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1)

内容摘要: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使画面生动,用什么样的构图方法来表现画面,使之成为一幅结构合理的画。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中掌握构图技巧,吸取一些绘画构图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分析名作构图方法

绘画是由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构图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水平、垂直、对角线、S形、V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很少运用一种构图方式,而是常用几种方法的结合。如何运用合理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笔者认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欣赏,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

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构图方法

画家经常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画家弗朗本斯科·德·戈雅的纪念画《1808年5月3日》,就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背景,把画家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表现无遗。在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将要被处决的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人面对着一队举着枪的士兵,面无惧色,情绪激昂,在他的身后是不断涌上来的爱国者。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平行和对称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手无寸铁的爱国者和拿着枪的士兵作为人类是平等的,阶级的差异在画中荡然无存。

法国画家布歇的《博韦附近的风景》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画家展现了18世纪法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了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画家运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又运用了透视的构图,通过表现远处的树林使人感受到乡间的清幽。

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作品的构图形式。

二、从画家的个性品位中分析构图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画家也不例外。人们可以通过穿戴和个人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来体现这种个性和品位,画家则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展现自身的个性和品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著称。他性格颇为独特,既有广博的兴趣、好奇心,又敏感、反叛、追求完美,而且有些自负。当时的肖像画流行的是正面或侧面的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反其道而行之,这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个性。达·芬奇的作品《抱貂女郎》就是用了这种3/4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优雅,做到了形神兼备。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推崇。《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在画中,作者采用水平、辐射、波浪、三角形等构图方法来表现整个事件。由于达·芬奇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三角形的构图形式本身的特点,使之在作品中把人物巧妙地分成了五个三角形。耶稣处于正中间,他的头和双臂是三角形,两旁的门徒也被均匀地分成了四个三角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画面看起来却又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以耶稣为中心,整

个画面又运用了辐射的构图方法,从左至右,画面又呈现出波浪形,通过诸多的构图方法表现出了画中耶稣的悲哀和门徒的震惊。

相同题材的作品,在不同性格的人的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意大利的画家丁托列托也曾创作过圣经题材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但由于画家本人的性格桀骜不驯,对日常生活和财富的要求很淡漠,因而他的作品较少有华丽的表现,而是更多地表现民主主义色彩。在丁托列托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画家采用了对角线和透视的构图方法,把圣餐桌画成了斜的,使门徒都在向后缩小,而仆人处于画面的右下角,比耶稣和门徒都要大并且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虽然耶稣处在画面偏远的位置,但由于头上的光环却使耶稣仍然处于画面的正中央。

同样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主题虽然是沉重的,但是作品风格却是和谐明快的。而丁托列托作品的主题虽然表现的是门徒和耶稣一起用餐时的欣喜和感恩,但作品的风格却与达·芬奇的作品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

不同个性品位的画家在创作作品时,不但作品的风格存在差异,在构图方法上也是大相径庭。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三、从绘画内容中分析构图方法除去时代背景和画家的个性品位,我们还可以从绘画作品自身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方法。

就中国画来说,通过对画面内容的分析就可以掌握作者的构图方法。如中国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整个作品像一幅连环画一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这幅画主要是叙述南唐大臣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以水平的构图方法贯穿整个画面,看似平铺直叙,可其中又暗藏着波浪起伏的构图,使整个画面疏密有致。五个场景之间既可独立成画,又通过画家的构图方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清朝画家王翚的《万壑千崖图》,画面中展现出来的是仰望群山、主峰高耸的宏观场面。为了表达这种气势,作者采用了仰视和垂直的构图,进一步烘托画面的主题。而清朝的另一位画家梅清的《黄山天都峰图》表现了天都峰的奇险和高耸入云,画家运用了仰视的构图方法,其中还穿插有对角线和俯视的构图。仰视突出天都峰的巍峨,对角线增添画面的对比,左下角的慈光阁和右上角的天都峰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反差,进一步突出了天都峰的高与险。

西方的油画作品中,经常有表现圣经题材的作品,我们也可通过绘画内容来分析构图方法。如卡拉瓦乔的《耶稣之葬》,展现的是人们对耶稣之死的悲哀,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气氛,画家采用对角线和辐射的构图方法,把画面表现得悲壮动人,通过对角线和辐射的方法使人们对耶稣之死的悲哀从左下角向右上角逐渐扩大:一个耶稣的尸体,两个面色凝重的抱尸体的人,三个极度悲哀的妇女。而阿尔特多弗的《亚历山大之役》,则表现的是古希腊的一场战役,为了体现战役的声势浩大,画家通过上下对称的构图,使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广阔的天际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来突出战役的悲壮和博大的场面。

通过对画面内容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画家为了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各种构图方法。构图是绘画作品形成的重要因素,完美的构图可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永久的生命力。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

的。通过对名家作品的欣赏和对画作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大师的艺术风格

和构图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和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M].钱乘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第一影响力艺术宝库编委会.世界传世风景画[M].北京:北京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浅谈绘画作品中的形式因素

2009级本科学年论文 题 目浅谈绘画作品中的形式因素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09级艺术设计3班 指导教师 2011年12月12日 教学单位 美术系 学生学号 200988024057 编 号

浅谈绘画作品中的形式因素 摘要:拉斯柯洞窟壁画被几个儿童无意发现之后,欧洲的绘画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从洞穴绘画到文艺复兴绘画,直到后来的现代绘画,绘画作品的形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方的绘画虽然走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但绘画作品的形式同样遵循着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成了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它不仅适用于绘画领域,而且还适用于设计、音乐等领域。东西方绘画的式都受到点、线、面、黑、白、灰、色彩等因素的影响。对绘画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研究也是对其形式规律最好的运用。 关键词:东西方绘画艺术形式美 一、对形式的理解 对形式的研究一直在继续,相对于内容而言,形式美法则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安排和组织关系、材质的选择以及赋予人的情感及心灵因素等方面来理解形式。康德提出:“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自身,而由人的主观赋予的感性形式,是心灵对感性对象的作用。”可见对形式的研究不应只注意外在表现,还要注意内在的感悟。 因为形式的因素众多,所以我们对绘画作品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个画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同,其作品所涵盖的形式的因素也就不尽相同。许多理论学者不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进行片面的评价是非常错误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瑞士艺术史家海因里希·韦而夫林(1864~1945),在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就建构了自己的“形式主义”学说。20世纪崛起的“形式主义”美学潮流表现出明显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论倾向,虽然在某一时期内占有主导地位,但很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理解形式因素的情况时,还要注意内容的表现。 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韦勒克指出:“假如我们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理解它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的,那么形式就必然要表达这些内容的所有语言因素。但是,如果我们更加仔细地检查两者的差别,就会发现内容暗示着形式的某些因素。”对于“形式”的美学定义,按照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特奥多尔·阿多尔诺(1903~1969)的说法,其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全部的逻辑要素,或者更宽泛地说是艺术作品中的连贯性或一致性”。在19世纪20年代初,罗杰·弗赖伊将“形式”具体归纳成五个方面的因素,即线条的节奏、团块、空间、光影以及色彩。我们还可以为其补充上比例、尺寸、肌理、结构等因素。 作品中的各要素能使内容得以表现,从而引起美感。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虽然说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艺术形式最具有创造性。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内容一变,形式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从理论上说,黑格尔早就强调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内容供艺术家组合和安排,也就无所谓形式。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就尚有躯壳,而没有艺术形式的艺术内容,也就无法构成艺术作品。 其实我们见到的所有作品中,形式与内容都是必然存在的。而狭义的“形式主义”则被认为“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社会以及其他所谓的外部因素不予考虑,着重理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的”。纯形式主义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成为艺术批评的主流。1961年出版的《艺术与文化》是一本反映格林伯格在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获奖作品浅谈舞蹈作品中的构图艺术-音舞班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舞蹈作品中的构图艺术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09音乐舞蹈 学号:0210 学生姓名:宋波 指导教师:高锐 2013 年 5月6 日

浅谈舞蹈作品中的构图艺术 教学院:艺术学院学生姓名:宋波 专业班级:09级音乐舞蹈教育指导教师:高锐助教摘要:构图一词来源于美术用语,是绘画中形成一个完美画面的技术要素,同样也是舞蹈创编不可缺少的技术要素之一。我想针对舞蹈中的构图艺术在导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过实践和学习总结领悟到的技巧和规律以及对构图艺术的理解,来做进一步的探讨学习,让自己领悟舞蹈构图在舞蹈表达方面的重要意义,希望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可以提高构图能力的方法。既使自己在舞蹈构图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为自己在舞蹈构图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思想依据。 关键词:舞蹈构图技法规律探索 On the dance piece composition art Abstract:Composition comes from the word art terms, painting a perfect picture of the technical elements, also dance compos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technical elements. I would like for the art of dance compos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structors in everyday life 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 and learning summary insight into techniques and laws,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composition do further discuss the study so that they can deeply comprehend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e dance composition dance expression, hoping to summarize som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composition and scientific composition. Even if he be further improved in dance composition, but also for their dance composition applications more science based on the idea. Keywords: Dance composition,Techniques,Law,Explore 目录 引言 (1) 一、舞蹈构图的基本原理 (1) 二、舞蹈构图的一般规律 (2) 1整齐一律 (2)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1) 内容摘要: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使画面生动,用什么样的构图方法来表现画面,使之成为一幅结构合理的画。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中掌握构图技巧,吸取一些绘画构图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分析名作构图方法 绘画是由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构图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水平、垂直、对角线、S形、V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很少运用一种构图方式,而是常用几种方法的结合。如何运用合理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笔者认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欣赏,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 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构图方法 画家经常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画家弗朗本斯科·德·戈雅的纪念画《1808年5月3日》,就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背景,把画家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表现无遗。在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将要被处决的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人面对着一队举着枪的士兵,面无惧色,情绪激昂,在他的身后是不断涌上来的爱国者。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平行和对称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手无寸铁的爱国者和拿着枪的士兵作为人类是平等的,阶级的差异在画中荡然无存。 法国画家布歇的《博韦附近的风景》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画家展现了18世纪法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了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画家运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又运用了透视的构图,通过表现远处的树林使人感受到乡间的清幽。 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作品的构图形式。 二、从画家的个性品位中分析构图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画家也不例外。人们可以通过穿戴和个人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来体现这种个性和品位,画家则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展现自身的个性和品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著称。他性格颇为独特,既有广博的兴趣、好奇心,又敏感、反叛、追求完美,而且有些自负。当时的肖像画流行的是正面或侧面的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反其道而行之,这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个性。达·芬奇的作品《抱貂女郎》就是用了这种3/4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优雅,做到了形神兼备。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推崇。《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在画中,作者采用水平、辐射、波浪、三角形等构图方法来表现整个事件。由于达·芬奇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三角形的构图形式本身的特点,使之在作品中把人物巧妙地分成了五个三角形。耶稣处于正中间,他的头和双臂是三角形,两旁的门徒也被均匀地分成了四个三角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画面看起来却又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以耶稣为中心,整

绘画中横三角形构图

绘画中横三角形构图 横三角形构图 横构图的作品具有平稳、沉着等特点,特别是正三角形的构图。 具体方法有以下4种。 1、要发挥好三角形构图的优势,做好三角形的三个点的定位,把 所见物体灵活地安排在三个点上。有些同学在横构图的作品中自认为 它容易把握,所以总是随随便便安排物体。其实不然,三点定位尤为 重要,因为一旦定不好位置,会出现画面一头重一头轻不稳定的效果。提醒一点,三点之中最上方的点是主要物体摆放的位置,其他两点分 别摆放第一次要物体与第二次要物体,第三次要物体与第四……摆放 不能超过这三点给人的视觉效果。 2、大关系的处理。大关系是指物体与物体,或与衬布之间整体的 颜色间相互作用形成各要素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为你未来的色调 走向做出了铺垫。平常我们在创作或教学中,对大关系切不可忽视, 因为一旦忽视,有可能一种完美漂亮的颜色关系就没有了。 3、画好主要物体至关重要。这里有几条建议考生需要注重。 1)形的漂亮是第一位的,没有形的漂亮,对于主要物体刻画难度 就会进一步加深,不管是画陶罐还是花瓶都要一样重视。 2)大关系出来后,对于受光面的细节与被光面的特点要注意概括,切忌处处平平而画。 3)注意高光与口子的刻画,这是主要物体的点睛之处,必须画好。注意高光的形状与口子的厚重感,色泽既要漂亮又要彰显物体的特点。 4、整体调整。这个步很重要,要进一步落实前后关系,协调颜色 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限度地使画面颜色既漂亮又耐看,画面效果 大气而优美。上海美术培训班

竖“C”形和“S”形构图 竖构图的作品具有纵深感强、有活力等特点。基本的表现形式有“C”形和“S”形。方法有以下四种。 1、发挥好“C”形与“S”形构图的长处。因为这两个字母本身就具有延伸的效果,如处理得好很容易增加空间感。所以,要合理安排好“C”形与“S”形中主要点的位置摆放。“C”形有三个点,“S”形有四个点,主体物往往在中间点的位置,前面的点往往是第一次要物体的摆放位置,最后面的点协助你增强画面空间层次的推移。值得一提的是,竖构图的画面容易表现纵深感,所以,主要物体不宜画得太大,太大会挡住空间的延伸。这个点与横构图有所区别,因为横向的构图画好物体比画好空间重要,这点在一些高分卷里表现很明显。 2、大关系的确定,也就是大空间关系的定位。这个步不要求过于塑造,只要把画面的纵深感画出来即可。作者以为前实后虚是处理空间的表现手段,即增强前面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衬布的对比;减弱后面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衬布的对比。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的对比,而不是要求刻意去表现什么,或者说把前面的物体画得过于清楚或详细,这是不科学的。 3、画好主要物体。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色彩要画到位,二是把它画到准确的位置。提醒一点,色彩塑造形体并不是要求十全十美,作者以为最多达到8层即可。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物体越是塑造得详细充分,画面的色彩关系反而越弱。为了增强竖构图中各物体的次序感,有时确实需要点高光,但一定要注意亮的层次,切忌一路白。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绘画中几种常见的构图具体方法分析

绘画中几种常见的构图具体方法分析 横三角形构图 横构图的作品具有平稳、沉着等特点,特别是正三角形的构图。具体方法有以下4种。 1.要发挥好三角形构图的优势,做好三角形的三个点的定位,把所见物体灵活地安排在三个点上。 有些同学在横构图的作品中自认为它容易把握,所以总是随随便便安排物体。其实不然,三点定位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定不好位置,会出现画面一头重一头轻不稳定的效果。 提醒一点,三点之中最上方的点是主要物体摆放的位置,其他两点分别摆放第一次要物体与第二次要物体,第三次要物体与第四……摆放不能超过这三点给人的视觉效果。 2.大关系的处理。大关系是指物体与物体,或与衬布之间整体的颜色间相互作用形成各要素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为你未来的色调走向做出了铺垫。平常我们在创作或教学中,对大关系切不可忽视,因为一旦忽视,有可能一种完美漂亮的颜色关系就没有了。 3.画好主要物体至关重要。这里有几条建议考生需要关注。(1)形的漂亮是第一位的,没有形的漂亮,对于主要物体刻画难度就会进一步加深,不管是画陶罐还是花瓶都要一样重视。(2)大关系出来后,对于受光面的细节与被光面的特点要注意概括,切忌处处平平而画。(3)注意高光与口子的刻画,这是主要物体的点睛之处,必须画好。注意高光的形状与口子的厚重感,色泽既要漂亮又要彰显

物体的特点。 4.整体调整。这一步很重要,要进一步落实前后关系,协调颜色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使画面颜色既漂亮又耐看,画面效果大气而优美。 竖“C”形和“S”形构图 竖构图的作品具有纵深感强、有活力等特点。基本的表现形式有“C”形和“S”形。方法有以下四种。 1.发挥好“C”形与“S”形构图的长处。因为这两个字母本身就具有延伸的效果,如处理得好很容易增加空间感。因此,要合理安排好“C”形与“S”形中主要点的位置摆放。 “C”形有三个点,“S”形有四个点,主体物往往在中间点的位置,前面的点往往是第一次要物体的摆放位置,最后面的点帮助你加强画面空间层次的推移。值得一提的是,竖构图的画面容易表现纵深感,因此,主要物体不宜画得太大,太大会挡住空间的延伸。这一点与横构图有所区别,因为横向的构图画好物体比画好空间重要,这点在一些高分卷里表现很明显。 2.大关系的确定,也就是大空间关系的定位。这一步不要求过于塑造,只要把画面的纵深感画出来即可。笔者以为前实后虚是处理空间最好的表现手段,即加强前面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衬布的对比;减弱后面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衬布的对比。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的对比,而不是要求刻意去表现什么,或者说把前面的物体画得过于清楚或详细,这是不科学的。 3.画好主要物体。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色彩要画到位,二是把它画到正确的位置。提醒一点,色彩塑造形体并不是要求十全十美,笔者以为最多达到

浅析西方绘画构图技巧

浅析西方绘画构图技巧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一、构图与情感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同面貌、性格和不同的心情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又通过各种动态起伏线的高低、疏密、松动、急缓等有节奏的变化,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场面中的紧张气氛。而大厅的墙角、窗框的平行垂直线、桌子的平行水平线和耶稣镇定自若的形态与紧张的骚动情绪形成对比。 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路》中,作者的感情通过画面的构图,深深地感染着观众:阴云满天,衰草遍地,茫茫的荒野上几乎没有人烟。一条坎坷不平的路伸向遥远的天边,一切都笼罩在满目凄然的情绪里,它的构图对画面情绪、意境起了非凡的作用。 二、绘画中构图的法则 在绘画中构图的方法与手段对表现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图的任务要将画家所思所想的“语义”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就得对符号进行组织,使语言信息与符号信息同构,而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绘画创作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法则将所要表现的形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恰当地配置。 1.多样而统一 画家在创作中构图时要使所有的因素完全协调,要达到“多样的统一”,对素材要剪裁,对不必要的东西应该省略,采其主要,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概括,抓住要点,区别主次达到作品的主题突出,富有感染力。如果只有变化而无统一,变化就会杂乱,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单调乏味,使人感到呆板,所以,既多样而又统一才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上下或左右形状相同、分量相同,有平静、稳重、安定之感,可以产生协调美,是一轴线的两边或周围的形象对应等造成的一种美感样式。而均衡是指两种形状上下不一样,但在分量上是一样或接近的物体。均衡可以使很乱的东西统一起来。 3.疏与密 一个画面中只有疏没有密,或者只有密而没有疏,都是不合适的构图。画面只有疏密结合得当,有开有合,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才是较完美的构图。人物距离的疏密,人与背景的疏密,人物与人物的疏密,环境背景的疏密等,利用这些疏密互衬,使主体突出,主次合理。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目录 摘要 (1) 第1章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1) 1.1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1 1.2(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2) 1.3(三)中西方绘画艺术材料特色的差异 (3) 1.4 小结: (4) 第2章二、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4) 2.1 (一)中西方建筑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的差异 (4) 2.2 (二)中西方建筑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 (二)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6) 2.4小结 (7) 第3章总结 (7)

摘要: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这导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除了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和谐统一;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绘画、建筑、形态、价值、材料、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在欣赏中西方的绘画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使我们也更多的看到这两种各成一体绘画艺术的差异。(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艺术形态上讲,那中国绘画是写意的,而西方绘画是写实的。西方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理想、画境与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且中国画光是技术好还不行,还得有要文化,这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且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实物或人物的表现或重现,注重表达事物的特征。在西方绘画重写实、以

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因素与影响

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因素与影响 在评价画家们的作品时,常常运用这样的评语:“构图稳定,气势宏伟……意向豪放……变化多端……”等等。当给以这样的评价时,很明显,人们是从画作本身使观众产生的那种印象出发的。的确,绘画作品从形式和形象上给人的感受有欢乐的也有忧郁的,有活泼的也有严肃的,有激动的也有宁静的。这多种多样的印象不仅决定于题材和作品的内容,而且也决定于色调、明暗的配合,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作品的构图处理,也就是对构图因素的成功运用。 每一种构图处理中的所有各部分都以其内在的生命力而存在。根据某些形体在构图处理中所占的位置不同,就可能具有往上下、左右、中央或旁边的不同方向的趋势。形体和线条的“内在生命力”决不是每个人都能觉察到的,但是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来说,它是存在的并完全可以被理解的。 形体和线条的这种运动,也就是它们朝这一方向或朝另一方向的动势是可以加强的,如在同一构图中,所要描绘的形体的旁边,还布置着其他某些有同一趋势的形体或者线条。那它这一方向的动势就会加强。 在另一种情况下,有些形体相反的动势会彼此削弱,而且就好象相互消除了运动的印象,因此,构图便变得均衡和平稳了。画家们把这种平稳的构图称为静止的构图。

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可以作为静止的构图处理的例子。虽然该画上大部分形体和线条都明晰地表现出一种朝向中央的动势,而构图却终是令人产生完全均衡和庄严平稳的印象,这是因为这些线条的运动相互起着均衡的作用。 当构图中大部分形体和线条有着朝一个方向的动势的时侯,全部结构从整体上看便具有不平稳和带有动势的性质,这样的构图就称为动的构图。 为加强构图的表现力,不仅要画一些能够重复着构图中基本物体的方向的形体和线条,而且还要添上一些能与基本物体相对比的线条和形体。然而,只有当相互对比的形体彼此在形状和体积上不相等的时候,才能获得构图上的巨大表现力。否则的话,它们会相互妨碍,削弱彼此的表现力。 不仅是垂直和水平的形体以及有相反方向的形体能够彼此形成对比,而且具有各种不同外形轮廓的形体,也能够起对比作用。例如,大的圆形形体可以很好地与直的线条相配合。相反的,大的直角形形体可以很容易地与细长的曲线,或者外形不定的狭长形体相“押韵”。 在造型艺术中形体与线条之词表现出的这种结构联系,正象诗歌的各行相互问答有着长短和韵脚的联系一样。 我所举的这些例子,只不过是在各种各样构图处理中的最简单的情况,构图

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形式

摘要:简要论述中西方构图思想和审美的差异,以及绘画中构图的形式和原则。 关键词:构图形式 绘画中的造型专业术语“构图”一词简洁的意思指的便是画面的组织关系也就是画面的布局。创作一幅作品从构思到收集材料再到最后的画面,起笔的第一步面临的便是构图的考究。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入理解构图的含义和审美的基础上才能够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一幅成功的作品在构图上处理的是否得当,决定了这幅作品能否突出主题,分清主次,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一、中西方构图的文化差异 (一)、西方构图的文化 西方绘画构图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焦点透视”比较合服人的视觉真实性,讲究理性和科学。它将美学的艺术性和理性的科学性加以结合,运用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视觉消失点为依据,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运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注重在于平面上营造出立体三维的视觉效果,以求达到与肉眼所观察到的几近逼真的效果。 运用线性透视学来辅助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画面中所有消失的线性方向全部汇集于视线的消失点,视线的消失点就是焦点。 西方绘画同样讲究三角构图的方法,三角形构图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 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二)、中国构图的文化 中国画的构图在清朝前期最显著的构图原理是运用“散点透视“的画法。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间,宫廷画受西方画师郎世宁的影响,逐渐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运用到中国画。散点透视法的创作方法即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 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二、构图形式和原则 (一)、水平构图 水平构图主要是由横向的水平线构成的基本画面格式。例如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水平构图往往能够给人安静、平稳、舒畅的视觉感受。水平构图适用于表现广阔无垠、平坦开阔的视觉景物。它将画面水平分为几部分,西方常采用的水平分割方法叫做“黄金分割法”。 黄金分割法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黄金比例≈1.618:1其性质是与它的倒数比值正好相差1。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知识讲解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 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

浅谈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点

浅谈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 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曹家珍

浅谈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 内容提要:东西方造型艺术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它们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造型手段的区别与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关键词:中国画、西画、造型手段、空间处理、和谐、真、善、美。 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中国和西方(主要指欧洲)的绘画方面,它们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中西方绘画的主要区别,是指中国画与油画艺术的相异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意形象的神韵,强调笔墨情趣。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书画同源,使用的工具材料为尖头笔、宣纸、墨、以水为颜料的稀释剂,形成了对线条的特殊审美趣味和精深的研究。南齐谢赫于“六法”中,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品评中国画首要的两条标准。“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线描用笔有力度,运用笔法把握物象之骨气。为此,中国画家创造出许多线描法。“气韵生动”是骨法用笔的目标和结

果,要表现出对象的神韵。明代董其昌又提出“书法入画”,使中国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运用和发展。造型对用线的要求,讲究曲直、精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的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与线描造型相结合,构成富有装饰性的美感。 中国画用墨色线描,所以讲究墨色的变化。唐代已有不着色,仅依靠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的水墨画。水墨画再宋代得到发展,在元代发展成熟,明清水墨写意画进一步发展。水墨画是线条与丰富的墨色相结合的中国画,着墨也讲究笔法,构成其独特的朴素、清雅、脱俗的艺术风格。 “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意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的真实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西方油画用笔,是硬毛齐头的笔,便于将油画的颜料画在画布上,以“画”塑造形体,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表现立体感依靠光影明暗的描绘,只有对客观对象的每一部位的色彩变化进行描绘,才能更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所以画面色彩显示出丰富变化的特点。 (二)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例如《韩熙载夜宴图》,画家将韩熙载夜宴过程中的听乐、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之比较分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比较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两者有着不同特点。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一大特点是: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画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中国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西方的画中,写实派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而后来的印象派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如莫奈的《日出》,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 ,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西方的画通过素描、解剖、透视和从方到圆那种把握对象的方法,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是一整套像数字公式一样的模式来进行绘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也许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发生了如此大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