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海南本土文化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6.37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
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本文将从本土文化的内涵、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具体实践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本土文化的内涵1.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土文化中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本土语言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2. 宗教: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将宗教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艺术: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将艺术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节日、庆典、礼仪等。
将风俗习惯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民族传统。
三、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本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1. 教材编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许多地域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和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教育部门应把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引入地域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地域传统文化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地域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还可以辅以地域传统文化的相关历史和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二、组织地域传统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参观地域传统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坊等。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开设地域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为了更系统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开设地域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可以深入讲解地域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地域传统文化。
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鼓励学生参与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作。
组织学生开展地域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拍摄纪录片或写作小说、散文等表达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加深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工作。
通过教学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只按教材进行施教的过程,它应该具有丰富性、充实性、新颖性的资源做教材补充,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情感和探索新知的创造精神。
本文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及作文教学三个方面来论述海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的首要作用是形成认知。
认知是学习的第一步,没有认知这一环节,教学就成为了无源之水,认知是学习新知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去认知海南乡土文化,但都少不了阅读,因此阅读是学生学习海南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阅读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取材的特殊性、新颖性。
那么,海南的哪些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阅读对象?可以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展开对海南乡土的阅读。
语文教学并非只是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具有多种样式,诸如语文训练、精神陶冶与文化欣赏。
海南至今盛传不衰的五指山传说和鹿回头传说,都是很好的阅读范本。
其中“鹿回头传说”和“云南阿诗玛”、“广西刘三姐”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爱情传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鹿回头的传说”进而引出其他两个民族爱情传说,使得三大民族爱情传说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阅读材料。
阅读具有宽泛性,在于它的阅读量具有不确定性,学生的阅读多少都是兴趣引导或者教师指导的作用影响的结果。
海南的乡土文化不乏趣味性的资源,所以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与之相适应得阅读教学与指导。
(二)在口语交际、写作中的运用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口语交际中可引用海南乡土文化的相关主题,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素材性资源为作文服务,在作文中升华民族情感,增强对宝岛海南的热爱之情。
黎族“三月三”作为课程资源来学习有着它特定的民族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这个材料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查阅、搜集有关的“三月三”节日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以资料分享、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与探讨。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地域传统文化是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民俗和价值观念,对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致力于通过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旨在加深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本地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1. 选择本地文学名著作为教材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选择本地的文学名著作为教材,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让学生深入感知本地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受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了解伟大作家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2. 创设本地文学创作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本地文学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触表达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写作本地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或者神话传说,以此来弘扬本地文化,传承本地文明。
3. 进行地域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安排地域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
通过专题研究,学生可以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增加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4. 开展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动与体验四、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效果与反思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接触和熟悉本地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感受本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政工工作Politicalwork2023/11(上)总第422期实践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显性特征和本质属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与社会大课堂充分融合,积极挖掘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资源赋能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社会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
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年轻人在学习体验中了解、传承海南地域文化。
一、海南地域文化赋能海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地域文化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探讨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以及人类行为系统。
”[1]在海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海南地域文化为海南的发展以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统一作出过积极贡献。
海南的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信义、友善、自强等理念,与高校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思想塑造、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目标具有耦合性。
海南地域文化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在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在开放创新中讲好海南故事。
海南高校有传承海南地域文化的使命,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能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
其中,海南地域文化中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蓝色资源是海南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丰富素材。
立足海南特色,积极挖掘海南思政教育中的“红”“绿”“蓝”要素,聚焦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教育,突出海南教育实践特色新名片,构建红色实践基地、绿色实践基地、蓝色实践基地等基地体验式教学结构,可以让思政课飘出“海南味”,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对家乡、对海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地域文化融入价值分析-地域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体例和教学设置,虽然形式多样,教法各异,但其基本内容以选文汇编方式展开,追求的是大语文的大而全的体系,导致古文占比较大,教材与教学实践远离学生生活。
而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既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通过实地考察和生命体验,打破学生与生活世界的隔离,构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可以借助教学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赋予大学语文教学以无限生机。
【关键词】教材体例;地域文化;本土意识;课程改革;社会发展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强化学生知识底蕴、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和深化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在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如何赋予传统文化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何使大学语文教育更好地负起立足当代、服务社会的现实职能,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地域文化,作为“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
它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价值标准以及文学艺术等人文现象”[1],本就“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等,并对每个人的精神需求、行为动机与意志品质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无疑能够使大学语文教学发挥更大的效用。
一、大学语文教材体例与教学设置现状教材作为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的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本就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学术素养和审美趣味,大学语文教材体例的确定,也明确地体现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校恢复开设40余年来,各类部编、自编教材达上千种,比较典型的体例有如下几种:(一)按人文主题分类,以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和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为主要代表。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减少,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下面,我们将针对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进行探索,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介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变迁,许多地域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学校教育中的教材内容大多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探索1. 选择地域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选择地域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进行讲解和解析。
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介绍当地的木兰文化,使学生对木兰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经典作品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于地域传统文化有着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 开展地域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除了通过经典作品进行讲解,还可以开展地域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或者安排学生进行地方特色风味食品的制作,都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体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
3. 引导学生进行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域传统文化,可以在学校内部或者周边社区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在校园内建设传统文化展览馆,展示各种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或者在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演出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应用的文献研究一、引言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文化风俗、传统、历史、风土人情等,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丰富教材内容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如地方民间传说、地方方言、地方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的了解和尊重,形成珍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
3.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教学中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乡、家乡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1. 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本地区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2.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创作、举办地方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感受和体验地方文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课外阅读等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和应用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四、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例如一些教师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学校对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地域文化资源。
五、结语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引言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学科之一,承载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围绕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展开论述。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地域传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形成并延续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方言语言等。
地域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民族观念和地域意识。
通过地域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地域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方式和方法1. 选取地域传统文化素材语文教师需要仔细挖掘当地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传说、方言语言等,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英雄故事和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到地域传统文化和《木兰诗》的内在联系。
2.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白蛇传》时,可以设置一个“白蛇下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传统技艺的魅力。
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博物馆等地方,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传统艺术表演,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