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新浪潮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0.72 MB
- 文档页数:30
当代平面设计后现代主义的运用当代平面设计后现代主义的运用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整个艺术界具有巨大影响力,也是人们至今还在运用的一直风格,它对于平面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当代平面设计后现代主义的运用,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中国的现代设计发展的比较晚,而后现代设计在中国设计相较国际设计而言更是珊珊来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发展现代设计,比国外晚了六十多年。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始学习和探索现代设计以及现代设计教育,接受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方式。
二、后现代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最先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提出的。
美国建筑师、理论家文丘里最早明确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
国际主义丑陋、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已经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
而以建筑设计为领导的后现代设计浪潮逐渐向其他设计领域播散开来。
平面设计师由于受到印刷、视觉传达功能规则等因素限制,所以它的变革并不是很明显。
所谓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实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改良,而方法主要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内容加到设计总并且融合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
平面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作者:张斯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摘要:这些内外因素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在文学、音乐、绘画、设计等领域开始迅速渗透。
产生了一些不求理性、不求和谐、怪诞、朦胧、残缺等具有独特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另类”,“标新立异”的美学范畴…使传统的高雅艺术逐渐转化为大众通俗文化。
与工业产品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民生活的一种消费。
后现代平面设计实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改良,而方法也主要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地域性的内容加到设计中并且融合60年代人本主义思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6-0111-02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源起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特殊领域一建筑业。
虽然“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正式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但在20世纪30年代它已在孕育中。
二战后更是有了自己的萌芽和发展,所以荷兰学者汉斯·伯顿斯总结了这一概念的四个衍化阶段:1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后现代主义”这一词开始应用。
260年代中期和后期,后现代主义彻底从现代主义中分离,禀有了一种反文化的气质。
370年代初出现了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人本思潮。
4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包容性。
二、后现代主义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后现代主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现代主义决裂,并且以反文化的精神面貌出现。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西方各国进入一个经济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在60年代,工业文明已达到了它的颠峰状态,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遭遇了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等周期性危机,同时经济发展逐渐缓慢并伴随着政局不稳定,战争爆发,学生抗议示威等等现实问题的出现。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名词解释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平面设计领域兴起的
一股重要潮流。
它赋予设计师更多的自由和创意空间,打破传统的设计规范和束缚,追求个性、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该运动不仅关注设计的功能性,更注重视觉冲击力和情绪表达。
通过大胆运用
色彩、形状和排版等元素,新潮平面设计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张力,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
新潮平面设计运动还强调视觉传达和符号的运用,通过抽象的符号、图像和图
形来传达设计的意图和信息。
它摒弃了传统平面设计的规范和约束,追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设计本身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此外,新潮平面设计运动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先锋性,反映了当时
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设计师们通过创新和实验,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总的来说,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在平面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突破了以
往的传统束缚,注重个性和创新,通过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时代,成为平面设计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建筑的两次飞跃--“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李圆;郭新;王仕杰【摘要】Art Nouveau movement, an important part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history, le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s a force fighting against the loss of criticism ability and reflection capability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it tries to surpas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make out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Although they differ in establishment time, background and forms, they exert positive and impor-tant spiritual influence on every aspec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two giant leap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push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rt Nouveau movement and postmodern architecture's spiritual essence and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will have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新艺术”运动引领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版面设计笔记一、版面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的变迁注重:图形、文字、版式对画面进行分割、组织、按排的线条称为骨骼,它分为线骨骼、潜在骨骼。
二、东方古代书籍和印刷的编排设计中国的书籍装帧由于纸张和木板印刷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书籍的许多装饰线条,这些线条不仅分割画面使图形和文字按照其功能组合,同时也有着装饰画面的作用。
中国的书籍方法从封面到扉页从正文到插图、灵活多变即保持了书的整体性;又容纳了内容如形式的多样(中国画是有满的特点)封面、封底、封籍、扉页(过渡页)三、西方中世纪古代书籍印品编排设计的发展与演变西方世纪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种手工书写和绘制和宗教书籍上,当时由于纸张的制造技术还未从中国传到欧洲,人们主要运用十分珍贵的羊皮纸进行书写,在设计上,手工绘画的书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书籍运用了金银等贵重材料,如在染成深紫红色的羊皮纸上运用金色和银色描绘各种花卉或在人物背景上用金色或银色描绘各种图案或风景。
许多图案装饰华美刻画细腻,文字运用了各种装饰字体。
画面上十分注重文字和图形的色调对比特别是图案运用了植物的曲线组合,形成了一种色调匀称的肌理。
版式设计的形式:古典版式、网格版式、自由版式。
1.古典版式特点:文字与插图较为居中,周围大面积留白体现秩序美(主要用于画册)2.网格版式特点:整个版面以网格展现(主要用于报纸杂志)3.自由版式特点:首先由大卫·卡森沿用自由版式,代表作品《机关枪》四、工艺美术运动版式设计理论的形成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歌特风格的特点:复杂的矛盾和折衷的倾向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华丽、奢华五、新艺术运动与装饰风格对编排设计的影响新艺术运动源于法国,但在欧洲其他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的新艺术被称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则以“维也纳分离派”著称。
新艺术运到主张“新”提倡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在风格上强调装饰性象征性,在平面设计的完美性层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及设计风格一、后现代主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即指后现代时期的各种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活动和风格,(包括解构义、“高技术”风格、建筑风格、狭义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等等)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指的是具体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风格首先从建筑上衍生出来,逐步影响到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
它主要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的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装饰性修正。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
)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狭义)风格特点(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2)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
(3)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三、建筑的特征及设计表现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2)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文脉主义”。
(3)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表现1.装饰风“內衣外穿”:装饰风的兴起与1920年代的新艺术运动有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形的美与装饰的愉悦, 以对抗机器美学的冰冷),但有不同的表现。
此一时期的装饰多加了异国风味;多元价值观的兴起;平面与光学的风味 (欧普的影响)……“內衣外穿”与1970年代经济的紧缩,旧物再使用,机械主义的复活有关。
“內衣外穿”以两种不同形态影响了设计:其一为旧的(可用的)东西包上亮丽的外皮;其二为将原先认为见不得人的零件当作装饰品及面材来安排(如蓬皮杜文化中心)。
2.设计语义的另一走向:纽约建筑界结合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风格、银白色风格、解构主义的思潮与符号学的替换游戏(隐喻),来建立其特殊的设计风格。
对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论述本文简述了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思维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征和表现形式,并对国内外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潮进行了论述。
虽然后现代主义先在建筑行业率先兴起,但平面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式,必然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社会的平面设计,不管是从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烙印。
标签: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外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之前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也就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
其实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都是难于区分的,在我看来后者的很多方面都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发展和衍变、强化和变调而已。
后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努力几乎都是现代主义所反对的,但正因如此,才说明它没有超出现代主义的范畴。
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反现代,而不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设计体系。
在这个世纪之交,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显现出了一种混乱的状态,正因为它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使得现在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与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解释。
后现代主义设计之特征从和现代主义的对比角度出发来看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装饰,这是它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
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和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
而且在这种装饰风格上还体现了它对文化极大的包容性,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
运用的手法也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等。
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后现代设计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考虑到了人的情感问题,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