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药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美沙拉嗪联合薁磺酸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徐汉辉;余得喜【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薁磺酸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依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03%薁磺酸钠溶液灌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药物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腹泻停止时间、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药物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美沙拉嗪与薁磺酸钠联合应用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治疗中,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8(018)010【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美沙拉嗪;薁磺酸钠;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作者】徐汉辉;余得喜【作者单位】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饶平515700;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饶平51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3溃疡性直肠炎为肠道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属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临床亚型,病变可累及乙状结肠、结肠、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血性腹泻、便血或黏液便等,极易引起患者内分泌系统失衡,严重者甚至出现肠穿孔,危及患者生命[1]。
美沙拉嗪常被用于溃疡性直肠炎或结肠炎的治疗,是一种含有两个5-氨基水杨酸分子的新型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机体内自由基及肠道内炎性介质,达到修复受损肠黏膜的目的[2~3]。
薁磺酸钠是一种愈创薁衍生物,可使有炎症黏膜迅速愈合,且无明显副作用[4]。
本研究旨在探讨美沙拉嗪联合薁磺酸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1~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与研究组(4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临床以腹泻、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之“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范畴。
本病好发于欧洲和美洲,亚洲较少见。
本病多发于20-50岁之间,性别方面无特殊差异。
病机病理西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过去比较注意感染、精神、过敏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对免疫异常和炎性介质等学说较为重视。
本病的病变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直肠,少数只局限于某段结肠,也可上升累及降结肠和整个结肠,10-13%可累及回肠末端,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为最重要。
病理肉眼所见:病变部位的结肠无光泽,失去伸展性,肠壁肥厚,结肠袋消失。
在急性暴发型病例和中毒性巨结肠病例,肠管壁由于扩张而变得很薄,在浆膜面可见所谓的小血管充血迂曲。
在粘膜面,典型病例可见正常粘膜皱襞消失,多数不规则小溃疡形成,以及残存粘膜的息肉样突起所造成的多数密布的假息肉。
假息肉多呈圆形,有时呈棒状或在肠管内形成桥状即所谓的粘膜桥。
病理组织学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粘膜层,少数病例的粘膜下层、甚至肌层及浆膜层也可见到炎症改变,但仍以粘膜层为主。
本病属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理组织学改变不特异,但在不同病期所见也各有不同。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发病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胃不和,腑气不利而发病。
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壅滞肠道;或“夏秋之交,酷热之毒蓄积胃肠”,均可致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化脓,而为下痢后重。
脾胃素虚,防卫功能低下,易招外邪入侵而发病;或病情迁延,脾气受损,脾阳不运,日久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清阳下陷,魄门失主,则泻下无度,或五更泄泻。
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单纯西药灌肠与西药灌肠结合康复新液灌肠对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的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予甲硝唑100ml加利多卡因5ml加曲安奈德50mg保留灌肠,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康复新液100ml保留灌肠,均以15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2组病例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药灌肠加康复新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康复新液;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灌肠;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08-01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十分清楚的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1]。
主要症状有腹泻便秘交替、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引起直肠粘膜周围毛细血管网回流不畅,局部血液中有毒物质不能及时运出,形成刺激因子使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严重者致贫血。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的2008年1月-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
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确诊[2],全部病例经纤维内窥镜确诊,大便隐血试验阴性,排除严重心、脾、肝、肾疾病者。
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7岁,疗程最长6年,最短2月,2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痔瘘治疗标准》中慢性直肠炎的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分治愈、好转、无效。
中西医药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泰宇唐学贵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
摘要:目的对照采用中药和西药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
~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 肛栓剂塞肛治疗,观察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同时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年后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实施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理想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中药;柳氮磺胺吡啶肛栓剂;灌肠治疗
溃疡性结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在中医范畴里,属于大肠湿热症。
该病发病缓慢,疗程长,治愈后容易复发[1]。
以腹部疼痛、腹泻、大便带粘液脓血等主要症状。
当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停药易复发,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
本组研究对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实施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理想。
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中,男99例,女81例。
年龄25~66岁,平均(37.6±6.5)岁;病程 1.5~11年,平均(4.6±1.8)年。
初发109例,复发71例。
轻度55例,中度74 例,重度 51例。
通过电子肠镜检查及病理血检查,确诊均为活动期。
本研究按照随机抽取办法将18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单纯给予SASP肛栓剂塞肛治疗,每枚0.5g,1枚/次,每日午睡、晚睡前使用。
连续用药3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予柳氮磺吡啶口服,1g/次,4次/d。
同时,给予医院自拟的中药灌肠药方实施保留灌肠治疗。
主方:锡类散0.9g,黄连10 g,甘草10 g,黄芩20 g,白头翁20 g,苦参20 g,白及20g,赤芍 30 g,黄柏30 g。
有腹泻症状加山药10g,肉豆蔻 10 g,诃子 20g,五倍子 20 g;有腹痛症状加白芍10g,元胡 15g,有脓血便症状加秦皮10 g,炒槐花12g,地榆炭20 g。
用水煎至150 ml药汁,睡前取75ml进行保留灌肠。
用药1次/d,连用7d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对两组治疗显效的患者均给予1年电话随访,记录复发率。
1.3治疗效果判断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次数、形态恢复正常,肠镜检查无异常;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肠镜检查显示粘膜炎症明显好转;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任何变化,甚至粘膜炎症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照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复发率对照治疗后,对观察组随访88例,1年后复发8例,占9.09%,对照组随访72例,复发28例,占38.89%,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对溃疡性直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论断。
西医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或者粘膜下层等病变部位较湿润,且伴随糜烂状、浅表性溃疡。
中医则认为该病是属于“久痢”“泄泻”“脏毒”“肠癖”“肠风”等范畴[4],中医以活血化瘀、清热祛湿、调理肝肾、健脾益气、祛腐生肌等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保留灌肠法,主要选择针对病灶的中药,煎成药汁后灌入病灶区,血药浓度在肠内局部较集中,肠道充分吸收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组观察组所用药方中的黄连、甘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黄柏能消炎杀菌,抑制溃疡发展,苦参能解毒泻火,白芍、元胡等具消除疼痛等功效[5]。
诸药合用,共凑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效。
观察组同时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消炎杀菌作用较强,有效抑制炎症发展。
根据本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一年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直肠炎能够标本兼顾,有效去除病因,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鸿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63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 12(1):31-32.
[2]杨应雄,任权,向军英,等.中西医药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1, 26(2):155-157.
[3]周天羽,刘希家,张扬.清热祛湿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9, 29(4):49-50.
[4]郭淳,徐红,黄卫国.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加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溃疡性直肠炎119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5(7):1877-1878.
[5]陈德强,游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16):166-168.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