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红烛讲解与赏析
哎哟喂,说起这“红烛”啊,咱们得细细品,慢慢聊,就像是在茶馆里头,泡上一壶好茶,边喝边摆龙门阵。
你晓得不,红烛这东西,它不光是照明用的,它还是情感的传递者,文化的象征嘞!你看那红彤彤的颜色,多喜庆,多温暖,就像是心头那团不灭的火,无论外面风雨多大,家里头有这抹红,就觉得安心,就觉得有奔头。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情义”二字,红烛在这方面,简直是拿捏得死死的。
你想啊,结婚的时候,两家人喜气洋洋,一对新人手牵手站在那红烛前,烛光摇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交织在一起,这不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最好诠释嘛!那一刻,红烛成了爱情的见证者,每一滴蜡油滑落,都像是时间在轻声细语,讲述着永恒的故事。
再来说说祭祀的时候吧,家里的长辈们会点上红烛,放在祖先的牌位前,那光,虽不及日光耀眼,却自有一股子庄重和敬畏。
咱们对着烛火默默祈祷,心里头那些对先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仿佛都随着那袅袅上升的烟雾,飘向了远方。
红烛在这里,又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在缅怀与希望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最后,咱们还得聊聊这红烛的诗意。
古人写诗,总爱用红烛来寄托情思,“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多感人啊!它不仅仅是说红烛燃烧到尽头的模样,更像是在说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为了照亮别人,不惜
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咱们现代人,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这种精神,还是得好好传承,不是吗?
所以啊,朋友们,下次当你再看到红烛时,不妨多停留一会儿,用心去感受那份温暖,那份情义,那份诗意。
它不仅仅是一束光,更是我们心中那份最柔软、最真挚的情感寄托。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红烛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则是以红烛为题材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红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文将对《红烛》这首诗进行讲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全文:红烛映青楼,红颜易老头。
不知绮罗郎,犹自思亲友。
这首诗共有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红烛和红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和爱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句“红烛映青楼”,描绘了红烛在青楼中照亮的情景。
青楼是古代妓院的代称,而红烛则是青楼中常见的照明工具,这一句通过对红烛和青楼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红颜易老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红颜在这里可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以指代青春年华。
而“易老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这一句通过对红颜易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绮罗郎”,绮罗郎是指美丽的男子,也可以指代诗人自己。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绮罗郎的提及,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犹自思亲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亲友的提及,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这首诗还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和组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3)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4)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5)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6)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7)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8)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9)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对闻一多的诗向来不太喜欢,刚当老师的时候老课文中有一篇闻一多的《死水》,那时因为资历太浅,根本读不懂这首诗,给学生讲诗基本就照着教参的内容去讲,自己根本没有理解。
后来教材改版,《死水》这首诗没了,但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又有一首闻一多的《也许》,读了两遍也只能感受了一位父亲对死去的女儿的深情怀念,从没有带着学生解读过这首诗。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新教材发下来了,再次读到闻一多的诗,是我从未读过的《红烛》。
初读每一节的开头都是“红烛啊”,只觉得太煽情了。
好像不是我喜欢的诗歌类型,但是因为这是必修中必须带着学生精读的诗歌,于是我只能逼着自己去解读这首诗。
因为只有我自己把这首诗读懂了,才能给学生讲解。
于是我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不禁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首诗,喜欢上了闻一多这个诗人。
初读仿佛这首词是在歌颂奉献精神,开头引用了我们经常引用的歌颂老师具有奉献精神的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结尾又是一句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开头结尾粗读确实都在赞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红烛原文赏析
摘要:
一、红烛的象征意义
二、红烛的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
三、红烛原文内容概述
四、红烛原文赏析
1.结构与形式
2.语言与修辞
3.思想内容与主题
五、红烛的启示与影响
正文:
【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烛作为文学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红烛代表着光明与希望,它驱散黑暗,照亮世界。
其次,红烛具有温暖、热情的象征意义,它给予人关爱与陪伴。
最后,红烛还象征着生命与时光,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寓意生命的无私奉献。
【红烛的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
《红烛》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积极倡导新诗运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烛原文内容概述】
《红烛》一诗通过描绘红烛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与比喻,表达了红烛的多重象征意义。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结构紧凑,韵律优美。
在语言方面,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语言鲜明、生动。
在思想内容上,诗人借红烛之形象,抒发了对光明的向往、对人生的哲思以及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红烛的启示与影响】
《红烛》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示人们要追求光明,敢于面对黑暗,无私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烛原文赏析
摘要:
1.引言:介绍《红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主题一:红烛的象征意义
3.主题二:诗歌的抒情手法
4.主题三:诗歌的艺术特色
5.结论:总结《红烛》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红烛》是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为主题,风格豪放,富有激情。
《红烛》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红烛这一象征物,抒发了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红烛在诗歌中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在黑暗的夜晚,红烛燃烧,照亮了周围的一切,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但在诗歌中,红烛却面临着熄灭的危险,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风雨飘摇,需要有人来点亮和守护这盏明灯。
辛弃疾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也表达了他的责任和担当。
在抒情手法上,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比如,“红烛自怜无好梦,夜寒犹足慰相思”,通过红烛的自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思念。
在艺术特色上,辛弃疾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又能看到生动的画面。
总的来说,《红烛》这首诗通过红烛这一象征物,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担当,抒发了他的深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导语】:《红烛》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红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红烛》的原文及赏析吧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赏析《红烛》是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深深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红烛》这个词语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红烛,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代表着希望、温暖和光明。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红烛常用于祭祀和葬礼等庄重场合,其光亮能照亮黑暗,带来温暖和安慰。
在这里,红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更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诗歌的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用强烈的感叹词“红”来强调红烛的鲜明色彩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深深热爱。
同时,诗人也暗示了红烛所代表的矛盾情感: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喜悦与痛苦。
这也为全诗定下了矛盾而又深沉的基调。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红烛在黑夜中的孤独和坚韧,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和文化的忧虑和关切。
“在青烟笼罩的黑暗中,/你的光明即将来临。
”这里的“来临”既表达了红烛在黑暗中的坚守和等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期待和祝福。
同时,“即将”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忧虑。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诗人用红烛来比喻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困境和挣扎。
“你不必为东方那盏辉煌的灯,/油尽灯枯而感到悲伤。
”这里,诗人暗示了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黯淡无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否定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坚守自己的文化根源。
在全诗的结尾,“红烛啊!/是谁手持火把向你走来?”这句话既呼应了诗歌的开头,也总结了全诗的主题。
诗人通过手持火把的形象,暗示了祖国和文化的传承者正在走向未来。
这个“未来”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挑战的象征。
因为走向未来就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挑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是谁手持火把”也暗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来承担责任。
这不仅是诗人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红烛》定远散文
《红烛》是一篇定远散文,以下是一篇关于《红烛》的赏析:
《红烛》以烛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整篇文章以“红烛”为线索,通过描绘烛光的温暖和力量,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首先,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主旨,即“红烛”所代表的生命意义。
作者通过描述烛光的温暖和光明,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同时,文章还通过描写烛光的燃烧过程,展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其次,文章通过描述不同场景下的烛光,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比如,在寒冷的夜晚,烛光能够带来温暖和光明;在黑暗的房间里,烛光能够照亮一切;在悲伤的时刻,烛光能够带来安慰和希望。
这些场景都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文章以“红烛”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作者认为生命就像红烛一样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美好、传递温暖。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总之,《红烛》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通过对烛光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也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红烛原文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红烛》诗篇的背景和作者
2.《红烛》诗篇的文学价值和特点
3.《红烛》诗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结论:总结《红烛》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正文
《红烛》是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抗金救国,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烛》诗篇以其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通过红烛这一形象,寓意着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诗篇中,红烛既象征着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忧虑和关切。
《红烛》诗篇的主题是追求光明和理想,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红烛》被誉为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佳作。
总之,《红烛》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这首诗篇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高超文学才华,而且传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
第1页共1页。
红烛原文赏析摘要:一、红烛简介1.作者简介2.作品背景二、红烛原文内容1.原文节选2.原文解析三、红烛赏析1.主题思想2.艺术特点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红烛简介】红烛,是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红烛创作于1923年,是朱自清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富有哲理和激情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红烛原文内容】红烛原文如下:红烛啊!你为什么这样红?红烛啊!你为什么这样亮?红烛啊!你为什么这样深情?红烛啊!你为什么这样默默地流泪?【红烛赏析】【主题思想】红烛这首诗以红烛为载体,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对红烛的形象描绘,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为民族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红烛象征着作者自己,蜡烛的燃烧代表生命的消耗,但它带来的光明却是永恒的。
这种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2.情感真挚: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红烛的赞美和敬意,情感真挚、充沛。
3.语言优美: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社会影响】红烛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以富有哲理和激情的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对光明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红烛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赏析。
【结论】红烛是朱自清创作的一首富有哲理和激情的诗歌,通过对红烛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全诗节奏明快,语言强烈,情感炽烈。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便不落他人窠臼,独辟蹊径,赋予蜡烛以“红”的意象,突出其象征意义。
“红烛啊!‘烧’着你的心!”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诗人内心热感情怀的观照,是对光明的礼赞。
其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翱翔在想象天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更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再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诠释,也是诗人以之自况,抒发抱负。
最后,“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首尾连珠、回环复沓的诗句,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红烛》一诗语言强烈,情感炽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迷茫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本名闻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整体感知】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费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原文赏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红烛的象征意义
2.红烛的文学价值
3.红烛的作者背景
4.红烛的创作背景
5.红烛的社会影响
正文
红烛,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
在古代,红烛被视为喜庆和祝福的象征,人们常常在节日和庆典中使用它。
在文学作品中,红烛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离别、祝福等情感。
红烛在文学中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就有“银烛新妆见泪痕,罗帐人初静”的诗句,这里的红烛就是表达离别之情的重要工具。
红烛的作者,唐代诗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清丽脱俗,善于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被誉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秋夕》等诗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红烛的创作背景,据考证,是唐代诗人杜牧在离别爱人时所作。
诗中通过红烛的燃烧,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离别的痛苦之情。
红烛的社会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的文学价值和象征意义,使得它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红烛依然被视为喜庆和祝福的象征,同时也被用来表达爱情和思念之情。
第1页共1页。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 年9 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
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红烛原文赏析
摘要:
1.红烛原文概述
2.红烛的象征意义
3.红烛的艺术特点
4.红烛的社会影响
5.总结
正文:
红烛原文概述
《红烛》是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红烛为题,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红烛的象征意义
在《红烛》这首诗中,红烛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象征。
红烛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光明,代表着希望。
在诗中,辛弃疾通过红烛的燃烧,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重视。
红烛还象征着追求理想和坚定信念,诗人通过“蜡烛有心”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
红烛的艺术特点
《红烛》这首诗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深刻、生动。
其次,诗中采用了七言绝句
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简练、优美。
最后,诗中运用了音韵的变化和押韵的技巧,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音乐感。
红烛的社会影响
《红烛》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后人的生活和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重视,激励了人们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前行的步伐。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结
《红烛》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更在思想内容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烛原文赏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红烛》的背景和作者
2.主体:分析《红烛》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结论:总结《红烛》的特点和影响
正文
《红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
这首诗创作于 1972 年,当时正值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思念之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从形式上看,《红烛》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诗中“红烛”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魂魄,代表着诗人对祖国的忠诚和信仰。
在诗中,“红烛”是诗人的灵魂伴侣,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从内容上看,《红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诗中,“红烛”是诗人思念祖国的象征,他将红烛燃烧的火焰比作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过程,展现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信仰。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红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红烛》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在诗中,诗人倡导人们要有信仰,要有追求,要有对祖国的忠诚。
这种价值观念使得《红烛》成为了一首具有启示意义的诗歌,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红烛》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意义的诗歌。
它以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传达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
红烛原文赏析
【原创版】
目录
1.红烛的象征意义
2.红烛的艺术特点
3.红烛的历史背景
4.红烛的作者简介
5.红烛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红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红烛为题,以寓意光明和希望的烛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烛在诗歌中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在黑暗的夜晚,烛火照亮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诗人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寄托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红烛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烛的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有象征意义。
其次,诗歌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红烛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形成了一种深邃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烛的历史背景是唐代,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红烛的创作,既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红烛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红烛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烛的影响和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红烛的象征意义、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红烛的价值还在于它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
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
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
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
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①“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②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
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
“离”与“即”将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
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
批判精神。
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
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
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
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
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
“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
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
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
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