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1
- 格式:pdf
- 大小:103.28 KB
- 文档页数:3
..... .....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耳的结构与功能 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 眼的屈光近视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 ..... 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课时 引入新课: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让学生试着解释其原因 讲解嗅觉感受器嗅黏膜,味觉感受器味蕾,不同部位触觉的敏感差异性以及冷温感受器 处理练习 ..... .....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耳的结构与功能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难点:眼的屈光近视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眼和视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2、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3、说出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4、说明光是视觉感受器的感受刺激;5、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能力目标:使用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通过对图片、模型和视频的分析,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感受人体结构的精巧与复杂,自觉接受有关眼的卫生保健的教育。
认同异常视觉与不良习惯的关系,关注用眼健康。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视力异常的几种现象及其预防。
教学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光闪闪,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你是靠哪些感觉、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新课讲解:一、人体的几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幻灯展示)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只有灵敏的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己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展示课题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信息的结构和装置。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师生互动辨析两者的异同)探究问题一: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一眼与视觉(幻灯片与模型相结合)活动:拆装眼球的模型观察:眼球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思考:1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眼球的结构总结眼球的结构探究问题二:我们是怎样看清物体的?(透镜成像原理)二. 视觉的形成演示活动:光具座演示凸透镜成像现象近视眼产生的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的曲度过大远视眼产生的原因:眼球前后径过短近视眼的预防(师生共同探讨,幻灯展示)课堂小结:课本批注。
幻灯展示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题: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目标: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板书举例说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人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动作的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率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
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
例如,眼和耳就属于特殊的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眼(eye)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
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看书阅读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看图了解脑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问提出问题说明提出问题(从属关系)讲解为主指导看书指导练习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
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观细胞,所以视网膜就是光感受器。
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后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与视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
(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
(4)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
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又不易理解,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所以学习起来也很容易。
再加上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大脑皮层上功能区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通过这些功能区可以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这样在知识结构上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现行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景,游览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从而了解眼球的结构及位置关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极性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由于视觉的形成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不易理解,因此在设计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我采用直观性很强的动态课件来演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1 / 3
纳雍县化作乡中小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25 课时
授课教师科目生物年级七年级班级班
课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本课总课时数3 课时本课时序数第 1 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
难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眼的屈光近视
法制、德育
安全渗透点
教学详细过程
补充、纪实
2 / 3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
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
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
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
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
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
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
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
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
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
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
正的方法。
板书
设计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眼球的结构
3 / 3
作业
设计
无
目标达
成度
课后
反思
注:授课时间、补充纪实、目标达成度、课后反思必须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