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_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88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热点关注]:西南五省旱情,北方亦出现旱情视频1:直击旱情第一线(图说西南旱情、西南旱情飞机看)视频2:历年旱情、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视频3:全球自然灾害问题:我们能战胜自然灾害吗?——能否战胜自然灾害,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涉及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世界(宇宙)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
自古以来,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人类对于世界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古今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关注的热点。
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宗教家的神创说,都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的。
如果说理解世界万物的愿望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动力,那么理解创世主的愿望就是所有宗教的动力。
因而,无论哲学、宗教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对世界的不同观察方法和由此而来的认识之上。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在哲学上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观点。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心主义世界观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
如基督教的“创世说”、“我心即宇宙”、“我思故我在”。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
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的生命过程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贪图私利甚至卑鄙邪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领悟人生真谛,就需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
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这一论断,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总是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