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_1
- 格式:docx
- 大小:19.79 KB
- 文档页数:8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1.导语云南的歌会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学生能够了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歌会活动,提高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歌会,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讲解云南歌会在当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旋律特点和节奏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
3. 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服饰、舞蹈、仪式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期待。
2. 教学活动一: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加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
3. 教学活动二: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片段,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云南歌会的旋律特点和音乐形式。
4. 教学活动三: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教师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云南歌会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民俗文化表达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艺术魅力的欣赏水平。
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创作和表达能力,如分析报告、讨论发言等。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歌会文化的理解。
2.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云南的歌会》全文。
2. 与云南歌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第一印象,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的歌舞动作,体验云南歌会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云南歌会,分享学习收获。
(2)学生选择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3.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云南方言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课文中一些文化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云南歌会与其他民族歌会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具体流程。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云南歌会的魅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
5. 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看法。
云南的歌会(汇报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通过引入云南的歌会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的歌会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图片,引起学生对云南的兴趣。
1.4.2 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歌会的氛围。
1.4.3 教师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1.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讲述云南歌会的起源故事,让学生了解歌会的历史渊源。
2.4.2 展示云南歌会的历史图片,让学生感受歌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2.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云南歌会历史发展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形式与内容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各种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各种形式,如山歌、对歌、歌舞等,以及歌会中的主要内容。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云南歌会的形式与内容。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云南歌会的各种形式图片,让学生了解歌会的多样性。
3.4.2 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歌会中的热闹氛围。
3.4.3 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主要内容,如歌词themes, 音乐风格等。
3.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形式与内容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中的精彩片段;(2)了解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风俗习惯;(3)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云南的歌会》;(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所展现的浓郁民族风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2. 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的理解;3. 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解读;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源;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 准备相关民族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和特点;(3)板书课文《云南的歌会》,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情感;(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技巧;(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分析写作技巧;(2)讲解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云南歌会的场景;(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和舞蹈;(3)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云南歌会的感悟和体验。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优秀4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课堂练笔↓提问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二、作者简介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认真听读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学生积极参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四、整体感知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五、研读赏析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16。
云南的歌会
南京一中陈玫玫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
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
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
2。
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
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当中思考:
1。
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
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
1。
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
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作业: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三、研读探究。
2。
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2。
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
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
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
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
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
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拓展延伸: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冰心-->冰心文集-->。
一幅一幅地从我眼前掠过:1928年的夏天,她和胡也频、沈从文到我上
海。
我的生活一直处在战时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他到了云南大学,又建立起
了社会学系并担任了系主任。
新闻联播”当然要看
了,音乐会和赛歌会我也爱。
www。
chinese-e-book。
com/mj/b/binxin/bxwj/8。
htm - 101k
一、导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众所周知,他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华儿女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纪念着他,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今年端午节的不同方式。
高由地处江苏淮安,一望无垠的高邮湖滋养了生长在高邮湖畔的儿女,赋予了他们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他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欢度着明年的端午节。
高邮湖畔的咸鸭蛋在全国都极为出名,端午节来临的时间恰在咸鸭蛋腌制过程当中,鸭蛋就这样和端午节取得了联系,也就这样被独具慧眼的作家汪曾祺写入了文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二、从整体感知课文。
1。
一读:用普通话正确、留利、由表情地朗读。
在不断过程当中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