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红烛
- 格式:pptx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7
《红烛》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课《红烛》一文。
文章以红烛为线索,通过描绘红烛的诞生、燃烧和熄灭的过程,表现了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红烛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红烛精神的感悟。
难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关于红烛的散文诗引入,激发学生对红烛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5.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6. 表达训练:以红烛为主题,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红烛板书内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2. 作业答案:红烛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红烛精神,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红烛》一文,使学生了解了红烛精神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关于红烛精神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帮助他人等,让学生将红烛精神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红烛的诞生:文章开头描述了红烛的制作过程,强调了红烛的来之不易。
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红烛的珍贵和独特性。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红烛》教材解读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诗共九节。
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已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
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想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但毕竟世界太黑暗了。
蜡炬之火远未成燎原之势,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红烛》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诗歌的抒情脉络【教学方法】诗歌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引入作者)大家对这首歌很熟悉吧?这首歌是闻一多先生作词的。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二、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红烛》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红烛》。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烛在夜色中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却自己在默默中燃烧了自己,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红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红烛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红烛模型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晚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夜晚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然后展示红烛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红烛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红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红烛无私奉献照亮前行七、作业设计(1)红烛为什么被称为“长夜的明灯”?(2)红烛为什么在默默中燃烧了自己?2. 以“我心中的红烛”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红烛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红烛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红烛的寓意讲解得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家长讲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无私奉献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烛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红烛》。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