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林则徐近代海防观与清廷对海防的认识供稿丨赵君尧朝政府基本承袭前代统治者“重陆轻海”的海防模式和防务政策,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海防的主要目的是清防御海盗,而非抵御外来侵略,如嘉庆帝在谕军机大臣吴熊光奏粤东实在情形一折中说:“据称从来有海防而无海战,此语允为扼要。
其道总在编查保甲,严杜接济。
如果一切水米火药及桅篷器具之类,无一出洋,则盗船虽各处奔逃,自足制其死命。
现在闽省盗船日就穷蹙.固缘师船跟剿出力,亦皆由陆路口岸杜绝接济,实能办有成效。
”为了解决海盗问题,清政府采取澳甲与船甲的方式对渔民船民加强了监管。
在“重陆轻海”的海防观念影响下,清政府海防事务的重点在于解决海盗问题,因而主要是御内而非防外。
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进行频繁的入侵和骚扰活动,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扰表示出高度警惕。
为了加强海防,嘉庆帝谕令内地官兵实力查缉,并“修明武备整顿营伍,使奸徒闻风自远,以慑外夷而靖海疆”,“所有各国护货兵船,仍遵旧制,不许驶近内洋。
货船出口,亦不许逗留。
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傥敢抗拒,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使知畏惧”o道光初年,清政府虽然为建造战船下拨了部分经费,并多次下令按照民船形式改造战船,但修建84的战船仅能在近海巡逻,无法在远洋作战,难以与英国的武装商船或护货兵船对抗。
正如黄爵滋所言:“查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之船面仅宽二丈余,安炮不过十门;夷船大者载炮竟有数十门之多。
彼此相较,我船用之于缉捕则有余,用之于攻夷则不足,此实在情形也。
”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海防建设非常落后,清军的船炮甚至不能抵御海洋上的大风大浪,更遑论出海迎战敌军了。
由于清政府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其所制定的海防政策缺乏近代国家安全理念,陈旧的海防思想和薄弱的海防建设,导致处理海患时采取御内而非防外的海防管理措施,主动放弃了制海权。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毅然踏上了南下广东,厉行禁烟的荆棘之途。
近代海防与未来近代海防与未来看过中国海洋之风云海境后,我了解了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海防发展以及未来海防建设的看法。
中国现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从战争中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并主张建立一支“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林则徐创建“船炮水军”的计划虽在生前未能实现,却使他成为晚清倡议建立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魏源继承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他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主张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并建议设厂造船,先在广东训练新式水师。
在他们的倡议下,“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
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中国近代第一个创设外洋水师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置购兵轮,以创设外洋海军;创立三洋海军;精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发展民用。
创建外洋水师方案的提出,不仅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防论产生,而且表明晚晴海防思想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晚晴开始注重海防建设,在此期间海防建设的思想得到快速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快速推动了海防建设。
虽然最终晚清依旧战败了,但是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让国人意识到了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到了现代我国依旧在发展海防建设,以捍卫我国领海安全。
60周年国庆大阅兵,让我们见证了新中成立60年以来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国产预警机,国产无人机,歼-10的亮相,二炮的战略导弹。
一大批新式武器,让我们看的热些沸腾,为祖国的军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自豪。
但是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面对国防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海防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从国际海防力量来看,我国的海防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
依然与世界上的海军强国存在巨大差距,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赶上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努力的追赶,几年前,当马六甲海盗猖獗之时,中国出马呼声很高,但是中国做了冷静处理。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作者:时吉芬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近代化海防反思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病世。
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李默然塑造的《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爱国形象,耳畔似乎传来了那句著名台词“撞沉吉野!”。
恰巧,“十八大”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世界强音,振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和反思。
感悟晚清岁月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反思近代化历程中,中国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强国英法美都是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
中国古代虽有汉武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海权理念滞后,并落伍于世界。
事实上,清朝以前航海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的海军,远非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它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也没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直到鸦片战争,面对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才有了海防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为了加强海防曾劝道光帝“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惜未曾引起道光重视。
后来,魏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各种武器,用于武装水师,提高防卫力量。
林则徐、魏源又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说明他们已有了利用海防工业以制夷的新思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
由此,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海防的新时代。
1862年曾国藩主持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的“黄鹄”号轮船下水。
1865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建造出可以航行于外海的轮船,此后,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就与洋务派联在一起了。
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在分析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时曾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由此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海军建设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
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
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
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关于海防的作文从历史角度写海防,这个词说起来挺正式的,其实就像一个超级能干的保镖,负责保护咱们的海岸线。
你想,海防的历史可不简单,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里面有英雄、奸细、还有那些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奇闻轶事。
咱们先从古代说起。
那会儿没有现在的雷达、卫星啥的,大家靠的是眼力劲儿和经验。
话说在古代,一位海防官员叫刘大哥,他可是海防界的传奇人物。
刘大哥特别聪明,一次他就用他的高超目力发现了敌人的小船。
那小船上看着像是偷偷摸摸的,结果刘大哥一眼就识破了。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大新闻,有人说刘大哥的眼睛就像是海上的探测器,真是太厉害了。
再说说近代,那时候海防就更复杂了。
你看,清朝末年,鸦片战争那会儿,海防可是个大问题。
比如著名的海防将领郑成功,他就为保护海域,跟敌人拼了个不可开交。
听说有一天,郑成功在海上遇到一群敌人,结果他用了一招“声东击西”的计谋,骗过了敌人,成功保卫了海岸线。
郑成功这招真是太妙了,连敌人都不得不佩服。
到了现代,海防变得更科技化了。
可是,就算是先进的武器,也有它搞笑的时刻。
比如,有一次海军的雷达系统出现了问题,结果雷达屏幕上显示了一大堆奇怪的东西。
经过一番调查,原来是系统误把附近的一群海豚当成了潜艇。
那时候,海军的指挥官笑得都快趴下了,后来这事儿还成了海军的笑话,被大家传颂了好久。
说到这里,我得提一下现代的海防工作人员。
他们可真是不容易。
海防的工作压力大,特别是遇到台风的时候,大家可是要冒着风雨确保海岸线的安全。
一次,我和一位海防工作人员聊天,他笑着跟我说:“台风来临的时候,海防的工作就像是给家里的门窗打了个强力胶,不怕风吹雨打。
”他这么一说,我都忍不住笑了。
看得出来,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还是很乐观的。
总之,海防的历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每一章都有惊险、搞笑、感动的时刻。
这些历史人物,不管是刘大哥、郑成功,还是现代的海防工作人员,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守护了我们美丽的海岸线。
说到底,海防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作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具有重大影响的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学者对其评述褒贬不一,但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鸿章对于晚清中国的近代化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海军海防战略、建军原则、海军编制、武器装备、国防教育等方面论述了李鸿章为近代海防作出的贡献,对近代海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标签:李鸿章;海防近代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在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的认识并统筹海防,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几乎和当时具有先进知识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也是从外国“坚船利炮”的现象上直观的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他以一个兵家视角审时度势,逐渐转变观念,将国防重点从对内转向对外,从塞防转向海防,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海军,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近代海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提出了海战的战略战术李鸿章敢于冲破传统军事思想及体制,大胆革新,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出近代中国国防战略态势,聚焦海防,构建出近代海防战略的蓝图。
一是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
李鸿章的建军方针起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
在1872 年的奏折中说:“臣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年余年一大变局也。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
①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看到近代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有了海防意识的萌芽,而且,他还认为海防重于塞防,重海防轻塞防的思想虽有偏颇之处,但反映出李鸿章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本性和实力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三洋布局,海口防御。
建立新式海军,用炮艇装备起来,分驻内海港口,在陆军的协同配合下,依靠近海自然优势保卫海防。
近现代的中国海防作者:赵蕾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3期[热点点击]近期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忧虑。
在亚丁湾和索马里附近海域,无法无天的海盗肆无忌惮地劫持过往船只、扣押人质、索要赎金,严重威胁了航经此处的船舶和人员安全。
2008年12月26日,由“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必要时与有关国家的护航舰艇开展合作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此次我国依据国际法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与各国一起维护海上国际通道的航运安全,是保卫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合法之举,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这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海军的建设发展,经过60年量的累积,终于实现了质的飞跃。
此行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英国《泰晤士报》在以《北京派出海军打击海盗,结束500年传统》为题的文章中说:“这是中国政策一次重大、历史性突破!这是世界海军史上的新纪元!”[知识链接]一、近代中国海防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壮烈牺牲。
祖国在心中,情系边海防作文“哎呀,爷爷,你快来看呀,这电视里的解放军叔叔好威风呀!”我兴奋地叫着爷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爷爷正在客厅里看电视。
电视里正播放着关于边海防战士的纪录片,那些战士们在边疆的土地上,顶着烈日,迎着寒风,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他们的身影那么挺拔,他们的眼神那么坚毅。
爷爷走过来,坐在我旁边,微笑着说:“孩子呀,这些解放军叔叔可了不起了,他们在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呢。
”我看着爷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爷爷,那什么是边海防呀?”爷爷摸了摸我的头,耐心地解释道:“边海防呀,就是国家的边疆和海岸呀,那里可重要了,要是没有解放军叔叔们在那里守护,我们可就不能这么安心地生活啦。
”我听了爷爷的话,心里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我想象着那些边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
他们会不会想家?会不会觉得累?我忍不住问爷爷:“爷爷,那些叔叔们不想家吗?”爷爷叹了口气说:“怎么会不想呢,但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呀,他们要为了我们大家,舍弃自己的小家。
”从那以后,“边海防”这三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常常会想起那些在边疆和海岸线上坚守的战士们,他们就像一座座巍峨的山峰,让我敬仰。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我们聊起了自己的梦想。
有的小伙伴说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医生,轮到我时,我挺起胸膛,大声地说:“我长大了要去边海防,像那些解放军叔叔一样,保卫我们的国家!”小伙伴们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然后纷纷给我鼓掌。
祖国在我心中,边海防的战士们就是祖国的守护者。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我也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我们不应该珍惜他们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吗?我会一直把祖国放在心中,把边海防战士们的精神铭记在心!。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时吉芬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三中学摘要: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近代化海防反思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病世。
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李默然塑造的《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爱国形象,耳畔似乎传来了那句著名台词“撞沉吉野!”。
恰巧,“十八大”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世界强音,振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和反思。
感悟晚清岁月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反思近代化历程中,中国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强国英法美都是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
中国古代虽有汉武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海权理念滞后,并落伍于世界。
事实上,清朝以前航海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的海军,远非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它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也没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直到鸦片战争,面对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才有了海防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为了加强海防曾劝道光帝“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惜未曾引起道光重视。
后来,魏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各种武器,用于武装水师,提高防卫力量。
林则徐、魏源又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说明他们已有了利用海防工业以制夷的新思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
由此,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海防的新时代。
1862年曾国藩主持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的“黄鹄”号轮船下水。
1865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建造出可以航行于外海的轮船,此后,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就与洋务派联在一起了。
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在分析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时曾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由此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海军建设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
摘要: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近代化海防反思
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病世。
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李默然塑造的《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爱国形象,耳畔似乎传来了那句著名台词“撞沉吉野!”。
恰巧,“十八大”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世界强音,振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和反思。
感悟晚清岁月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反思近代化历程中,中国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强国英法美都是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
中国古代虽有汉武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海权理念滞后,并落伍于世界。
事实上,清朝以前航海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的海军,远非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它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也没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直到鸦片战争,面对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才有了海防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为了加强海防曾劝道光帝“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惜未曾引起道光重视。
后来,魏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各种武器,用于武装水师,提高防卫力量。
林则徐、魏源又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
计,说明他们已有了利用海防工业以制夷的新思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
由此,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海防的新时代。
1862年曾国藩主持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的“黄鹄”号轮船下水。
1865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建造出可以航行于外海的轮船,此后,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就与洋务派联在一起了。
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在分析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时曾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由此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海军建设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1867年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1874年,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由于日本海军拥有铁甲船,清政府被迫用白银换取日本撤军。
事后,清政府开始筹备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为掌控海军大权,1885年,清政府设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大臣。
1888年12月17日,在刘公岛上,清政府正式宣告北洋舰队成立,与此同时《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政府颁行。
我们知道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有两个,即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国内革命运动,抵抗外国侵略。
正因如此,清政府的官员们在对外战争中,往往采取避战自保的妥协政策,使得海军舰队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覆灭性的打击。
其中,福建海军1884年中法战争,
马尾海战全军覆没;北洋海军1895年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全军覆灭,这也预示着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救国梦想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邓世昌是英勇的、“致远”舰是先进的、战舰上250余人的海军战士是可歌可泣的。
但为什么洋洋大清,却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该的反思。
我们不否认,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事业、教育事业,无不是洋务运动推动的产物。
包括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西方经济、军事侵略的一定程度的抵抗,无不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
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也是沉痛的:一、引进西方的技术,更因引进先进的制度。
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使得它的管理机构更多的是封建衙门式的,大权操纵在封建官僚手中。
落后的管理方式,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满汉地主之间的矛盾,使得洋务运动步履艰难。
如,清政府担心汉族官僚掌握军事工业,会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派不懂洋务的崇厚(满清贵族)筹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筹备了三四年,耗资不少,但进展不大。
三、官员腐败,中饱私囊。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大量低息、缓息,甚至免息的官款,使自身发展起来,但其收入大都归入李鸿章的私囊。
所以李死后,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四、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受洋匠敲诈。
洋务企业中,许多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五、缺
乏自主创新,受骗于西方。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
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敌船而不能裂”。
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怎能不败。
六、最高统治者的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加剧了清政策外交失败的可能。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就不做战争准备,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主和的态度,加强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
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甲午战争中,正是列强的默许或纵容,为日本侵略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海洋权益,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关系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综合国力和外交影响力,也关系国际和平与安全,更关系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
我们期待,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海防建设能更上一层楼,中国的海洋权益能得到充分保障,能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2]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百题》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