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底疼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0.42 MB
- 文档页数:102
磁共振评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引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盆底脱垂、尿失禁、盆底疼痛等多种症状。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盆底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磁共振评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现状、MRI技术在盆底疾病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现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盆底脱垂、尿失禁、盆底疼痛等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约有3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症状。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尿道压力测定等手段,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如无法直观显示盆底结构和功能状况,因此容易漏诊或误诊。
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其优异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良好显示能力,已成为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技术在盆底疾病中的应用盆底包括盆骨、肛门、会阴、尿道括约肌等组织结构,而传统的检查手段往往难以全面显示这些结构的解剖和功能情况。
MRI技术以其无辐射、无创伤的特点,在盆底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
MRI可以直观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如盆骨、骶骨、尾骨等,有助于了解盆底脱垂、盆底腹壁缺损等情况。
MRI对软组织结构的显示优于CT和超声等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尿道、阴道、直肠等组织的解剖情况,为评估尿失禁、盆底脱垂等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MRI还可结合功能性成像技术,如动态MRI、磁共振造影(MRA)等,对盆底器官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高场MRI已经可以实现对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高分辨率成像,进一步提高了盆底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3.0T MRI系统在盆底成像中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磁场均匀性,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摘要】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一种由于盆底肌和筋膜的病变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其主要表现为腰、骶、臀、腿等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筋膜疼痛,同时还伴随有高度敏感的肌筋膜触发点。
该病发病率高达14%-23%,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交叉,容易导致漏诊,耽误治疗,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
当前,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针灸等,而在我国,物理治疗还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研究新进展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1.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及痛觉产生的机理尚未阐明。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有关。
由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会引起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局部的乳酸积累,从而引起疼痛。
另外,还会导致疼痛或疼痛过敏,也就是肌筋膜触发点。
此外,疼痛物质会向邻近节段传播,造成肌肉筋膜触发的牵拉痛,而中枢痛敏又会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使其感受域增大,从而导致难治性牵拉痛。
肌筋膜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张力变化,从而激活神经,进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扩张,调节机体姿势,稳定和平衡机体运动。
肌筋膜在超负荷损伤后,会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肌肉的生物力学改变,最终导致肌肉收缩力降低。
以上炎性反应可加重病变,引起疼痛或加重[1]。
盆底的结构非常复杂,牵扯到了多个器官,它参与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其中有上下肢的肌肉骨骼支撑、膀胱和肠道的控制以及性功能等。
与此同时,它还会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它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妇女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在盆底肌和筋膜上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或者拉伸变形,造成肌筋膜的损害或者形成“肌筋膜触发点”,最终发展为“盆底肌筋膜疼痛”。
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中医疗法临床分析摘要:选取妇科门诊经确诊的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160例,探讨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中医治疗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30-02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由于盆腔脏器功能性或器质性因素导致的以非月经期、持续6个月以上的盆腔疼痛为主的症候群。
该病为妇科最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1]。
笔者在2008年7月~2012年10月期间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患者16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经确诊的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160例,年龄17~53岁,平均年龄41.2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3a,平均病程(4.62±3.0)a。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征、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性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0.2g,po,bid,及替硝唑0.5g,po,bid进行口服药物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进行中医辩证治疗,组方按中医辩证分五型:①气虚血瘀证:证见小腹隐痛空坠,伴经行量多如涌。
色淡质稀薄,或量少淋漓日久,或有少许血块,神疲气短。
心悸乏力,面色少华,四肢欠温。
舌质淡而胖,苔薄,脉细缓。
治以补气化瘀止痛;内服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5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蒲黄10只,饴糖15g;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艾灸舣侧三阴交、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30min。
②中气下陷证:证见小腹坠痛,劳累及站立后加剧。
卧则舒,精神疲乏,大便努责,小便清长,频数,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
治拟补中益气,举陷止痛;内服举元煎加减:党参15g,黄芪15g,升麻6g,白术10g,菟丝子10g,续断10g,仙茅10g,淫羊藿10g,益母草15g,陈皮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新进展。
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正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痛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在慢性疼痛诊断和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新方法。
一、精准诊断方法1. 专业评估与问卷调查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详细情况以及使用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不适感受、关键部位及程度等信息,从而帮助确定可能引起慢性疼痛的原因。
2. 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扫描、MRI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3. 神经生理学检查神经生理学检查通过测量患者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等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疾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和范围。
临床常用的神经生理学检查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视觉诱发电位(VEP)、诱发电位(EP)等。
二、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1. 多融合模式治疗多融合模式治疗是一种针对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方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2. 靶向药物治疗目前已有多种特定分子靶点药物被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例如,针对突触间隙中传递伤害信号的信号通路进行调控的药物,如阿片受体激动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
3. 神经调节技术近年来,神经调节技术(Neuromodulation)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扩大。
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进行电刺激或化学刺激,改变其传递和处理伤害信号的方式,从而达到缓解慢性疼痛的目的。
常见的神经调节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TENS)、深部脑刺激(DBS)等。
三、生活方式干预与康复训练1.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运动和操作手法,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及减轻不适感,并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摘要】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较为复杂,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对症治疗。
本文综述其病因与治疗进展。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病因;治疗进展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指病程大于6月,呈现无周期性,使用非镇痛药物可缓解,发生于盆腔的疼痛症状,是妇科常见性、多发性病症,病发率达18.3-26.3%。
盆腔疼痛的特征主要有慢性症状,难以寻找确切病因,不宜确定病因与症状的关系。
慢性盆腔疼痛是盆腔周围组织出现障碍的结果,直接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家庭生活、社会行为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1 病因盆腔淤血综合征,又称卵巢静脉综合征,是引起妇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症状涉及广泛,而患者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常不相符合,在体征上常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故此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盆腔炎或慢性附件炎而久治不愈。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瘀血。
和男子相比,妇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础。
盆腔静脉的侧支循环较丰富,网络较为密集,且由于盆腔静脉较为薄弱,无静脉瓣,无法阻断静脉的回流,极易导致盆腔内淤血,引起盆腔静脉怒张,因慢性缺氧导致结缔组织增生、淤血与水肿,临床特点主要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感确实、腰骶痛、腹痛等。
给予妇科检查,可显示有阴道、外阴呈现蓝色,宫颈肥大且质软,静脉曲张。
轻压双侧或一侧的卵巢部位,均可引起疼痛,属于盆腔瘀血证常见性体征,然而盆腔内无触痛包块、结节。
给予阴道超声检查,几乎可有效诊断。
实施腹腔镜检查,也可有效诊断盆腔淤血,然而因盆腔静脉直径不同,没有确定数值,在镜下诊断受到客观性限制[1]慢性盆腔炎,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约占90%以上。
而由于盆腔器官多由内脏神经支配,疼痛感觉常定位不准确,而炎症本身并不是只单独局限于某个盆腔器官。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与治疗进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50%,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lnconntinence,SUI)[1]、性功能障碍三大类。
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因与现状女性盆底主要是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像吊床一样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性功能、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2]。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
盆底脏器脱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张力减低,导致支持功能薄弱,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可发生向下移位,临床上分别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内压力梯度改变,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致溢尿,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自控的溢尿。
分类有多种,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即在增加腹压时,有尿液不自主溢出[3]。
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病情轻重、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以及治疗的期待值等综合考虑。
大多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繁多。
而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中度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手术治疗前后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法、电刺激治疗以及三种方法的联合治疗[4]。
2.1 盆底肌肉锻炼方法盆底复健即指导患者做收紧肛门及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5~10秒,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 min,每日2~3次,可以各种体位进行锻炼,4~6周为1个疗程。
扩髓处理,安装股骨假体。
对股骨假体进行复位,用丝线对关节囊进行结扎及缝合。
在关节囊内注入1.0 g 的氨甲环酸与20 ml 生理盐水的混合液[2]。
对手术切口进行脉冲式冲洗,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其取健侧卧位。
在其患侧髂后上棘下缘的3~5 cm 处做一个手术切口,切口要沿着臀大肌纤维直达股骨大转子的后缘,然后转至股骨干处,在转至股骨干处后需再向下弧形切开5 cm 左右。
切开皮肤、肌肉及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
将阔颈膜张肌与髋关节外旋肌切开,暴露关节囊。
纵向切开关节囊,余下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术后,比较两组患者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
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总分为100分)评估两组患者患侧髋关节的功能。
患者患侧髋关节的功能与其Harris 评分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2.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用t 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展角均大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其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
详见表1。
表1 对比术后两组患者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术后3个月其Harris 评分(s x ±)组别例数髋臼假体的前倾角(°)髋臼假体的外展角(°)术后3个月的Harris 评分(分)观察组4016.62±5.0245.35±3.1282.44±3.45对照组4012.25±3.1130.02±2.7170.07±2.25t 值12.45722.04715.963P 值0.0000.0000.0003 讨论过去,临床上常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慢性盆腔痛是怎么回事,要如何治?发布时间:2022-10-31T07:22:11.07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陶颖[导读]慢性盆腔痛是怎么回事,要如何治?陶颖(简阳市妇幼保健院;四川简阳641400)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患者感受到的来自盆腔的疼痛,是骨盆及骨盆周围的组织器官持续6个月及以上的周期性或外周期性的疼痛,慢性盆腔痛这种情况在女性中非常多见,由于长期的疼痛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慢性盆腔疼痛常常导致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紊乱,并出现心理异常(抑郁、焦虑)、性虐待及身体虐待,引起一系列相关的躯体症状,这些复合因素同时存在,导致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
因此,对于此病,要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一、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有一部分研究认为是3个月)的无周期性的盆腔疼痛,疼痛位置多位于盆腔、脐、前腹壁、臀部、腰骶部等位置,疼痛的强度影响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盆腔功能障碍。
该病主要是由于妇科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统疾病(间质性膀胱炎、慢性尿道炎、膀胱功能失调)、肌肉骨骼功能障碍(会阴痛、肛提肌综合征、尾骨痛)、其他(内分泌代谢失调、营养不良、心理因素、不良姿势、内脏功能障碍等)等引起。
慢性盆腔痛病程长,且病情进展慢,对患者的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约有25-40%的患者可能由于慢性盆腔痛采取子宫切除术治疗,对女性的生殖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需要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治,下面分析慢性盆腔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二、慢性盆腔痛是怎么回事?1.慢性盆腔痛来源躯体来源:包括来自盆腔肌肉、韧带、筋膜及骨骼引起的疼痛,并且这一部分来源的疼痛可影响到腹壁皮神经节,疼痛的感觉主要以搏动样痛、刺痛、烧灼痛为主。
脏器来源:是指盆腔内的脏器病变后引起疼痛发生,例如泌尿生殖系统或消化系统的脏器病变,这一类疼痛的主要感觉以分散性疼痛为主,同时脏器来源的慢性盆腔痛患者常见情绪化。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它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疾病、外伤、神经性疼痛等。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病史以及相关的身体状况,这有助于初步判断疼痛的原因。
2. 身体检查: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观察、触诊等,以了解可能存在的病变和异常情况。
3. 高级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人体的结构和病变。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内炎症情况、代谢状态等。
5. 神经生理学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脊髓电图等,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异常情况。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1)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麦角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慢性疼痛。
(2)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常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的慢性疼痛。
但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1)热敷疗法:可以通过热敷、温泉、热浴等方式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2)冷敷疗法: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等情况,可以通过冷敷、冷凝胶等方式缓解疼痛。
(3)理疗:包括按摩、针灸、推拿等,这些手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放松肌肉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
3. 心理治疗慢性疼痛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2)心理咨询:提供情绪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疼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