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 格式:docx
- 大小:121.21 KB
- 文档页数: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作者:朱小冰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
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常为足月并且体重正常者为主,多数患儿都存在围产期窒息现象并且伴有各种围产期高位因素,半数患儿存在宫内窘迫表现,临床通常表现为抽搐、激惹及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或B超检查显示结果为缺氧脑水肿,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
结论:足月儿存在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宫内窘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高度警惕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应该通过临床和头颅CT 或B超检查加以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成为新生儿围产期相对常见且十分严重的疾病之一,新生儿窒息后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病情危重,发病速度快且病死率较高【1】,还会对患儿产生永久性的脑神经功能损伤。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仅为0.02-0.04%,我国的发病率因地域不同高达3-10%不等,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2】。
如何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成为降低新生儿伤残发生率的重要研究课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其中男性患儿130例,女性患儿128例,全部患儿均通过临床及头颅CT或者B超检查,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及临床分类标准。
所选患儿中胎龄小于37周的38例,37-41周的200例,大于42周的20例,患儿体重在2500kg-3999kg的240例,体重大于4000kg的患儿18例,患儿体重正常者过半占患儿总数的86.7%,巨大儿和体重过低的患儿相对较少。
根据Apgar评分【3】258例患者中245例存在围产期窒息的情况,在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患儿245例,大于7分的患儿12例,患儿在出生后存在窒息的现象例数较多,在窒息患儿中Apgar评分小于3分的患儿122例,评分在4-7分之间的患儿123例,轻度和重度窒息者的人数相接近。
常见疾病并发症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3、新生儿窒息:惊厥、高胆红素血症。
4、新生儿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
5、新生儿败血症:化脑、感染性休克、DIC。
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窒息、肠穿孔。
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肺出血、DIC二、儿科疾病1、小儿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
2、婴幼儿腹泻: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失调(急性);营养不良、菌群失调(迁延性、慢性)3、肺炎:心力衰竭、胸腔积液、脓胸、脓血胸、肺大泡、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
4、支气管哮喘:心律紊乱和休克、呼吸衰竭、胸廓畸形、哮喘猝死、气胸等。
5、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6、心力衰竭:药物毒副作用与长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有关。
7、急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脑病、肾功能衰竭、严重循环充血。
8、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等。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内脏出血。
10、过敏性紫癜:消化道出血、紫癜性肾炎。
1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颅内压增高、惊厥、脑疝。
12、癫痫发作及癫痫:脑水肿、酸中毒、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13、儿童糖尿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14、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心脏受损1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包炎等。
16、急性白血病: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17、急性CO中毒:中毒性脑病18、上感(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鼻窦炎、中耳炎、喉炎、咽后壁脓肿、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年长儿患链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
表1 HIE临床分度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 内,其中50%~70%可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轻微发作型或多灶性阵挛型,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常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
部分患儿在宫内已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Apagar评分可正常,多脏器受损不明显,但生后数周或数月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诊断要点]1.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症、胎儿宫内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
出生后有窒息。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 正常值<6~tg/L,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5.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7.核磁共振(MRl) 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8.脑电图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严重病例的存活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围生期窒息是HIE最主要的原因,缺氧是脑损伤发生的基础。
目前国内发病率约为3%,病死率约为2%,由此引起的智力、行为障碍约占1.3%,1岁以下脑瘫中由于HIE所致者占25%。
新生儿窒息对脑细胞的影响主要并不在缺血时,而是在缺血再灌注后,在缺氧、缺血的低灌注阶段中会出现脑细胞损伤,因此再灌注损伤在缺氧缺血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引起智力障碍、脑瘫,25%的病儿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出生后12小时内有以下表现:(1)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2)肢体张力改变,如张力减弱、松软。
(3)病情较重者有惊厥。
(4)重症者有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
(5)排除产伤性颅内出血、宫内感染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二)查体要点1.呼吸节律改变、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有眼球震颤。
2.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
4.囟门张力增高。
(三)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1)头颅B超:显示病变主要为缺血性脑水肿所引起的改变。
显示脑室变窄或消失,脑室周围尤以侧脑室外角后方有高回声区,此征象系白质软化、水肿所致。
(2)CT检查分度诊断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20HU,如≤18HU为低密度。
1)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于两个脑叶。
2)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与灰质的对比模糊。
3)重度:大脑半球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临床上根据病情、病程及预后等分为轻、中、重三度
预后不良危险因素:
①重度窒息经抢救20分钟以上出现自主呼吸;
②重度HIE;
③出现脑干症状;
④频繁惊厥发作,不易控制;
⑤1周后神经症状仍未消失;
⑥2周后EEG仍中度以上异常;
⑦头颅B超有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或脑实质大面积梗死或缺血区,基底节有明显病变,28天左右复查有脑软化灶、脑萎缩、脑室扩大、基底节病变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⑧生后12~14天NBNA评分<35;
⑨血清或脑脊液酶活性明显升高;
⑩同时合并胎粪吸入综合征、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和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受损者,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仍不能恢复正常。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