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平面设
- 格式:ppt
- 大小:839.01 KB
- 文档页数:12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理念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
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 Fathy的《贫民建筑》1969。
在《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雅各布斯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她认为城市生活是多元化的,旧日的街道,往昔的建筑,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活力。
文丘里早年曾到意大利学习,在那里,他陶醉于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由此认识到建筑史的重要性。
据说,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建筑学院在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下不开设建筑史课,文丘里痛心地感到,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所以才使得乏味的国际主义风格大行其道。
“里特罗”设计(Retro)和乡土风格(2009-01-05 15:52:17)标签:后现代主义构成主义里特罗美国杂谈分类:设计平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运动系列之三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面设计有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发展,不但设计水平因为设计意识的进步和设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广泛运用于设计而得到崭新的进步,同时,平面设计的观念推广也日新月异,出现了各种有关设计的书籍、设计杂志、设计展览等等。
在旧金山出现了代表丰裕时代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而在纽约,却出现了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但是更加注重历史因素的新平面风格,特点是强调历史风格的复古,这种风格被一些设计师称为“里特罗风格”,或者“里特罗”设计(Retro)。
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对欧洲20世纪上半叶的平面设计风格的复兴,对这个时期具有装饰特点的风格的喜爱,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刻板、沉闷、理性的反对,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流行的某些平面风格,这种风格的核心内容是“向后看”、“与众不同”(retroacitive and retrograde,或者:“backward-looking” and “contrary to the usual”)。
由于“向后看”(retroactive)和“与众不同”(retrograde)这两个术语都具有同样的词头“retro”,因此这个设计流派就按照音而称为“里特罗派”。
所谓的“里特罗”设计,其实是以古典复古为核心装饰方式的纽约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与旧金山“湾区”派自由放任、恣意纵横的方式不同,纽约平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设计上的古典成分、历史装饰风格的合适运用。
当然,从目的上来说,它也是用来向刻板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挑战的典型后现代主义运动之一,不过在表现上具有不同的强调重点。
“里特罗”设计采用广泛的复旧装饰方法,特别注意吸收20世纪初期出现在火柴盒设计、棒球卡设计、杂志海报的商业广告和商业插图等等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本身设计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
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主要事迹: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
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迈克尔·格雷夫斯士学位。
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
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首饰、钟迈克尔·格雷夫斯作品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耳环乃至电话机,或是皮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
在迪斯尼乐园中,几万平方米的旅馆以及旅馆中的一切,几乎全是格氏的作品。
除了大炮,坦克,潜水艇之外,大部分的产品格氏都愿涉足。
格雷夫斯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如1985年设计的水壶实用美观,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
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常形象。
会吹口哨的水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夫·布洛克,在参观一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灵感设计的。
格雷夫斯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量烫伤;它的底部很宽,这样能够使水迅速烧开,上面的壶口也很宽,便于清洗。
论后现代“解构”的平面设计作者:宋馥利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4期“解构”一词源于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
“解构”本质上讲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它用破碎的甚至凌乱的方式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张扬的个性。
“解构”是后现代时期平面设计的一大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的解构性正在使平面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解构与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诞生于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的大环境中,它否认权威承认多元,它力图打破整体性的概念,以不确定性来取代整体性。
因此解构主义设计常常没有统一的形式。
解构主义又不同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米斯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风格,提倡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和心理上的需求。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折中的装饰主义不同,它用“破碎”的想法,非线性的设计过程在结构的表面进行变形和移位,达到了极具视觉效果的刺激感,使得设计一反传统。
解构主义是以哲学的方式于60年代产生的。
它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哲学信念。
德里达反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系统,反对结构主义认为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反对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绝对对立观点),而坚持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他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一词源于解构主义,在后现代时期的平面设计中,“解构”成为设计创新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
“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结构”的破坏,要理解“解构”,首先要从解构主义的反逆“结构”入手。
结构主义认为,单体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构成整体才能完成某种意义的传达,而这种构成就是所谓的结构。
现代主义设计中著名的设计探索包豪斯和风格派都试图通过这种“结构”化设计找到设计的统一规律,通过对结构规律的组织,使视觉达到高度的平衡,使设计达到高度的理性和简洁。
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设计因为其过少的装饰和过理性的原则以致其在国际主义蔓延的数十年中成了为了“结构”的结构,形成了单调乏味的“少”的可怜的形式。
平面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作者:张斯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摘要:这些内外因素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在文学、音乐、绘画、设计等领域开始迅速渗透。
产生了一些不求理性、不求和谐、怪诞、朦胧、残缺等具有独特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另类”,“标新立异”的美学范畴…使传统的高雅艺术逐渐转化为大众通俗文化。
与工业产品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民生活的一种消费。
后现代平面设计实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改良,而方法也主要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地域性的内容加到设计中并且融合60年代人本主义思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6-0111-02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源起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特殊领域一建筑业。
虽然“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正式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但在20世纪30年代它已在孕育中。
二战后更是有了自己的萌芽和发展,所以荷兰学者汉斯·伯顿斯总结了这一概念的四个衍化阶段:1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后现代主义”这一词开始应用。
260年代中期和后期,后现代主义彻底从现代主义中分离,禀有了一种反文化的气质。
370年代初出现了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人本思潮。
4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包容性。
二、后现代主义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后现代主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现代主义决裂,并且以反文化的精神面貌出现。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西方各国进入一个经济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在60年代,工业文明已达到了它的颠峰状态,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遭遇了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等周期性危机,同时经济发展逐渐缓慢并伴随着政局不稳定,战争爆发,学生抗议示威等等现实问题的出现。
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_(威廉•莫里斯__倡导的。
)2.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__(南斯市)_。
3.哥特式罗可可式)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4.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__和荷兰。
(俄国)5.____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穆特修斯)6.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_____。
(“风格派”运动)7.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风行美国乃至世界的新设计风格——_____。
(“流线型风格”)8.装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对________、从传统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作灵感、舞台艺术的影响、汽车设计样式的影响。
(对埃及古代装饰风格的借鉴)9.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型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10、_______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罗伯特·文杜1.英国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工艺美术”运动由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和作家___作理论指导。
(罗斯金)2._____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最重要代表。
(安东尼·高蒂)3.______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
(亨利·凡得·威尔德)4.“新艺术”运动的线条表现手法分成曲线和直线两派。
直线风格主要存在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以___为代表。
(麦金托希)5._____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
(路易斯·沙利文)6.1907年10月6日,穆特修斯在贝伦斯、威尔德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_____。
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
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
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犯罪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
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
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其特征: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
(2)“结构主义”与景观设计结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提出置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
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 结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轴、拼接等手法,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3)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
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的特征:①、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联想;②、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③、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④、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⑤、颜色尽量简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匀平整;⑥、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将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直接与环境发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和特点
1.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啊,那风格简直绝了!就像达利的画一样,充满了奇幻色彩。
比如孟菲斯风格的设计,那大胆的配色和奇特的几何形状,哇塞,是不是超级有个性!
2. 它还有个特点呢,就是超级会玩元素的混搭!就好似把摇滚和古典音乐放在一起,碰撞出独特的魅力。
像一些海报设计,把各种不同的图形、文字揉在一起,却又那么和谐,真厉害啊!
3. 破碎和重组也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常玩的呀!这就像把一个完整的拼图打乱再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奇的感觉。
那些碎片式的构图,难道不会让你眼前一亮吗!
4. 对呀对呀,它还常常搞怪幽默呢!简直跟喜剧电影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看看那些有着夸张表情和动作的设计,是不是特逗趣呀!
5.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情感表达也超级强烈!仿佛把设计者内心的喜怒哀乐都直接甩在你面前。
比如用浓烈的色彩来传达激情,那感染力,强得很呐!
6. 还有还有,它超爱挑战传统呢!就如同一个叛逆的孩子,非要走出自己的路。
那些打破常规的排版和布局,不正是它的大胆尝试吗!
7. 它的多元性也是不得不提的啊!就好像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
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简直太丰富了吧!
8. 不拘一格也是它的特点呀!没有那么多规矩和束缚,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这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多爽啊!
9.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就是这么独特、有趣、充满活力,它给设计界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真的是让人爱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