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音乐说课标说教材大家好,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材第七课《钟声》。
本教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说过:“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因此,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教材在不同的侧面上,体现出《标准》所阐述的10个基本理念: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教材我分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课程目标要求、内容结构、教材编写特点、立体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一部分新课程目标要求: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一)感受与鉴赏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体裁与形式;4、音乐风格与流派。
(二)表现1、演唱;2、演奏;3、综合性艺术表演;4、识读乐谱(三)创造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编创;3、创作实践。
钟声小学音乐教案钟声小学音乐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钟声小学音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钟声小学音乐教案1第七课钟声教学目标:1、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围绕中外特定的环境下的“音乐与自然”——钟声而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乐(歌)曲,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提高审美的情趣。
2、唱准音高。
唱准的自然音列,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
3、初步感受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的音色。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钟声叮叮当》;音列。
教学目标:在学唱《钟声叮叮当》的曲调中,唱准音高。
唱准的自然音列,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
教材分析:《钟声叮叮当》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
6/8拍,大调式。
歌词“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仿佛使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
全曲只有二个乐句,基本节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三度的模进,每乐句中都有一个四度的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出起伏,仿佛动听的钟声在不断地敲着。
歌曲的合唱声部,只运用了同音的支声“1”、“ ”作为衬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效果,犹如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人们耳边久久回响。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复习:1、第三课《苏珊娜》的曲调。
2、第五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曲调。
(目的是为本节课中出现的fa si作准备。
三、音名fa si do(4 7 i)的学习1、跟琴加手势唱准三个音名的音准。
2、练习:你可以将这三个音重新排列并把它唱出来吗?学生就可能会排列出4 7 i i 7 4 4 i 7 (目的是巩固刚刚学过的三个音的音高)3、利用教材中的音节图及fa si do的手势。
唱准do--do′的音列。
4、做教材p29的练习:跟琴唱一唱,巩固音列的学习。
四、歌曲《钟声叮叮当》1、放歌曲的录音,使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形象。
2023钟声说课稿2023钟声说课稿1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七课《钟声》。
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本课中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我决定分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为学唱、表演《钟声响叮当》。
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为第二课时,学唱《美丽的黄昏》及另外内容安排至第三课时。
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钟声叮叮当》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简单二声部合唱歌曲,6/8拍,大调式。
歌词中出现"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合唱声部运用了同音的支声作为衬托,犹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空中回荡,在耳边久久回响。
是一首歌词简单、曲调规则的澳大利亚民歌。
但是在旋律中4、7两音出现很多。
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为学习新歌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钟声叮叮当》。
3、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使学生从歌声中感受到"钟声"无限的魅力,并从中引起遐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钟声叮叮当》。
并能从中引起遐想。
教学难点为:2、唱准"4、7、1"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
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钟声》第1课时【教学内容】唱歌《美丽的黄昏》欣赏《灵隐钟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美丽的黄昏》,欣赏《灵隐钟声》,感受音乐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意境,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对音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唱、教师指导等方法,学习歌曲,感受歌词、旋律线及音乐表现的关系。
(2)通过欣赏乐曲,简单了解电子琴。
3.知识与技能(1)熟练演唱歌曲,对轮唱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欣赏听辨电子琴在乐曲中模仿的乐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唱认识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景色,理解歌曲的意境。
难点:在教师的带领下练习二部轮唱,熟练掌握二部轮唱的要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播放设备、同步课件【教材分析】《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为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do、re、mi、fa”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X - X”,轻盈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
由于歌曲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模进,所以当两部轮唱时,二个声部非常和谐协调,歌曲通过简练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
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灵隐钟声》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
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
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
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
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令人有深林佛寺之感。
接着是乐曲主题呈示,由电子琴模仿笙管的音色奏出,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香古色。
第一主题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
后半段则模仿笙的音色,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壮观。
优秀音乐教案:五年级下册钟声钟声,是一首旋律悠扬、情感真挚的经典音乐,也是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篇文章将针对优秀音乐教案:五年级下册钟声进行详细探究。
一、教材分析钟声是一首篇章简单的曲子,分为A、B、A'三个部分,旋律朴实婉转。
通过学习这首音乐,可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其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钟声》。
2.理解这首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情感。
3.能够简单的分析音乐结构。
三、教学内容本节音乐课的教学重点为音乐的演唱和分析。
1.学唱《钟声》:教师从简单的歌词开始,一句一句教唱,带领学生理解曲子的情感,在声音上表达出来。
2.分析音乐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音乐结构,从拍号、节奏、乐谱等方面逐步剖析这首音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既有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也有简单的唱练和配乐选择等多种方式。
1.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找出这首音乐的特点和感受,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2.唱练:在教授歌词和旋律的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唱练,让学生在声音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3.配乐选择:可将多种不同版本的《钟声》配乐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听、辨析、挑选合适的诠释版本。
五、教学反思钟声这首歌曲,对于孩子们来说充满了温情与美好,歌曲的演唱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在教授这首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授课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以纠正和完善教学效果。
六、总结如此优秀的音乐教案,对于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钟声》,学生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体会到那真挚的情感和多样的表现方式。
要想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挖掘教学的潜能,从而培育出更多有素质、有创意的音乐人才。
音乐教案-钟声音乐教案:钟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钟声的特点和用途。
2. 帮助学生感受钟声的美妙与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声音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1. 钟声的特点和用途(5分钟)- 学生先思考钟声的特点,例如:声音有规律、持续时间长、音高较低等。
- 继续讨论钟声的用途,例如:表示时间、起床提醒、宗教仪式。
- 引导学生思考钟声背后的情感表达,例如:庄重、平静、纪念等。
2. 听取钟声音乐作品(10分钟)- 老师播放不同钟声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的《钟声》。
- 学生聆听音乐,尽量感受钟声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 学唱《钟声》(15分钟)- 老师教授学生一首简单的钟声歌曲,例如:《歌声与钟声》。
- 老师先唱一遍,并让学生跟着模仿,注意音准和节奏。
-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鼓励合作,尽量唱好歌曲。
4. 创作钟声(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创作钟声乐器或钟声音效。
- 学生可以使用身边的可用材料,例如:冰淇淋棒、鸟蛋壳、纸杯等。
-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5. 欣赏和反思(10分钟)- 学生分别展示自己创作的钟声作品,其他学生可以给予鼓励和建议。
- 学生讨论钟声的美妙之处,分享他们对钟声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思考钟声与生活的关系,钟声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和启示。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钟声的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到学校的钟楼或教堂去亲身感受真实的钟声,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 学生可以学习演奏钟声乐器,例如风铃、响铃等,进一步体验钟声的美妙。
4.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乐器演奏钟声的音乐,例如钢琴、吉他等,展示钟声的多样性和创意。
2024年小学音乐三年级《钟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音乐之声》第四章《时间的歌》,详细内容为《钟声》一课。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钟声的基本节奏,学会演唱歌曲,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时间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钟声》歌曲的基本节奏,能准确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钟声》歌曲的基本节奏,能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理解歌曲中的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钢琴、钟表、教学课件。
学生:音乐课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时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时钟,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钟声》。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播放《钟声》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
(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
(3)分组练习,学生相互指导,提高演唱效果。
3. 实践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音乐游戏。
(2)教师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评价、分析。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并举例说明。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节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钟声》2. 重点节奏:强弱规律、附点节奏3. 歌曲结构:AABA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钟声》歌曲,并能准确演唱。
(2)设计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音乐游戏。
2. 答案:(1)见教材P34。
(2)示例:用音乐表现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节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创意丰富。
但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示。
3.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时间元素,如校园钟声、电视广告等,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小学音乐第七课钟声教案:用音乐表达钟声的情感用音乐表达钟声的情感钟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给人以安慰,也能够让人感到悲伤。
那么,如何用音乐来表达钟声所传达的情感呢?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学习到这一点。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音乐表达钟声这个主题下,我们要实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钟声的基本知识,掌握钟声的节奏和音高。
2.了解音乐中如何表达钟声所传达的情感,能够用音乐表达时钟的感觉和情绪。
3.学习一些与钟声相关的曲子,能够听懂并感受到其中所传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1.钟声的基本知识和节奏。
2.音乐表达钟声的情感和技巧。
3.学习相关曲子并感受其中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1.钟声的基本知识和节奏钟声的基本组成有三个部分:敲击、鸣响、振荡。
其中,敲击是使钟表铃声响起的关键,它会产生能够引起振动的冲击力;鸣响是钟声响起后,铃体或钟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振荡是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的周期性的摆动。
钟声的节奏与音高是我们在音乐中表达钟声的关键要素。
通过遵循一定的节奏和音高规律,我们能够很好地表达出钟声的情感和感觉。
2.音乐表达钟声的情感和技巧音乐中,我们可以通过节奏、音色、音高等手段来表达钟声的情感和感觉。
例如,在用音乐表达大钟时,我们可以使用重低的音色,较深的音量和低沉的音高,以表现出钟声的威严和庄重。
而表现小钟时,我们可以使用轻柔的响声、高亢的节奏和轻快的音高,以表现出钟声的灵动和轻盈。
在音乐中表现钟声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强调某些节奏、音高和音色,来传达出钟声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感觉。
3.学习相关曲子并感受其中的情感。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与钟声相关的曲子,以了解在实际音乐中如何表达钟声的情感和感觉。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七里香”这首曲子,通过其中的音符和节奏来表达钟声的感觉和情绪。
在这首曲子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些具有钟声效果的音符,它们描绘出了钟声清脆悠扬的特点,使人听后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2024年小学音乐三年级《钟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音乐之声》第四章《时间的歌》,详细内容为《钟声》一节。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钟的构造、钟声的特点,学会演唱歌曲《钟声》,并培养对时间概念的初步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钟声》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钟声的辨识能力,了解钟的构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掌握、音准的把握。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钟声》,理解钟声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钟表模型、多媒体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钟表的组成部分。
(2)教师敲击钟表模型,让学生聆听钟声,感受钟声的音色和节奏。
(3)引入本节课主题《钟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钟声》,让学生跟随音乐演唱。
(2)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准。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交流演唱技巧。
3. 节奏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学生辨识节奏。
(2)学生用拍手、敲击等方式表现节奏。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给予表扬和鼓励。
4. 歌曲演唱(10分钟)(1)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钟声》。
(2)教师逐句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3)学生分组演唱,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时间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本节课的主题:《钟声》2. 歌曲节奏:强弱规律、音高标记3. 歌曲歌词:逐句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钟声》,并记录自己的演唱心得。
2. 答案:(1)歌曲演唱:学生需将演唱过程录音或视频,上交至教师。
(2)演唱心得:学生需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对歌曲《钟声》的理解和感悟。
《钟声》说课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音版教材第五册的第七课《钟声》,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来谈谈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意图。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钟声叮叮当》:
这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
6/8拍,大调式。
歌词“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仿佛使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
全曲只有二个乐句,基本节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三度的模进,每乐句中都有一个四度的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出起伏,仿佛动听的钟声在不断地敲着。
歌曲的合唱声部,只运用了同音的支声“1”、“5 ”作为衬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效果,犹如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人们耳边久久回响。
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
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
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
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
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小钟、大钟轮番敲击,钟声荡漾。
在乐曲的引子中,电子琴巧妙地模仿出各种钟声,令人有身临佛寺之感。
接着是乐曲主题呈示,由电子琴模仿笙管的音色奏出: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
主题第一次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后半段则模仿了笙的音色,显示出佛寺的宁静平和。
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而松散,令人联想起僧人们做法事时钟、鼓、铙、钹、木鱼等齐鸣的壮观情景,十分形象。
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再次用钟声营造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2.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音高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比如说4比3高,6也比3高,但在实际歌唱时,学生很难把握它们到底高多少,在这里,
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的空间想象转化为直观感受,让学生轻松掌握了音的高低变化,初步建立了音高概念,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以钟声为主题的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使之乐于参与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情趣。
2.知识与技能
通过色块的移动,学习反复跳跃记号。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和尚上下山的情景,建立音高概念。
三、教学重点
感受和体验不同风格的“钟声”音乐。
四、学习难点
唱准4(fa)与7(si)的音高,
唱准do-do1的自然音列。
五、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力图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六、教学过程
整一课都在一个情境之中,由小和尚领小朋友们上山开始,感受(体验)钟声——表现钟声——小和尚送小朋友们下山(既:回味钟声),让小朋友们快乐的来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下面我就从聆听钟声、感受钟声、表现钟声、回味钟声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整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一)聆听钟声
通过多媒体音响播放《在钟表店里》,让学生边聆听边进教室,让同学们一进教室就仿佛来到了“音乐的殿堂”,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大海里自由的翱翔。
讨论并出示课题《钟声》。
(二)感受钟声
1.创设情境
小和尚出场引出寺庙“钟声”,而寺庙在山上,所以要爬上山去欣赏。
爬山时由于山路陡峭,所以走山路一要脚步稳,二要气往下沉。
而这两点也刚好是唱歌要注意的,也是待会儿唱《钟声叮叮当》时应做到的,这个练习为这节课的唱歌教学作下了铺垫,打下了基础。
【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小和尚的移动,体现旋律线的高低,让学生们跟着旋律线走,从而唱准唱好4和7.,解决第一个难点,为唱准歌曲做准备。
2.感受(体验)钟声
通过“听”“看”“再”“再听”“说”四步来体验寺庙里的钟声音乐。
“听”——初听《灵隐钟声》,初步感受寺庙钟声的古色古香和神秘。
“看”——欣赏图片,视觉冲击感受佛教的神韵。
“再听”——体验寺庙钟声的神韵。
“说”——给乐曲取名。
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
【信息技术的作用】把远在山里的寺庙搬进了教室,让学生视听结合,从“猜”到“亲眼看到”,深刻的体验了寺庙音乐的古色古香和佛教音乐的神韵。
(三)表现钟声
1.再创情境,学低声部
去小和尚的房间要走过一段高低不平的石路,引出歌曲《钟声叮叮当》低声部。
原本合唱教学总是先学高声部再学低声部,这里我把他颠倒过来,这是一种创新教学,因为人的第一印象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这样也有利于后面的合唱教学。
【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小和尚的移动,体现旋律线的高低,引导学生唱准低音5,为合唱作铺垫。
2.表现钟声
通过聆听、感受、体验、表演等不同的手段,让学生对前面所认识的钟声有一个整体的展现,也是对这节课的一个认识,特别是合唱的训练,提高了这首歌的音乐价值和音乐地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合唱,体验到了合唱的乐趣。
【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色块的变化,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通过旋律线高低的走向,让学生掌握歌曲音高的变化。
这两点在唱歌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在这里我用动态的演示更加形象的指出了演唱顺序和音高的走向,让学生认识更直观、更形象,掌握更容易。
(四)回味钟声
听着“钟声”离开了山。
【信息技术的作用】小和尚送小朋友们下山了,这使整个情节更完整,更具有故事性,学生体验也更深刻。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由多媒体出示的小和尚引领了整一堂课,让学生们完全融入在情境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涨,学习也非常积极!特别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4与7的音高和《钟声叮叮当》的演唱顺序时,不用老师有多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这就是信息技术在这堂课中运用的效果!
由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①信息技术运用的得当,有机地整合,能使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学习的更快乐。
②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使想像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易学。
③信息技术运用的合理,使教师和学生这两者的关系更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