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 格式:ppt
- 大小:14.44 MB
- 文档页数:15
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36学时)《解剖生理学基础》是中专药剂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由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面向药剂专业(中专)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并在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及药剂专业临床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概述(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与骨连结(二)骨骼肌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一)兴奋性(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四章神经系统(一)概述(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周围神经系统(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八)脑的高级功能第五章血液(一)概述(二)血浆生理(三)血细胞生理(四)生理性止血(五)血型与输血第六章循环系统(一)概述(二)循环系统的结构(三)心脏生理(四)血管生理(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七章呼吸系统(一)概述(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三)肺通气(四)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五)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八章消化系统(一)概述(二)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三)食物的消化(四)营养物质的吸收(五)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能量代谢(二)体温及其调节第十章泌尿系统(一)概述(二)肾的结构(三)尿的生成过程(四)肾泌尿功能的调节(五)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第十一章感觉器官(一)视觉器官(二)位听器官(三)皮肤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一)概述(二)下丘脑和垂体(三)甲状腺(四)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五)肾上腺(六)胰岛第十三章生殖与衰老(一)概述(二)男性生殖系统(三)女性生殖系统(四)生殖过程(五)衰老与寿命三、课时分配表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解剖生理学基础》第2版,王维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生理学》,施雪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临床生理学》,贺石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正常人体结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第一章基本组织重点概念: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通透。
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2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其游离面湿润光滑,有利于内脏运动。
二、选择题1 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 CA 上皮组织的来源B 上皮组织的功能C 上皮细胞的层数与表层细胞的形态 D 上皮组织的分布部位E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2 间皮分布:BA 肺泡上皮B 胸、腹腔浆膜C 血管外表皮D 心血管的内表面 E 肾小囊壁层3 耳廓软骨中主要含有什么纤维? CA 胶原纤维B 胶原原纤维C 弹性纤维D 网状纤维E 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4 为于骨基质内的细胞是 BA 骨祖细胞B 骨细胞C 成骨细胞D 破骨细胞E 成纤维细胞5 下列那种细胞可转化为巨噬细胞:DA 中性粒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 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6 闰盘的作用是: CA 营养心肌纤维B 居M线水平C 可传递冲动D 仅有桥粒构成E有二联体7 肌组织的特点不包括: DA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B 肌细胞之间为解体组织C 肌细胞内含肌丝 D 其收缩受意识支配 E 含血管8 可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CA 脂肪细胞B 肥大细胞C 浆细胞D 巨噬细胞E 成纤维细胞第二章运动系统重点概念:1、翼点:翼点位于颞窝内,在额骨、顶骨、颞骨及蝶骨大翼相接处形成的“H”形区,此处较薄弱,称翼点或翼区。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静脉经过,骨折时易受损伤。
二选择题1 、肩胛骨下角平对 CA 第5 肋B 第6 肋C 第7 肋D 第8 肋E 以上都不对2、前囟闭合的时间是 CA 出生前B 出生后 6 个月C 出生后 1.5 岁D 出生后5—6 岁 E出生后 3 岁3、鼻泪管开口于 DA 上鼻道B 中鼻道C 中鼻道前份D 下鼻道E 蝶筛隐窝4、属于面颅骨的是 BA额骨B 舌骨 C 蝶骨 D 颞骨 E 枕骨5、骨伤后能与参与修复的结构是 CA 骨质B 骨骺C 骨膜D 骨髓E 关节软骨6、左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 CA 颈椎充分伸B 颈椎充分屈C 头向左侧倾斜,面转向右D头向左侧倾斜,面转向左侧 E 颈侧倾斜7、腔静脉孔约平对 AA 第8 胸椎B 第9 胸椎C 第10 胸椎D 第11 胸椎E 第12 胸椎8 、食管裂空约平对 CA 第8 胸椎B 第9 胸椎C 第10 胸椎D 第11 胸椎E 第12胸椎9 、主动脉裂孔约平对 EA 第8 胸椎B 第9 胸椎C 第10 胸椎D 第11 胸椎E 第12胸椎10 、神髋关节的主要肌是 AA 臀大肌B 臀中肌C 臀小肌D 梨状肌E 以上都是11 、屈髋屈膝的肌是 CA 股直肌B 股二头肌C 缝匠肌D 半腱肌E 半膜肌12 、屈髋并使股骨旋外的肌是 EA 臀大肌B 臀中肌C 臀小肌D 梨状肌E 髂腰肌13 、对肩关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A 关节盂较浅B 易向前外侧下方脱位C 关节上方有韧带加强 D 运动范围较大 E 关节囊较松弛第三章消化系统一重点概念:1 咽峡:腭垂、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力(视敏度);2.近点;3.瞳孔对光反射;4.瞳孔近反射;5.视野;6.气传导;7.骨传导;二、填空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2.眼的折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光学介质主要包括、、_____、和______。
进入眼内的光线,在_____处折射最强。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双眼球会聚4.当眼看近物时,睫状体中的环状肌_____,悬韧带____,晶状体_____,其曲率____,折光能力_____。
收缩放松变凸增大增强5.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______,表现为近点____移。
晶状体弹性减弱远6.矫正近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矫正远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矫正散光眼可配戴合适的_______,老视眼看近物时要配戴适度的______。
.凹透镜凸透镜柱面镜凸透镜7.光照愈强,瞳孔愈_____;光照愈弱,瞳孔愈_____。
小大8.人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即_______和_____;前者主要分布于_____,其功能是感受______;后者主要分布于______,其功能是感受______。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网膜中心部昼光觉视网膜周边部暗光觉9.视紫红质是_____内的感光色素,该物质对光的敏感度_____。
视杆细胞高10.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一部分_____被消耗,须靠血液中的_______来补充,该物质缺乏时,将会发生______。
视黄醛xxA 夜盲症11.按照三原色学说,视网膜存在分别对___、____、___光线敏感的三种____细胞或相对应的三种感光色素。
红绿蓝视锥12.近视眼的原因多数是由于_______,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_____方。
昆虫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而闻名。
在《昆虫记》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我们将探讨昆虫的觅食行为。
昆虫的觅食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昆虫是肉食性的,以其他昆虫或小型动物为食;有些昆虫是植食性的,以植物的叶子、花朵或果实为食;还有一些昆虫是腐食性的,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
昆虫通常使用它们特殊的感觉器官来探测食物的存在,并利用各种方式获取食物。
接下来,我们将了解昆虫的繁殖习性。
昆虫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昆虫是孤雌生殖的,雌性个体可以自我受精产卵;有些昆虫是交配繁殖的,雄性和雌性个体通过交配来产生后代。
昆虫的繁殖习性也包括了繁殖季节的选择、交配行为的展示以及产卵和孵化的过程。
我们将研究昆虫的社会行为。
一些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如蚂蚁、蜜蜂和白蚁。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通讯和协作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
昆虫的社会行为涉及到领地的防守、资源的分配以及后代的照顾等方面。
还有一些昆虫具有令人惊奇的迁徙行为。
例如,蝉虫会在特定的季节大规模迁徙,以寻找适宜的环境繁殖。
蝴蝶也会进行长途迁徙,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
昆虫的迁徙行为通常受到季节、气候和食物资源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昆虫的生存策略。
昆虫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挑战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生存。
例如,一些昆虫会选择在寒冷的冬季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能量;一些昆虫会发展出适应干旱环境的生存机制;还有一些昆虫会利用它们特殊的外形或颜色来躲避天敌的攻击。
昆虫的生活习性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们通过不同的适应策略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通过了解和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神奇的生物类群。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力(视敏度);2.近点;3.瞳孔对光反射;4.瞳孔近反射;5.视野;6.气传导;7.骨传导;二、填空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2.眼的折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光学介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进入眼内的光线,在_________处折射最强。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双眼球会聚4.当眼看近物时,睫状体中的环状肌__________,悬韧带________,晶状体__________,其曲率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_。
收缩放松变凸增大增强5.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表现为近点________移。
晶状体弹性减弱远6.矫正近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_____,矫正远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____,矫正散光眼可配戴合适的______________,老视眼看近物时要配戴适度的____________。
.凹透镜凸透镜柱面镜凸透镜7.光照愈强,瞳孔愈_________;光照愈弱,瞳孔愈_________。
小大8.人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其功能是感受___________;后者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其功能是感受____________。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网膜中心部昼光觉视网膜周边部暗光觉9.视紫红质是__________内的感光色素,该物质对光的敏感度_________。
视杆细胞高10.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一部分_________被消耗,须靠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来补充,该物质缺乏时,将会发生___________。
E种收缩蛋白质各起什么作用?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2.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简述前、后负荷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因素。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何种物质组成?各有什么作用?1.熟记下列正常值: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数2.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3.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4.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渗透脆性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2.什么叫血型?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3.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4.为什么纤溶系统亢进时会出现出血倾向?5.为什么月经血是不凝固的?6.为什么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按压伤口可促进止血?7.区别红细胞凝集、红细胞曡连、血凝。
第四章血液循环1.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状态有何变动?2.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及特点。
3.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那些?4.说明评定泵血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5.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A.每分心输出量B.心指数C.射血分数D.心脏作功量E.心力贮备6.在心室射血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状态是:A.两者都打开B.两者都关闭C、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D、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E、以上都不对1.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及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2.说明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3.试述心肌自动节律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4.心室肌发生动作电位时,下列哪一项离子跨膜运动是错误的:A.O期主要是Na+内流 B.1期主要是K+内流C、C.2期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 D.3期主要是K+外流E.4期有K+内流和Na+外流1.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试述正常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房室延搁的意义。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供医学院校非医疗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全貌,把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必修教材。
全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为核心,以解剖学为基础,吸收了组织学、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有关内容,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增补了新知识。
全书共15章,包括绪论、人体的大体组成、人体的物质代谢、细胞的大体功能、运动系统、血液与免疫、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剂、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与遗传、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
本教材适合医学院校非医疗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对医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基础医学的研究内容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第二节生命的基本表现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第三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剂一、人体功能活动的调剂方式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操纵原理第二章人体的基本构成第一节生物大分子一、蛋白质二、核酸化学三、酶第二节维生素一、维生素的概念二、维生素缺乏病三、维生素的命名、分类和生理功能四、各类维生素简介第三节细胞一、细胞的结构二、细胞的增殖第四节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第五节器官、系统与整体一、人体器官、系统和整体二、形态与方位三、体表标志第三章人体的物质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类代谢三、生物氧化四、蛋白质营养作用与氨基酸代谢五、核苷酸代谢第二节肝脏代谢和肝功能衰竭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二、肝脏在生物转化中的作用三、胆汁酸代谢四、胆色素代谢五、肝功能障碍第三节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式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第四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互换三、体温调节第五节发热一、发热的机制二、发热的时相经过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第四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胞吐与胞饮作用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一、由特异性膜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二、由受体-G蛋白-膜的效应器酶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细胞的兴奋性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动作电位的引发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三、平滑肌的生理特性第五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学一、概述二、中轴骨骼三、附肢骨骼第二节骨连结一、概述二、中轴骨连结三、附肢骨连结第三节肌学一、骨骼肌的形态与作用二、骨骼肌的分布第六章血液与免疫第一节概述一、体液和内环境二、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理意义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一、ABO血型系统二、Rh血型系统三、输血原则第五节免疫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应答第七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心脏的组织和解剖一、心脏的位置和心包二、心脏的腔室与大血管三、心肌组织第二节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二、体表心电图三、心脏的机械活动第三节血管生理一、血管的结构与机能分类二、血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三、动脉血压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六、组织液的生成七、水肿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剂三、自身调剂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第六节心血管的病理生理一、心力衰竭二、休克三、高血压第八章呼吸系统第一节呼吸器官一、呼吸道二、肺第二节肺通气一、肺通气原理二、肺容量与肺通气量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第五节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一、缺氧二、呼吸功能衰竭第九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系统的构成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二、消化腺第二节口腔和胃内的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第三节小肠和大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五、大肠内消化第四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二、小肠内要紧营养物质的吸收第十章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供应特征一、肾脏的结构特点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三、尿的浓缩和稀释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剂二、神经和体液调剂第四节血浆清除率一、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测定血浆清除率的理论意义第五节尿的排放一、输尿管与膀胱的作用二、排尿反射第六节肾脏在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维持水平稳中的作用二、肾脏在维持电解质平稳中的作用三、肾脏在维持酸碱平稳中的作用第七节肾功能衰竭与血液净化疗法一、肾功能衰竭二、血液净化疗法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一节感觉器官的一样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二、感受器、感觉器官与感觉的形成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二、眼的感光系统的功能三、几种视觉现象第三节耳的听觉功能一、听阈和听力二、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三、内耳的功能四、听神经动作电位五、听觉末梢系统中的信息处置及模型第四节平衡感觉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二、前庭反应第五节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一、嗅觉二、味觉三、皮肤感觉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成一、神经元和突触二、脊髓和脊神经三、脑和脑神经第二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点三、中枢抑制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脊髓与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剂三、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一、条件反射二、大脑皮质细胞的电活动三、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第十三章内分泌第一节概述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二、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三、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三、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第三节甲状腺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三、甲状腺功能的调剂第四节肾上腺一、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二、肾上腺皮质三、肾上腺髓质第五节胰岛一、胰岛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二、胰岛素三、胰高血糖素第十四章生殖与遗传第一节女性生殖一、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二、卵巢的功能三、卵巢功能的调节四、月经周期及其激素基础五、胎盘的内分泌功能第二节男性生殖一、男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二、睾丸的功能三、睾丸功能的调节第三节遗传一、人类染色体与基因二、基因遗传病三、染色体异常与疾病第十五章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一节 DNA生物合成一、DNA复制二、DNA的损伤、修复和基因突变三、反转录第二节 RNA生物合成一、参与转录的酶及条件二、转录的进程三、转录出RNA的加工成熟四、核酶第三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三、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四、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五、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第四节 DNA重组与基因工程一、DNA重组的有关概念二、基因工程的常用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三、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四、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上的成就与展望。
人体生理解剖学第一章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内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
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即产生动作电位。
5.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7.自身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8.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
实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
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物质:O2,N2,CO2,乙醇,尿素,甾体类激素(类固醇激素)。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
(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梯度)(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饱和现象②立体构象特异性③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4.原发性主动运输钠—钾泵:(钠泵,Na+—K+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活动意义: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具有生电作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内负外正。
机制:K+外流。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理学》第7版中关于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章节为第11章“感觉器官”,内容涵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种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3. 能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教学重点:各种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显微镜。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视觉: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听觉: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嗅觉、味觉和触觉:简要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功能。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感觉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出示与感觉器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视觉: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形成过程听觉: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过程嗅觉、味觉和触觉:基本原理和功能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2)阐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光线,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引起听骨链的运动,进而使耳蜗内的液体振动,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入大脑。
(3)示例:在驾驶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路况、车速等,确保行车安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7.感觉器官解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解剖学》第十一章“感觉器官”,具体内容包括眼球、耳和皮肤三个部分。
重点解析眼球和耳的构造与功能,以及皮肤在感觉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眼球、耳和皮肤的构造及其功能;2.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球、耳的构造与功能,皮肤在感觉中的作用。
难点:眼球和耳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眼球、耳的模型或图片;2. 皮肤感觉测试卡片;3. 学生分组准备眼球、耳的解剖图及皮肤感觉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现象,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眼球、耳和皮肤的构造及功能。
a. 眼球:介绍眼球壁和内容物,解析视觉形成过程。
b. 耳:介绍外耳、中耳和内耳的构造,解析听觉形成过程。
c. 皮肤:介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类感觉神经的分布。
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题为例,讲解眼球、耳和皮肤的构造与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眼球、耳和皮肤的构造及功能;2. 板书右侧:重点、难点内容,以及相关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b. 分析眼球、耳和皮肤在感觉中的作用;c. 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答案:a. 视觉:光线经过眼球内部的折射,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b. 听觉:声波经过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过中耳传导至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听觉;c. 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驾驶、行走、触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眼球、耳和皮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理解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学)》达标练习册班级姓名《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学)》达标练习册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六章血液第七章血液循环第八章呼吸第九章消化和吸收第十五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十章肾脏的排泄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三章内分泌第十四章生殖与衰老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刺激3.反应4.兴奋5.抑制6.阈值7.反射8.反馈9.负反馈10.体液调节11.机体内环境12.内环境稳态二.填空题1.生理学研究可以在,和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2.刺激可以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和。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称为,包括,,,和等五个部分。
5.任何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有两种不同形式或。
6.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7.按照刺激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刺激分为,,,。
8.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指的是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靠调节。
9.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 和_______ 。
10.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关系,即愈小,说明组织的愈高。
三.是非判断题。
1.所谓刺激就是指环境的变化。
2.对可兴奋组织来说,如果它的刺激阈值越大,则表明其兴奋性越低。
3.正反馈是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直到整个过程迅速完成为止。
4.负反馈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其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性质相反,从而抑制或“纠正”调节机构的活动,以维持机能活动和内环境的稳态。
5.只要反射弧的结构完整,反射就能正常进行。
6.对于可兴奋组织来说,如果它的刺激阈值越大,则表明其兴奋性越高。
7.同样刺激作用于同类组织,所引起的反应必然相同。
8.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外液理化因素的动态平衡。
9.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的各种表现称为兴奋。
10.体液调节可成为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部分,形成神经-体液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