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北师大版生物7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1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安徽淮南龙湖中学孙玲一、教学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的起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有关知识。
我们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眼与耳,通过对眼与耳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
同时人体也通过其他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也介绍了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等其他感觉。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眼的结构、耳的结构及视觉、听觉的形成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掌握。
此外,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也非常必要。
三、核心素养本节通过对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的认识及相应功能的了解,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让学生逐步将这些观念内化于心,从而能够进一步运用这个观念去解释生命现象。
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关注到生物学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如学会去关注和关爱身边的盲人、聋哑人,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首先是使学生了解眼、耳的结构与功能,对这部分知识要有形象、具体的认识,因而以观察直观的模型、图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此外,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和问题联系起来,应用知识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如近视与远视的矫正、闻气味时的吸气动作、尝味道时的感觉、冷或温的感觉判断以及感受器的适应问题,等等,无不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体验和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1.重要概念感受器;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称为感觉器官。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相应的感觉。
2.支撑的次级概念及事实性知识A.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感受器。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耳的结构与功能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难点:眼的屈光近视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