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营茶马互市衰亡的原因——从明政府的茶马互市政策方面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01 KB
- 文档页数:2
明代藏汉茶马贸易在藏汉两个民族之间长期的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拟对藏汉茶马贸易的背景、具体内容及作用做简要分析论述。
一、明朝政府经营的茶马贸易明代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时称乌斯藏)和青海南部、甘肃西部、四川甘孜及云南部分地区(时称朵甘)。
洪武六年(1373)明朝政府设置了指挥使司、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永乐五年(1407)和十二年,两次命令修复驿路、修建驿站,改善了内地与藏族地区的交通状况,为藏汉民族间的商业往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明代,藏汉间的商业往来最为频繁的是茶马贸易。
茶叶是以肉食为主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自唐宋以来一直依赖于汉族地区供给。
据《明史·食贷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
迨至明初,由于明朝政府对藏族地区政治统治的加强,藏汉间经济联系的密切,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明朝政府对马匹的迫切需要诸原因,明朝政府与藏族地区的茶马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
洪武初年,明朝政府“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①。
这些设于陕西、四川等地的茶马司,是明朝政府管理、经营茶马交易的机关。
在秦、洮、河、雅诸州,明朝政府建立仓库,储存茶叶,与藏族进行茶马贸易。
明代前期,藏汉间的茶马贸易由明朝政府垄断经营。
明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首先严禁私商贩运茶叶。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三十年诏:榜示通接西蕃经行关隘并偏僻处所,著拨官军严谨把守巡视。
但有将私茶示境,即拿解赴官治罪。
”永乐六年,谕令各关把关头目军士,务设法巡捕,不许透漏缎匹、布绢、私茶,青纸出境。
若有仍前私贩,拿获到官,将犯人与把关头目,各凌迟处死,家迁化外,货物入官。
有能自首,免罪。
”②为了防止私茶流入藏族地区,即使是勋戚,驸马犯法也严惩不赦。
如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女安庆公主的驸马、都尉欧阳伦,“数遣私人赐茶出境,所至骚扰,虽大吏不敢问。
文件编号:茶马互市的起源与演变青海力盟海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业运营管理部整理整理日期:2009年8月20日茶马互市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
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
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
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
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
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进行贸易。
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一、“茶马互市”起源“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茶马互市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
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明代西北马政制度何琪【摘要】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the ruling clas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border regions.The horse administ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border region as well as defending captives,and moreoverit is a border-governing concept shared by kings and officials of Ming dynasty.As the methods of horse administration,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city horse go hand in hand and for a time they enrich the border of Ming dynasty;and then later,because the engagement of inhuman officials and trespassing of tyrannical chiefs,the horse administration declines.The process of the horse administration system′sestablishing,implementing,developing,perfecting and then declining is not only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border safety change in Ming dynasty,but also a miniature abou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ing dynasty.%明王朝自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都很重视西北边境地区的治理,而马政的实施则是其极为重要的强边御虏手段之一,也是明王朝历代君臣所共有的治边观念。
青海省档案馆藏明万历二十八年茶马互市告示探蠡卢冬;杨富学【摘要】青海省档案馆收藏有明万历二十八年茶马贸易告示,颁发者当为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徐彦登,颁行地点为庄浪茶马司所在区域及周边.该告示与徐彦登所记录的《历朝茶马奏议》可互相印证,彰显出明王朝的茶马贸易观念和政策.从中可以看出,万历时期明人对茶马贸易的认识虽因循前朝,但政策上有所放松,茶马贸易呈上升势头,明王朝增设庄浪、岷州茶马司,纳马对象扩大,将部分生番纳入到茶马贸易的对象中,不断派御史巡视茶马,革除茶马贸易中的弊端,力求达到控驭边疆的目的.【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9页(P79-87)【关键词】茶马贸易告示;茶马司;西番;民族关系【作者】卢冬;杨富学【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 730050;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一、青海省档案馆藏茶马告示及其录文早知青海省档案馆得到万历二十八年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关于“拒虏纳马”事给青海地区藏族的申明告示(见图1),惜一直无缘窥其全豹。
该告示长期被束之高阁,今喜得友人相助,获得照片,堪充研究之资,幸甚。
告示保存完好,文字与四周花边基本保存完整,为木刻本,全文共665字,不曾刊布,因内容重要,故不厌其烦,移录全文如下:图1 青海省档案馆藏万历二十八年茶马互市告示钦差巡抚陕西监察御史徐谕番文:夫今番人即大明赤子,西番的疆土,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西番的人,都是大明皇帝的人。
西番以茶为命,得生失死。
大明皇帝以夷御夷,纳尔内附,藉为外藩,许尔以茶易马,以全生命。
尔番每年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又加尔赏劳。
要尔感恩图报,併力拒虏。
近年虏数为患,荼毒番汉。
今岁又以刘哱逆贼勾虏为援,虏益乘机跳梁。
闻尔番不得宁居,故中马稍迟。
我大明皇帝看那刘、哱,就如釜中游鱼一般,遣将调兵,何难剿灭?便是虏数入抢掠,亦数被斩杀,堂堂天朝,威德广远,岂因此少损?尔番无知,或被虏哄诱,送他添巴,投他部落。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改革专题训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戏班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在戏班管理体制方面,取消戏班中的资方,废除班主、“经励科”,建立由全体剧团成员选举产生、集体管理的“团务委员会制”,以消除班主和资方对剧团的控制和对艺人的剥削;二是在艺人培养制度方面,废除师徒制、养女制,建立戏曲学校培养人才体系,这种新的艺术传承方式能够幸免师父对徒弟或养女的剥削;三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包银”和“戏份”制,实行固定薪金制、分红制成民主评议“工分"制,如此能够有效幸免剧团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
在改革收入分配的同时,剧团还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当剧团停演或演出减少时,以公积金支付艺人工资,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使其能够安心从事社会主义戏曲事业。
—-摘编自苏咏喜《建国初期戏曲改革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1)依照材料,概括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特点、(2)依照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意义。
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初宗藩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终酿成明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移位。
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尽释。
明中叶以后,藩禄不给,造成宗室贫困,加剧了宗室犯罪。
各统治者均对宗藩政策做出了适当调整、弘治年间,王府择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内拣选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长成者,就行彼处按察司核实明白,方许具奏”。
嘉靖三十一年,规定郡王婚后无子者,可“选妾二人”,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严格宗室新生人口的报生手续。
这些调整主要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并没有涉及宗藩问题的根本弊病。
伴随明王朝的结束,宗藩问题才最终画上了句号、——摘编自雷炳炎、林晓玲《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1)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宗藩改革的背景。
(2)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作者:何双全蒋树森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02期[摘要]自唐宋迄明清,甘肃地区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
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
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甘肃;明清时期;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5-02因地理位置原因,甘肃地区成为自唐宋兴起的茶马互市主要地区。
有明一代,中央王朝对茶马互市极力经营,为维护西部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初,茶马互市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至清中叶,由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马源的充足,茶马互市演变为茶叶贸易而退出历史舞台。
一、明代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明初,政府为了巩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借鉴唐宋旧法,实行茶马互市,“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
[1]明朝茶法相当完备,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制度:产茶有课,贮茶有仓,运茶有法,贩茶有引,管理有茶马司,盘察有批验所,巡视有御史、行人,易马则曾有金牌信符,比价有定,私茶有禁。
明政府对茶马贸易高度重视,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垄断茶马互市。
洪武五年(1372),在秦州(今天水)设立第一个茶马司。
七年(1374),在河州(今临夏)设立茶马司。
十二年(1379),设立洮州(今临潭)茶马司。
三十年(1398),秦州茶马司改置西宁。
永乐九年(1411),又在甘州(今张掖)设立茶马司。
此后,茶马司的设置或有变更,但至万历年间(1573~1619),仍有河、洮、岷、甘、西宁、庄浪(今永登)六个茶马司。
其中河、洮、甘、西宁四个茶马司设置时间最长,终明之世都没多大改变。
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敕松州卫指挥佥事耿忠曰:“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
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出赋。
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出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君亲上奉朝廷之礼也。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作者:彭宇雪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茶马互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以物换物的贸易形式。
在明朝时期达到鼎盛状态,政府开始对茶马互市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健全茶马互市贸易的措施,也是在明代,官营茶马互市逐渐衰亡,明朝也成为了茶马互市贸易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明朝;茶马互市一、明朝茶马互市贸易发展概况(一)明朝茶马互市的类型在明代,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一方面,政府开始对茶马互市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为茶马互市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发展政策;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深知战马的重要性,导致对马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再加上由于内地茶叶产量的逐年增多,茶马互市贸易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明朝时,由于所代表的集团利益不同,茶马互市贸易的类型也不同。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代表明政府利益的官营茶马互市;代表民间利益的民营茶马互市和走私茶马互市,这就出现以官茶为代表的官营茶马互市和以走私茶为代表的走私茶马互市及以商茶为代表的民营茶马互市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明朝茶马互市贸易的经营管理机制1.管理机构:明代的茶马互市机构较以前更加完备,设置了官营茶马互市的专门机构———茶马司,以管理内地与西北各族之间的茶马互市。
2.茶马比价:关于茶马比价,虽然各个时期的数值不同,但总体上明朝的茶马比价政策基本上是“ 贱马贵茶”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日益强盛,易马的比例不断减少。
3.茶叶运输:明初的茶叶运输以官运为主,洪武五年设置四川茶盐都转运司输送川茶。
为了方便茶叶运输,洪武年间在陕西境内设四个茶运所。
弘治三年茶叶运输改官运为商运,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商运官茶成为边境茶叶运输的主要形式。
二、明代官营茶马互市贸易逐渐衰亡的原因进入明代中后期后,民间的茶马互市逐渐发展起来而官营茶马互市逐渐衰亡,其中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个方面。
(一)根本原因:明政府规定的不平等的茶马交易的比价。
茶马互市对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田睿洁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茶马互市对我国多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都产生过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明代,茶马互市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并且出现官营、走私等多种形式的茶马互市,通过对明代茶马互市的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茶马互市对当代经济、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茶马互市;明代;民族;经济一、明代茶马互市类型简述(一)官茶及官营茶马制度官茶及其官营茶马互市是明政府通过垄断茶叶的专卖权并达到垄断茶马互市的经营权,洪武年间,清政府多次颁布禁令,不准百姓私自进行茶叶贸易,与此同时官营茶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明永乐时期茶课易马逐年减少,明代官营茶马互市开始由盛而衰,边吏腐败危及官营茶马互市,茶课出现拖欠及减免和折色。
在明代茶马互市中,随着走私茶马互市和民营茶马互市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官营茶马互市、走私茶马互市和民营茶马互市三足鼎立的局面。
走私茶马互市和民营茶马互市一暗一明,严重危及官营茶马互市的垄断地位,虽然明政府经过不懈的努力,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但最终是官营茶马互市在明代茶马互市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降低,并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衰亡。
(二)走私茶及走私茶互市马制度所谓明代走私茶及其走私茶马互市是指在明代川陕和西番地区,未经明政府许可,不法分子通过茶叶走私进行的茶马互市,被界定为走私茶马互市。
走私茶马互市的出现则是因为官营互市中,茶马交易比较不合理和走私茶,偷税后运营成本的低廉使得走私茶马互市显得更加有利可图,给走私差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会,在产茶地,茶课由原来的征收茶叶改为征收银、钞,茶农为了缴纳茶税,不得不参与走私茶之中。
二、明代茶马互市的特点(一)差发马制度差发马制度是明代汉藏茶马互市的特点之一。
洪武年间,明中央政府派遣官吏,深入藏区,以每马1匹给茶30斤的不等价交换,一次就获马一万多匹,这种转变,就是茶马互市由自由贸易向“马赋差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