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20.63 MB
- 文档页数:4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第一节子宫脱垂【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动,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
【病因】1.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
2.腹腔压力长时间增加。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诊断】1.临床表现(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脱出的组织淤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于阴道口外,出现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
(4)小便困难,尿潴留,经常有残余尿,并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或腹压增加时漏尿。
2.辅助检查(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最低点为分度标准。
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
l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I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富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
子宫脱垂的POP-Q分类法见表25-1及表25-2。
表25-1 子宫脱垂评估指示点指示点内容描述范围(cm)Aa 距处女膜3cm的阴道前壁处﹣3、﹢3Ba 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3、﹢TVLC 宫颈或子宫切除的阴道残端±TVLD 后穹窿(没有切除子宫者)±TVL或空缺Ap 距处女膜3cm的阴道后壁处﹣3、﹢3Bp 阴道后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3、﹢TVL表25-2 子宫脱垂分度分度内容0 没有脱垂,Aa、Ap、Ba、Bp都是﹣3cm,C点在TVL和﹣(TVL﹣2cm)之间Ⅰ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内,距处女膜>1cm内,不论在处女膜内还是外Ⅱ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边缘1cm内,不论在处女膜内还是外Ⅲ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外,距离处女膜边缘>1cm,但<2cm,并<TVLⅣ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脱垂,脱垂最远处超过或等于(TVL﹣2cm)【鉴别诊断】1.黏膜下子宫肌瘤脱出宫颈外口往往有月经过多病史,在脱出物上找不到宫颈外口,阴道前后壁不脱垂,双合诊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触到子宫颈。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哪些作者:于小艳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1期盆底对女性到底有多重要?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出现漏尿现象,以为是年龄大了。
也有很多中年女性都被漏尿的问题所困扰,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正常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0%~15%,绝经后妇女发病率约为6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70%,其患病率超过了抑郁症、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指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撑结构松弛、损伤、退化以及功能性障碍造成的疾病,常导致女性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生殖道损伤、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妊娠、分娩、难产、肥胖、便秘、盆腔肿瘤都会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这些因素会引起盆腔、腹腔压力增加产生慢性生物力学作用,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
衰老和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引起盆底支撑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也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与基因易感性相关,一般患有先天性结缔组织代谢障碍患者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于其他人群。
1.压力型尿失禁。
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组织以及肛提肌会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女性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压力型尿失禁患者常表现为打喷嚏、咳嗽、抬重物、大笑、爬楼梯时都会不自主地有尿液溢出,或者尿急尿频。
当患者腹压增加时,尿道和膀胱颈会不能维持一定的压力从而有尿液溢出,并且尿液溢出的严重程度与腹压正相关。
2.腹部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躯体症状,甚至出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失眠健忘等表现,还可能逐渐脱离与家庭和朋友的人际交往。
这种表现一般呈周期性存在,持续达到或超过半年以上,表现出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从而影响到机体功能或导致衰弱。
3.性功能障碍。
女性在妊娠生产后盆底神经组织和肌肉受到损伤,可能会引起性生活不适,降低夫妻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二妇女盆底康复篇第一章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
以盆腔器官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
女性的盆底象吊床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底器官,维持我们的性生活快感、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影响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
二、盆底肌肉是如何造成损伤的1.怀孕时,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重量的增加,长期压迫骨盆底部,造成盆底肌肉受压,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
2.妊娠时,体内内分泌的变化。
分娩时松弛激素的释放。
产道过度伸展、扩张及损伤,再次使及盆底组织松弛。
盆底肌张力下降,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影响各脏器的位置和功能。
即使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3、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本身也有松弛老化倾向。
三、孕产期减少盆底肌损伤的保健措施1、多喝水、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2、孕期避免持久增加腹压的活动,尽量不要憋尿,控制体重增长,防止巨大儿。
3、如有咳嗽、便秘都要主动治疗,不然会增长骨盆底的压力,加剧盆底肌松弛,造成盆底功能障碍。
4、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过剧的收缩腹肌。
5、产后要保证必要的营养撑持,如果因为害怕产后肥胖而过分节制饮食,会造成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素而变薄。
力量变弱,影响其对盆腔脏器应有的撑持作用。
四、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系统保健措施(一)充分监测评估孕期和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并及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是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首选办法。
产妇在分娩后42天需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做全面检查评估,如果盆底肌肉群恢复不良,要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