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荷叶母亲冰心原名荷叶母亲冰心原名《荷叶母亲》是冰心的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也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原文/《荷叶母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词语注释/《荷叶母亲》①荷叶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
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③并蒂(bìng dì):指两朵(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④花瑞(ruì):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本文指花带来好预兆。
⑤菡萏(hàn dàn):指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
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
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
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生字词匿笑、并蒂、桔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妺、綮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皱斜、菡莤、慈怜三、词语解释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洗澡③匿笑:偷偷地笑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⑦酸斜:倾斜、歪斜四、文学常识: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五、文本分析1、《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①让母亲嗅到花香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2、《金色花》的中心思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
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3、《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烦闷-不适意一不宁的心绪散尽4、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5、比较《金色花》《荷叶母亲》相同点:①思想感情:赞美母爱的伟大神圣。
②想象:图画美。
不同点:①语言:《金色花》语言质朴秀丽。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两篇散文诗歌,均以母爱为主题,表达儿女对母亲深情的眷恋与赞颂,《荷叶母亲》就是一篇歌颂母爱的美文。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敬佩,而M18x至母亲的爱护与关怀。
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诵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文如平淡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温润璀璨,又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文章颂扬母爱,文字质朴,情感真诚,极容易引起共鸣。
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体悟文章,唤起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关爱之情。
同时鼓励学生探究文章托物抒情的读法,抒写内心真诚的情感。
【教法学法】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鼓励促进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黄老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展开正确引导。
情景创设法: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朗诵法:学生朗诵与书法展结合,提升朗诵水平,培育朗诵观赏能力。
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存有感情朗诵文章,体验人间真情,培育关爱的情怀。
2、品味朴实、清丽的语言,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反反复复背诵,鼓励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自学托物抒情的读法,尝试利用具体内容的形象或事物去抒发感情。
【教学步骤】一、情境引入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阎维文)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对,母爱千年,沉浸于万物之中,蓄积于天地之间,奔涌于岁月的长河。
她们的爱,例如春雨润物无声,例如太阳和煦温暖。
歌唱家用迷人的歌声赞美母爱,那做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又用怎样的语言去颂扬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使我们来到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回去观赏那感人至深的场景吧!(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⑴恳请大家用心回去倾听朗诵,标示不熟识的字词,同时思索: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播出幻灯片录音)⑵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的读音?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注音)花簇(dì)姊妹(zǐ)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停留(páihuái)攲斜(qī)荫蔽(bì)白瓣儿(bàn)⑶一首诗就像一幅画。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泰戈尔诗选》荷叶母亲冰心《冰心选集》一.基础知识1,字词匿(nì) 蒂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yìn)庇菡萏2,解释匿笑:偷偷的笑。
菡萏:荷花。
二.句析1.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析:“我”不想让母亲受到刺激。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析: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
3.“我不告诉你,妈妈。
”析:孩子为自己能为母亲做些事而高兴,又对妈妈保密,孩子的撒娇是对母亲的爱。
4.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析:暗示我和红莲命运的关系,为下文荷叶护莲的情节做铺垫。
5.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析:人生中总会遇到风风雨雨艰难挫折,只有母亲是陪伴我走过风雨的人。
这句话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6.心中的雨点来了析:人生的挫折困难7.勇敢慈怜析:荷叶,母亲的特点三.好处及背景1.使生如夏花之绚美,此如秋叶之静美。
2.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般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4.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会失去群星。
5.只有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6.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是散文化了的诗。
7.金色花歌颂母爱。
8.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写不同时间段的事件,这样才把母爱表现得更加具体感人。
9.作者以金色花为题,赞美了孩子的可爱,反映了母爱的光辉,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
10.变化的原因: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是悄悄奉献的,因此他对母亲的爱也是悄悄的回报。
11.孩子天真活泼的原因:因为沐浴木爱的光辉。
12.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13.荷叶母亲写法:借景抒情,以花喻人。
14.开头做铺垫15.第2段是插叙16.情感变化:烦闷——不适宜——愉快——感动作用表现了我十分关注的命运的情感以情感为线索17.结尾作用:照应文题,点明中心,歌颂了母爱的伟大18.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他想回报母亲无私的爱,想让母亲活得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