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绘画构图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析绘画构图的形式心理绘画构图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构图的形式心理是指画面中各元素的排列组合、大小比例、明暗对比等因素对观者产生的心理效果。
通过构图的设计,艺术家可以引导观者的目光,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
本文将从形式心理的角度对绘画构图进行浅析,希望能为广大绘画爱好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对比与平衡在构图中,对比和平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张力,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在明暗对比上,通过对比强烈的明暗关系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而在色彩对比上,对比色的运用可以增加画面的活力和张力。
对比还可以通过形状、线条、大小等方面的对比来产生视觉冲击,让画面更加有趣和生动。
在对比的艺术家也需要考虑到平衡的问题。
平衡是指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它可以让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
在构图时,艺术家需要考虑到画面的整体平衡,避免出现某一部分过于突出而导致画面失衡的情况。
通过对比与平衡的合理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二、透视与空间感透视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透视有线性透视、大气透视等多种形式,通过透视的运用,艺术家可以使画面更加具有空间深度和立体感。
观者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远近、高低、大小的变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节奏与韵律在构图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形状、线条的运用来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感。
节奏是指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跳跃感和韵律感,它可以增加画面的活力和动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状、线条的变化来创造出画面的节奏感,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韵律是指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重复与变化所产生的韵律感,它可以增加画面的和谐感和统一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状、线条的重复与变化来创造出画面的韵律感,使画面更加具有美感和魅力。
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合理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构图”是一个外来语,原意为组合、构成,是一个专用的美术术语。
在美术创作中,构图一般是指在平面的空间中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画面整体,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
构图是美术传达的第一步,还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这在前面“预成练习”中已涉及)。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
还应指出的是,构图还是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之一,是绘画美的构成要素之一。
不同的构图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性和审美气氛。
一般说,构图涉及各种形式法则,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变化统一法则的应用,由此产生对比、均衡、同一、节奏、韵律、数比等等构图的基本规律。
同时,构图还涉及许多表现因素,如透视法则,平面构成法则,空间法则,色、形、线的对比与呼应,人物形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动态关系等等。
恰当运用和处理这些因素,才能构成所需的艺术整体。
论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构图在绘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绘画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美学效果。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提高绘画作品的视觉吸引力,增强观赏者的体验,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必须重视构图的设计,以确保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构图决定了作品的整体结构。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帮助艺术家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元素,使作品更加协调和有序。
构图要考虑到画面的平衡、对称、比例和节奏等因素,使得画面整体显得和谐、统一。
构图还能够引导观赏者的目光和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在构图时需要考虑画面的整体结构和效果,以确保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效果。
构图对于绘画作品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构图要考虑到画面的线条、形状、色彩、光影等因素,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立体。
艺术家可以通过构图的设计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情感变化和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有趣和具有观赏性。
构图要能够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使得他们能够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构图对于绘画作品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艺术家需要认真设计构图,以确保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认识绘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一、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构图是绘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和视觉效果。
在小学五年级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认识绘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1. 视觉艺术语言:构思与组合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不同形状、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来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认识绘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帮助学生理解视觉艺术语言,并掌握构思和组合元素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描绘风景时,通过巧妙地安排前景、中景和背景元素,使画面达到平衡和谐。
2. 突出主题:前景与背景通过合理使用前景与背景元素, 可以凸显主题并引导观众关注特定对象。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当大小的物体来达到这个目标,并通过强调轮廓线条进行突出效果。
此外, 能够使用色彩反差或明暗对比使主题更加明确突出, 激发观众对作品的兴趣和注意。
3. 运用对比:形式与空间构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对比,包括形式上的对比和空间上的对比。
学生需要了解并熟练运用大小、形状、比例、纹理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创造出视觉上有吸引力和张力的效果。
例如,通过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内外的空间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二、认识绘画的表现技法除了构图,美术教育还强调学生掌握绘画中常见的表现技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技法,在小学五年级教育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实践:1. 素描与线条素描是指使用纸笔或铅笔等工具以线条勾勒出物体外貌和结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线条(粗细、曲直、虚实)使用手法,并理解线条在表达形象和建立空间感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2. 颜色运用颜色是绘画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之一,能够给作品带来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对基本颜色和色彩搭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调色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绘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实践,以提升他们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纹理与质感纹理和质感是指通过线条和色彩等手法表现物体表面细节和触觉效果。
认识构图讲课稿怎么写范文构图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
因此,在认识构图的讲课稿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构图的定义和作用(500字)构图是指在绘画、摄影等美术创作中,通过选择、排列、组织视觉元素,达到表现主题、营造氛围和产生视觉冲击的艺术手法。
它在美术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艺术家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引导观众的目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
二、构图的原则和技巧(3000字)1. 平衡(500字):平衡是指作品中各种元素在视觉上相对均衡、稳定的状态。
可以通过对称、近似对称、放置重点等手法实现平衡的效果。
2. 重点(500字):作品中的重点是指吸引观众目光的部分,也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通过大小、颜色明暗、纹理等方式突出重点。
3. 简洁(500字):简洁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能够使作品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主题。
可以通过剪裁、排除多余元素、简化细节等方式实现简洁效果。
4. 秩序(500字):秩序是指构图中元素的有序排列和组织方式。
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方式构建秩序感。
5. 对比(500字):对比是指在构图中相对矛盾的元素之间形成的明显差异。
可以通过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等方式增强视觉冲击力。
6. 节奏(500字):节奏是构图中一种韵律感,能够引导观众的目光流动。
可以通过重复元素、渐变、对角线等方式创建节奏感。
7. 比例(500字):比例是构图中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
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拉伸等方式调整比例关系,产生视觉效果。
8. 透视(500字):透视是指通过线性的变化,使画面具有深度感。
可以通过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方式表现透视效果。
三、构图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应用(1500字)1. 绘画中的构图(500字):绘画中的构图是指在画布或纸面上选择、组织和布局图形、色彩等元素的过程。
可以通过线条、形状、颜色等方式构建画面。
2. 摄影中的构图(500字):摄影中的构图是指通过选择和安排景物、人物等元素的位置、角度等方式,构建照片的整体效果。
绘画的八个原则
1. 构图: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安排元素的方式。
一个好的构图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吸引人的视觉焦点以及合理的元素分布。
2. 比例和透视:了解物体的比例关系和透视原理对于绘制准确的图像非常重要。
正确的比例和透视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3. 明暗对比:利用明暗对比可以营造出立体感和质感。
通过描绘光与影的关系,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更加逼真。
4. 色彩搭配: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了解色彩理论,如色轮、色彩搭配原则等,有助于创造出和谐、吸引人的色彩组合。
5. 线条质量:线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
通过控制线条的粗细、流畅度和轻重,可以传达出物体的形状、质感和动感。
6. 形式和构图:形式是指物体的形状和结构,而构图是指将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方式。
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形式,以及运用构图原则,可以使画面更具吸引力。
7. 个性和风格:每个人的绘画都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发展自己的风格,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是绘画的重要目标之一。
8. 练习和实践:绘画技巧的提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通过反复尝试、学习和反思,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浅析绘画构图的形式心理绘画构图是绘画作品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过在画面中安排各种形状和元素的位置、大小、方向和比例等组合关系,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和情感。
构图的形式心理是指构图形式对观者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感受,它直接影响到观者对作品的理解、感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对比、平衡、对称、动静、主次等几个方面对绘画构图的形式心理进行浅析。
对比是构图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手法,它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大小、形状、色彩、明暗等方面的差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效果。
在黑白对比强烈的黑白画中,黑色和白色的对比形成明暗的冲突,给观者一种强烈的光影效果,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比感。
在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中,鲜艳的颜色和暗淡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和对比感。
对比的形式心理在构图中能够激发观者的注意和兴趣,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平衡是构图的一种基本原则,它通过在画面中安排元素的位置、大小、形状和色彩等方面的协调关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均衡和稳定的效果。
平衡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形式。
对称平衡是指画面中元素在水平、垂直或中心轴线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的分布状态,给观者一种稳定和和谐的感觉。
不对称平衡是指画面中元素在位置、大小、形状和色彩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完全对称的分布状态,给观者一种动感和活力。
平衡的形式心理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整体稳定和和谐,给人一种舒适和平静的感觉。
动静是构图中一个重要的形式要素,它通过安排元素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姿态等方面的变化,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感和活力。
动静的形式心理能够给观者一种兴奋和激励的感受,使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和活力。
在一幅风景画中,画面中的树木和小草的姿态呈现出风吹动的效果,给观者一种动感和活力。
在一幅人物画中,画面中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呈现出一种运动的感觉,给观者一种生气勃勃的感受。
动静形式心理在构图中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活力和生气,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美术构知识点美术构是指绘画中的构图技巧,通过艺术家对形状、空间、比例、色彩和线条的处理,以及对物体之间关系的表达,来创造出美感和视觉效果。
在绘画中,构图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决定作品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还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绪体验。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关于美术构的重要知识点。
一、形状和空间形状是构图中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实体物体的外轮廓,也可以是抽象的图形。
艺术家利用形状的大小、形状的方位和形状之间的关系来创造出有趣和富有活力的构图。
例如,在画面中运用大型的形状可以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小型的形状则能够传递出细腻和柔和的感觉。
同时,形状的方位也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例如,向上的形状可以表达出力量和进步,而向下的形状则能够传递出压抑和沮丧的情感。
空间是构图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通过创造出深度和透视感,艺术家可以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从而营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绘画中,使用透视原理可以使物体在画面中呈现出远近和大小的差异,从而创造出细致入微的空间效果。
对于后景的处理,可以使用模糊和色彩的变化来产生透视效果,使观众感受到远处的虚实关系。
二、比例和尺度比例和尺度是指在绘画中物体大小和相对关系的表达。
正确的比例和尺度能够使物体在画面中显得真实和具有说服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放大或缩小物体的尺寸,以及通过调整物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大小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绘画中一般使用正常比例,即与真实物体的大小相对应,但也可以运用夸张的比例来突出某种情感或意义。
三、色彩和光影色彩是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和组织不同的色彩,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色彩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如红色可以象征爱情和激情,蓝色可以象征冷静和宁静。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对颜色的明暗、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来营造出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四、线条和运动线条是构图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可以用来划分画面,引导观众的视线和表达出运动的感觉。
对绘画构图的再认识作者:唐杰 (小学美术广西小学美术三班) 评论数/浏览数: 2 / 193 发表日期: 2011-11-1921:06:28构图是绘画里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篇文章里,我论述了关于绘画构图的一些表现形式和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及其目的,并列举了一些常见到的构图规律和形式,以达到怎么让画面在形式美的构成上更符合美的规律。
内容提要:关键词:构图;形式美;艺术创作学过绘画的诸位都知道,绘画形式包括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
而在这篇文章,我要阐述的是构图这方面,因为构图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究竟其如何“重要”,它涉及了哪些内容?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它与形式美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绘画艺术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与怎样经营绘画中的物象位置?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绘画中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图的概念首先,阐述什么是绘画“构图”?构图是造型艺术的专用名词。
在谢恒星的《构图学》中如是说: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
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加工和构成,取得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藉以实现艺术家的表现思想和情感。
[1]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到:“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下围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以处处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格,画有画理,一笔失当如棋败局”。
[2]这是我接触到比较早的关于绘画的理论,早前时候我并不是很理解它的真正涵意,只是听老师说多了,觉得一定是很重要的,后来长大,接触的画种和东西多了,看的也渐渐多,才知道这是王树村在《民间画诀选辑·章法》理的文字,从此章法(构图)就成了我绘画中关注的重点,在这些千人的文字里我们便可以发现,作画构图的重要性。
二、构图的重要性作为艺术品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的,所以在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潜以思想的影响。
这就是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作用的特殊方式,即“潜移默化”,而构图形式正是从这些基本方面直接影响作品的形式美,以此构图对作品“潜移默化”的“能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观众而言他们的美感经验是最直接的,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也是最为直接和干脆的,在艺术画作形式美的所有因素里,结构形态的形式美感是重要的基础。
合理的构图形式能通过视觉作用的强弱对比,对观众的第一眼印象产生支配作用,明确画面的主要部位即画面中心,引导视觉的顺序,使观众能在一定的思维上基本按照作者构思的线索去浏览画面。
这就是构图的特殊功能。
所以,绘画的表现形式分为:构图、造型与用色三个部分。
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着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
而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作者通过对骨架、位置与边框三个外部因素的经营处理,建设成一个视觉空间,体现出美感。
同时也表达了内容。
构图对另外两个绘画形式要素具有“指挥”配置和统领的作用。
构图处理的基调,决定着造型和用色的基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画面艺术语言处理的基调。
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心态,也可以是持着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心态,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即对客观世界采取准确精良无误的概括归纳、选择取舍、提炼升华,像思想家一样洞悉明查,或强调抒发画家心胸中真情,坦率真诚地披露内心世界感受。
既不张扬高歌,也不遮遮掩掩,像小孩子一样无声无息。
不管是重视还是改变,不管是揭示还是抒发,都是建立在作者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精良准确而明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都是建立在画家自身主观情感世界的思考和感动的基础上。
因此,构图对造型与用色的统领作用,使构图在绘画作品的构成三元素里居于“首要”的位置。
另一面而言,造型和用色的样式不断的多元化,也渐渐带来构图“能量”的新释放。
在造型领域里,个体形象的横向转移手法,不仅会产生变形效果,而且通过新的平面样式丰富了二维空间样式新的表现力。
用色领域里,通过对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冷暖的分析,不但产生了色彩层次的更多变化,还以新的角度表现了纵深,使三维空间的建设与表现进入新的表现。
所以,构图在造型和用色的相互作用下,具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接下来说说对构图范围的了解,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舞台设计、摄影和电影的画面、甚至涉及建筑艺术。
有书如是说:“构图是在有限定的一张平画纸上对物象的有机组合、配置和安排”。
[3]也有书本记载曰:“构图是在一张平面的纸或布上配合多样不同的形与色的变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这两个定义对构图的阐述,从指出它的外部特征,到道出它的目的;从指出它的界定概括的目的,最后达到指出它的实质性目的。
由于每一种不同的绘画类型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因此在构图的艺术语言上也有很多的不同。
因为艺术家的绘画风格与表现对象的多元性,因此每幅绘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其艺术特点,但也不是说它的无序可循,其实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纵观几千年的中外美术历史,在绘画构图上,中外从古代到今天那么多绘画实践精粹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形成了一部关于绘画构图的规律,它是历历代代各大前辈各大师不断辛勤探索的血汗结晶。
最为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辐射线、对角线和十字架、S形、三角形还有V形、圆形、螺旋形等。
[5]其实,在绘画过程中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单纯的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几乎没有的,常常根据画面构成形式美的需要,在画面中同时运用几种视觉功能,而在这几种视觉功能中,又必须以其中一种构图形式为主,就形成一件绘画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
而这样的选择应取决于绘画作品主题和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我们把构图和造型、用色这三元素一起归为作品的构成形式范畴里。
然,绘画的表现主题与情感,则是属于构成形式表现的对象,因此将主题与情感归为作品的内容范畴。
另外,形式美不是艺术表现的唯一目的,重要的在于表现内容这一方面,能充分体现艺术家自身的美学观点与修养。
而形式应该是绘画作品构思的一部分。
构思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运用的心思和情感,它是作为艺术作品构图前的思想准备。
在美术创作中,对绘画而言,主题的确定和题材的选取、素材的整理、结构的安排还有形象的塑造等等,都是下手前构思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并且是认真的。
绘画写生或创作,无论你是采取什么样的构图方式,都应该准确精良地反映和表达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是绘画构图的关键和实质性目的。
三、构图基本法则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
作为艺术作品,怎样的表现形式“美”的原则。
所以构图在体现构思、表现主题的时候,为了赋以作品更多的艺术魅力,也需符合“美”的规律。
以下是一些历代艺术家们在不断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中所总结的构图基本法则。
1、多样而统一:艺术是必须有变化的,没有变化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变化是必须,但变化又要求在统一基调中去寻找。
如果只存在变化而没有统一,变化就会杂乱无章,而如果只有统一没有变化,又会显得单调乏味缺少韵味,使人感到呆板,得不到艺术审美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既多样化又统一才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2、疏与密:疏密是绘画构图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疏与密在一些俗语中也可称为开与合,在进行绘画构图中有时根据审美需要必须把有些东西结合起来,这就是密,也可叫做合。
有时候又必须把它们分散,这就是疏,也叫开。
如果说一个画面中只有疏而没有密,或者只有密而没有疏,都是不合适的构图。
在进行绘画创作构图上只有把握好疏密结合,既有变化也有统一,才是较完美生动的构图。
当遇到比较复杂多样的场面处理时,就要求疏密变化要有层次与节奏,不能是等距离的疏密,因为距离一旦相等就失去了变化,也自然不会产生节奏感。
3、对称与均衡:在进行绘画构图的训练或创作中要求有画面构成的对称与均衡。
绘画中不能出现的绝对的对称,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机械感觉。
要使画面感觉自然而不机械,唯有使画面构图保持“相对对称”和“均衡”。
对称是上下左右形状相同、分量相同,有稳重、有平静、有安定之感,可以产生变化统一的协调美。
而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平衡,而均衡的作用是可以使很乱的画面东西统一起来。
在进行构图训练或创作时要尽力使所有的因素完全协调,要达到多样统一,对题材要学会剪裁,不必要的东西就省略,去其繁章、采其大要。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构思是对繁琐复杂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概括,去其枝蔓,抓住要点,区别主次,采其主要和有所取舍,以最少的最精炼的提取元素表现对象从而达到作品主题突出,富有感染力。
在美术创作中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恰当合理的配置好所要表现对象的各个部分在画面找的位置,画面上还应当留出适合的空隙,不能将画面装得过于饱满。
以免造成视觉上的赌。
必要讲讲构图的步骤是先将所要表现的对象轻勾成轮廓,然后处理光源明暗,再层层铺色,最后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6]四、作品分析以上是我通过平时对一些绘画书籍的研读和构图实践了解后,对绘画构图的几分大胆论述,以下是几件大师绘画作品的分析,通过分析看看他们的创作所采用的构图与其主题思想的形式美。
首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整体是运用辐射线构图,使耶酥处在画面中心位置。
正是因为辐射线的轴心在视觉上自然集中的效果,因此画面中所有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到了耶酥的身上。
整排的人和前面长桌子形成平行的水平线,使之在构图中形成向两边展开的视觉感觉。
这种视觉的引导使所有弟子的不同面貌、不同的心情、性格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充分刻画出每一个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由于耶酥说他已经被某个弟子出卖时所引起的十二个人的各种表情动作反应,又通过人物间各种动态起伏线的高低、松动、疏密和急缓等有节奏的变化,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场面中的紧张气氛。
而后面大厅的墙角、墙上窗框的那些平行垂直线、加上前面桌子的平行水平线还有耶酥那镇定自若的形态,这些与骚动紧张的情绪形成对比。
[7]其次,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霍贝玛的《树间村道》是一幅非常单纯的田园风景。
画面主要运用了两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的分割,另外再加四条斜线交叉,作者在对空间的立体分割上,强调了道路向远处延伸的运动透视感感。
因为水平线压低的缘故,增强了两条垂直线向上的生长趋势。
而道路旁边的树木在大面积的空间中成为画面视觉中心。
背景简洁明快的轮廓曲线,让绝对均衡的两条垂直线打破了呆滞的画面格局。
作者在这幅作品里主要运用分割方式以平稳感觉为主,单纯而简洁大气。
还有法国浪漫主义名作《梅杜萨之筏》运用了各种曲线、倾斜线、和三角线,而且结构比较繁复多杂。
这是因为它的主题与内容比较复杂,人物的情绪紧张动荡,变化又丰富多样的缘故,从而这决定了作品画面的分割必须是各种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