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专题4 隋唐至明清有时期的科技、文化及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24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图一图二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人物故事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
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开始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
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
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
1588年李时珍辞官还乡,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七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史知识梳理一、科技1、建筑:(1)隋唐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隋唐代表建筑: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长安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大明宫含元殿,气势恢弘,富丽堂皇。
(3)明清代表建筑: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印刷术:(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发展: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传播及意义: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了约400年。
3、医学:唐代“药王”──孙思邈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著作《千金方》。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指南针和火药:(1)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且开始应用于航海。
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为欧洲国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2)火药:最早由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朝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出现了突火枪、火箭、火炮等火药武器。
(3)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并称为我国“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5、天文历法:(1)“十二气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创制。
有关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历史知识点非常多,死记硬背不仅花费的时间太多,更容易记混记错。
要想学好历史,最关键的就是方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5课)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邗沟。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