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跖跗关节脱位在足部脱位中占大多数。
因第二跖骨基底深陷在由第一和第三楔骨所形成的陷窝内,故在脱位时多合并有楔状骨或跖骨基底部骨折。
而且跖跗关节背侧关节囊薄弱,容易撕脱而致跖骨基底向背侧脱位。
跖跗关节脱位时可以损伤足底动脉弓的足背动脉分支,使血供中断,导致前足坏死。
所以,在整复前后,均应注意前足血液循环情况。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多有明显外伤史。
如高处坠下或直接外力作用于前足,跖跗关节突然强裂跖屈,跖骨垂直位着地损伤史,或前足强力翻转内收损伤史。
(二)伤后足部或前足肿胀、疼痛,功能丧失。
(三)足跖部可见青紫瘀斑,横径增宽,患足较健侧稍缩短,弹性固定。
常有足弓塌陷、翻转、外展畸形。
足背可触及撬起的跖骨基底部。
(四)足部正、侧、斜位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判明是否合并骨折。
二、脱位分型(一)同向移位型:脱位的五个跖骨基底部一致性同一方向移位。
(二)分离移位型:脱位的跖骨基底部与另外的跖骨分离。
可以是两者都有脱位而成分歧性脱位;也可以是一部分跖骨基底部发生移位,而其他跖骨仍处于原位。
(三)多向移位型:脱位的跖骨由矢面观和冠面观均有移位。
[治疗]一、手法整复固定(一)手法整复方法: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
一助手持踝部,另一助手握前足作对抗牵引,术者站于患侧,按脱位类型作相反方向直接推挤跖骨基底部使之回复。
如属分歧性脱位,则用两手掌手叩挤手法以复位。
(二)固定方法:复位后,常规皮肤消毒,铺巾,用经皮钳夹固定,钳夹内侧齿抵于第一跖骨基底部内侧或第一楔骨内侧,外侧钳齿抵于第三跖骨基底部位外侧,钳柄加压即可起到有效固定。
也可用二~三枚克氏针经皮固定之;尔后用短腿石膏固定足踝于功能位三~四周。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新鲜脱位手法不能复位者。
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上止血带。
取足背切口,保护伸趾肌腱及足背动脉,显露跖跗关节,使之复位,然后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术后短腿石膏固定三~五周。
跖跗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又称为Lisfranc损伤•在所有骨折中大约占0. 2%Lisfranc关节的功能Lisfranc关节是中足一复杂结构,它在步行时完成重力由中足向前足的传导,并在步态各期中支持体重。
因此,一旦该部位受到损伤结构破坏就会严重影响步行。
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尤为重要,否则易遗留病残。
[Lisfranc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1,跖跗关节是前中足之间关节,1~3跖骨和相应楔骨形成关节,4~5跖骨和骰骨相关节。
组成足的横弓结构。
其骨和韧带结构特点使该关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2,为方便分析和指导治疗,可将整个关节结构划分为三柱:内侧柱由第1跖骨内侧楔骨组成,中柱由2、3跖骨和中、外楔骨组成,外侧柱由4、5跖骨和骰骨组成。
3,第二跖骨基底深入到3个楔骨形成的马蹄形凹槽之中,在跖跗关节的稳当中起重要作用。
跖骨基底及楔骨、骰骨形成一拱形结构,也有较好地稳定作用•4,软组织稳定:(1)跖骨颈部由骨间横韧带将相邻跖骨连接在一起。
(2)跖骨基底除1、2跖骨外亦有骨间横韧带相互连接。
(3)侧副韧带和关节囊(4)腓骨长肌腱、胫前肌腱和胫后肌腱提供一动力稳定。
•5,第一、二跖骨基底间无韧带相连,使第一跖骨具有一定的活动度,也是一应力薄弱部位。
6,第二跖骨基底和内侧楔骨间跖侧有一较强壮韧带,称Lisfranc韧带。
在稳定内中柱起重要作用。
手术从背侧不能将其修复,只能使用内固定使其达到稳定。
7,跖跗关节跖侧有丰富的软组织保护,在结构上较牢固。
而背侧仅有关节囊及韧带被覆,在结构上较为薄弱。
受到外力易发生背侧损伤或脱位。
另外,由于跖跗关节面排列方式在冠状面由前内斜向后外,当发生脱位时,远端均向背外侧移位,除第1跖骨外,少有向内侧移位者。
8,由于损伤后足肿胀或直接损伤足背动、静脉,可发生足血循环障碍。
损伤机制直接外力多为重物坠落砸伤及车轮碾轧所致。
由于外力作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的骨折、脱位类型。
并常合并开放伤口及严重的软组织捻挫伤,重者甚至可影响前足或足趾的存留。
跖骨骨折的名词解释跖骨骨折是指足部跖骨骨折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是足部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
跖骨是足部的长骨,共有五根,位于足底的前部,连接着脚趾和跟骨。
跖骨骨折通常由于扭伤、摔倒或外力冲击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对跖骨骨折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包括其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
1. 跖骨骨折的分类跖骨骨折可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骨折类型,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两种。
完全骨折是指跖骨骨折发生后,骨干完全中断形成两段;而不完全骨折则是指仅有跖骨骨干的一部分发生骨折。
根据骨折的位置,可分为头骨折、干骨折和基底骨折。
头骨折是指跖骨骨折发生在跖骨底部,干骨折是指跖骨骨折发生在骨干部位,基底骨折则是指发生在跖骨基底的骨折。
2. 跖骨骨折的症状跖骨骨折的症状通常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触痛感。
在骨折部位附近压痛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因为骨骼的压力使得骨骼断裂部位承受更大的压力。
此外,患者在行走时也会出现疼痛和不适感,因为脚部的负重会加重骨折处的压力。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肿胀、软组织损伤和局部皮肤出血。
3. 跖骨骨折的诊断对于跖骨骨折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在临床检查中,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疼痛部位,并触摸骨折处是否存在异常。
医生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摔倒、碰撞等外伤史,并了解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也是诊断跖骨骨折的常用方法。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骨折的具体位置、类型和程度。
4. 跖骨骨折的治疗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而异。
对于轻度的不完全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止痛药、休息、冰敷和石膏固定。
对于完全骨折或严重的不完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内固定(如钢板、钉子或螺钉)来稳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在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肌肉功能和恢复正常的步态。
5. 跖骨骨折的预防和康复预防跖骨骨折的最佳方法是避免受伤。
闭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跖跗关节是人体足部一个重要的关节,它连接着跖骨和跗骨,承担着身体重量和支撑作用。
跖跗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足部损伤,包括跖骨和跗骨的骨折、关节脱位等。
对于严重的跖跗关节损伤,常常需要进行内固定治疗来恢复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在内固定治疗中,闭合与切开复位是两种常见的手术方法。
本文旨在比较闭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闭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原理和方法闭合复位是指在不开放软组织的情况下,通过外力或辅助工具将断裂骨折复位,再进行内固定治疗。
闭合复位的优点是避免了软组织的创伤,减少了感染的风险,恢复时间较短。
但闭合复位也存在局限性,不能对复杂的骨折或者关节脱位进行完全复位和固定。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比较闭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需要从手术效果、术后恢复、并发症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首先是手术效果。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适用于一些轻度的骨折和关节脱位,可通过简单的复位和内固定手术来使患者迅速康复。
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和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可能无法完全复位和固定,容易导致术后内固定松动或者再次脱位。
切开复位能够更精确地复位和内固定骨折和脱位,手术效果更加可靠。
研究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闭合复位。
其次是术后恢复。
闭合复位由于避免了软组织的创伤,术后恢复期较短,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性锻炼和康复训练。
而切开复位需要进行软组织的创伤和修复,术后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
但研究也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更好,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最后是并发症。
闭合复位避免了软组织的创伤,术后感染和组织坏死的风险较低。
而切开复位由于进行了软组织的创伤,术后感染和组织愈合不良的风险较高。
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和脱位,闭合复位的内固定固定不牢固,容易导致术后内固定松动和再次脱位。
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
作者:黄强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中选取56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AOFAS中足评分。
结果:治疗后AOFAS中足评分为
(85.63±1.27)分,治疗前AOFAS中足评分为(56.34±1.51)分,对比治疗前后AOFAS中足评分,有一定差异性,P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临床治疗效果
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疾病主要因直接暴力作用产生的,基于影像学不能明显表现跖跗关节损伤状况,因此,极易出现漏诊现象[1]。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若不能对跖跗关节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有效探查和重建,会使患者后期出现跖跗关节不稳现象,影响患者正常行走[2]。
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为进一步了解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特从我院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中选取56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
其中,男39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1—60岁,平均年龄(40.51±1.17)岁;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5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11.02±1.03)天;分析患者受伤原因:27例为车祸事故伤,19例为压砸伤,10例为高处坠落伤;分析患者受伤侧:39例为左侧,17例为右侧;通过足正侧位、斜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其中,14例为第2、3跖骨骨折,11例为第3、4跖骨骨折,31例为第2-4跖骨骨折。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56例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或是连续硬膜外麻醉措施,取仰卧位,通过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
对于单纯中间柱损伤患者,在其足背第2、3跖骨间做一纵行切口,并用微型钢板跨关节对其进行固定;对于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外侧柱伴中间柱损伤及三柱损伤患者,分别在其第1、2跖骨和第3、4跖骨间做纵形切口,医护人员用1枚空心螺钉自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患者第1跖骨基底固定到内侧楔
骨,有效复位和固定内侧柱,之后用微型钢板跨关节对其进行固定;医护人员对外侧柱伴中间柱损伤实施第3跖骨、第2、3跖骨微型钢板跨关节固定及第4跖骨微型钢板非跨关节固定,用2.0mm克氏针将第4、5跖骨基底部同外侧楔骨及骰骨进行固定;医护人员对三柱损伤患者内侧柱进行固定,之后实施第3跖骨、第2、3跖骨微型钢板跨关节固定及第4跖骨微型钢板非跨关节固定,用2.0mm克氏针将第4、5跖骨基底部同外侧楔骨及骰骨进行固定,完成手术。
术后,对患者患足进行加压巴扎,同时指引其抬高患肢,并在手术后48小时将引流管拔出。
对于骨折粉碎严重患者应用石膏制动3—5周,在身体状况允许条件下尽早进行跖跗关节活动,逐渐扶拐负重运动。
1.3 观察指标[3]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DFAS中足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
2 结果
治疗后AOFAS中足评分为(85.63±1.27)分同治疗前的(56.34±1.51)分相比,有一定差异性,P
在采用手术方法对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坚持解剖复位、固定、恢复足内外侧列线、长度和稳定整个跖跗关节等原则进行治疗,便于恢复患者中足正常骨关节序列、维持和重建足部内外侧纵弓、横弓解剖形态,进而有效达到确保患者足底生物力学支架完整性目的,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对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对于软组织允许的患者,医护人员通过微型钢板跨关节固定方法维持力线及长度;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患者,医护人员应通过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用VSD实施持续负压吸引;对于需实施双切口入路的患者,其切口间距离应≥3厘米,避免两切口间皮瓣出现缺血坏死症状;在对患者进行复位固定时,应坚持内侧柱、中间柱和外侧柱的顺序,从而进行有效固定,避免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4]。
综上所述,在治疗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疾病临床上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具有良好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选取的56例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治疗后AOFAS中足评分为(85.63±1.27)分同治疗前的(56.34±1.51)分相比,有一定优势,P
参考文献
[1]韦向东,吕良庆,蒙世远.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28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04):627--628.
[2]张龙君,陈建良,郑晓东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J].中国骨伤,2010,23(05):390--392.
[3]Hui Zhang ,Li Min,Guang-Lin Wang etc.Primar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headless compression screw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Lisfranc joint
injuries[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12,72(05):520--521.
[4]吕成堂,周敦,王玉武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12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10):1213--1214.
[5]张海波,李勇,蔡友芳.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跖骨基底部不稳定骨折合并跖跗关节损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06):55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