造成压力,非要我们采取行动不可。
另一方面,重要同结果有关系。
如果某件事很重要,它会对你的使命、价值观、优先的目标作出贡献。
我们对紧急的事会很快做出反应,而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则要求人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必须主动行动来抓住机会,促成事情的成功。
如果我们不具有积极主动的习惯,不清楚什么重要,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生活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就很容易转向对紧急的事做出反应,而忽略了重要的事。
运用“20/80法则",先做重要的事。
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去拜访著名的成功学家马尔泰教授,要跟他学习“20/80法则”在工作中的应用。
当他进门后看到马尔泰教授干净整洁的办公桌感到很惊讶。
经理问马尔泰说:“马尔泰先生,你没处理的信件放在哪儿呢?”马尔泰说:“我所有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今天没干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经理紧追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
”马尔泰微笑着回答。
看到这位经理困惑的神态,马尔泰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就一件一件处理。
结果,完了。
这就是‘20/80法则’的功效。
”说到这儿,马尔泰双手一摊,耸一耸肩膀。
几周以后,这位公司经理邀请马尔泰参观其宽敞的办公室,他兴奋地对马尔泰说:“感谢您教给了我思考和工作的方法。
过去,在我这宽大的办公室里,我要处理的文件、信件等,都是堆得和小山一样,一张桌子不够,就用三张桌子。
自从用了你说的法子以后,情况好多了,瞧,再也没有未处理完的事情了。
”这位经理就这样找到了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几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社会中的佼佼者。
你或许也听说过“20/80法则”。
这法则是说,你所完成的丁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法则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这个法则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20/80法则”——即80%的效果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0h,的效果则来自80%的因子。
例如,占所有人口不到20%的人,其所犯的罪占所有犯罪案的80%以上;占全公司人数不到20%的业务员,其营业额为营业总额的80%以上。
只需集中处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20%的那部分,就可以解决全部的80%。
如此说来,对所有实际的目标,“20/80法则”极为有用,它能抓住我们工作与生活的重点。
“20/80法则”要我们找到真正重要的少数事物,忽略那些不重要的。
你只要能熟练应用这个“20/80法则”,事情过多的烦恼就会消失。
时间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先处理重要的事,而不必将所有的事情一视同仁个个处理完全。
即使剩下的事到后来出了什么麻烦,也不会影响到全局。
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某部门经理因患心脏病,不能长时间工作,遵照医生之嘱咐每天只上班三四个小时。
他很惊奇地发现,这三四个小时所做的事在质与量方面与以往每天花费八九个小时所做的事几乎没有两样。
他所能提供的唯一解释便是:他的工作时间既然被迫缩短,他只好将有限的时间先用来解决重要的工作,这便是他得以维护工作效能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此外,帕累托法则也极有助于应付一长列有待完成的工作。
面对着一长列工作,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一一完成的,我们难免心存畏惧,于是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做之前便泄了气,或者先做最容易的,把最困难的留到最后,结果永远办不到最难办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只要做其中的二三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那就会对我们大有帮助。
只需要列出二三项,各花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把它们完成。
不要因为没有把表中所有工作全部完成而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所决定的优先次序是正确的,那么最大的好处就会随着你计划的实施而得到。
当你面临很多工作,而不知如何着手时,就应该运用帕累托法则搞清楚哪些事项是真正重要的,就不会偏离首要工作而去做次要工作。
每天开始都安排一张先后表。
每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制定一个顺序表,便会对大量事务手足无措。
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目标,把所要做的事情排列顺序。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会为自己要办的事订立先后顺序。
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位职业顾问所描述的两个人是怎么做事情的:。
第一个是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是风风火火的样子。
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两三分钟的时间,时间稍长一点,他就会一再地伸手看表,暗示你他的时间很紧张。
他公司的业务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
他做起事来毫无章法,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
结果,他的事务从来都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
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
第二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
你从来看不到他忙碌的样子,他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温和。
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
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工作,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
他富有特色的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员工,大家做起事来都是按部就班,整个公司秩序一派井然。
可以看出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理,在办公室里不浪费时间,自己心神安定,做事效率也极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就会变得很充裕,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既定的计划去进行。
而要让工作井井有条、事半功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诸多事务中,我到底该先做哪些,后做哪些呢?。
这样说吧,你必须了解,你的日程表上一切的事项并非同等重要,不应对它们一视同仁。
对实现目标帮助大的,你就把它放在前面,依次为之,把所有的事情排一个顺序,并把它记在一张纸上。
这样,一张工作顺序表就写成了。
这样做看上去十分简单,但你如果天天这样做,并做得足够好,那么成功对你来说只是迟早的问题。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先生曾经因为工作效率的问题会见过效率专家艾维·利。
会见时,艾维·利说自己的公司有助于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
舒瓦普说他懂得怎样管理,然而事实上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他认为,我需要的不是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付诸于更好的行动。
他说:“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是明白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价钱由你说了算。
”艾维·利说可在l0分钟之内给舒瓦普一件东西,这东西能让他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3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样东西,即一张空白纸,说:“你把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写在这张纸上。
”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来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公司重要的优先顺序。
”这大概花了5分钟。
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人你的口袋。
明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别看其他的,专心一致地着手办这~件事,直到最终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做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
倘若你只做完第五件事,那也不必担心。
你总是做着最关键的事情。
”艾维·利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
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
这个试验随你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你再给我寄支票过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过程历时不到半小时。
几星期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元的支票,还附了一封信。
信上说,从金钱的观点来看,他上了这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难忘的一课。
后来又有人说,5年之后,这个当年鲜为人知的小厂~跃而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企业,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后来又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取了1亿美元的利润。
人们有个不依照事情的重要性顺序办事的错误倾向,大部分人宁可做些让人感到高兴或方便的事。
但是没有任何其他办法比按事情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了。
试用这个方法一个月,你会取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惊人效果。
人们会忍不住地问:你从哪里得到那么多精力?但你知道,你并不是得到了精力,而是懂得了应把精力放在最关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