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台语民族歌谣格律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23.32 KB
- 文档页数:9
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表现形式探微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在侗族民众生活中,可以说无时不唱歌、无事不唱歌,以至于民间有“不唱侗歌咋个活”的说法,民谚中“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民众热衷歌谣的真实写照。
由于历史沿袭及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侗族社会根据侗族民众聚集地根据词汇的异同及某些具有特征的语法现象和语音特点,主要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
本文主要针对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句式特征及押韵标准等表现形式作简要介绍,敬祈侗学研究者指正。
一、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句式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十一言以及七言与十一言交叉出现等表现形式,同时存在几十个字一句的长歌。
1、三言:讲大话,用小钱。
端豆腐,过大年。
这是一首三言童谣,通过对比方式对喜欢说大话而言行不一的人进行批评,强调说话、做事都要讲求实际,不能出现浮夸的现象,从中可以窥见民间歌谣对于侗族儿童的教育功能。
2、四言: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今日上梁,大吉大昌。
……这是侗族地区起造祭典歌唱词。
主要是表达对新建房屋的夸赞,同时表达对主家的祝福,表达了侗族民众趋吉避凶的心理特征。
3、五言:冬瓜已坐地,白瓜才长藤。
小米分细线,穇子一大蓬。
这是一首童谣,歌中将一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做了介绍,同时教导青少年辨别这些农作物生长规律,反映出侗族童谣教育侗族少年儿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功能。
4、六言:歇凉要靠大树,划船要靠水深。
……望姐帮说几句,金言替说几声。
花园同堂共坐,才是热闹得成。
这是侗族民歌中比较有特色的“白话”歌词,侗族民歌中称之为“送板”,侗语为“垒”、“晓宋巴”、“阿板送”等,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众多民歌类型中的一种。
其表现形式是在唱玩山歌中插入一段朗诵性歌调,遣词讲究文采、韵节,散句中夹以骈文对句,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歌中“歇凉要靠大树,划船要靠水深”富含哲理,是侗族请歌中较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5、七言:斑鸠砌窝三根柴,蜂子砌窝在半岩,蜂糖好吃花难采,山歌好唱韵难排。
浅析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的分类及音乐特点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是侗族人民在婚礼上唱的一种传统歌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嫁歌是表达侗族婚嫁习俗的一种方式,通过歌声,人们可以了解到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婚姻观念。
婚嫁歌主要分为婚前歌、迎亲歌、送亲歌、唱新房歌和抱头歌几个类别。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婚前歌是在婚礼前夕或当天早上唱的歌曲。
歌曲节奏明快,歌词内容通常是对新郎新娘的祝福和在婚礼前的准备工作。
婚前歌的旋律优美流畅,有着较大的音域和音程跳跃。
在演唱方式上,婚前歌通常是由一人领唱,其他人跟唱,形成合唱的效果。
迎亲歌是在新郎出嫁的路上唱的歌曲。
这些歌曲通常由伴郎、伴娘和儿童合唱团演唱。
迎亲歌以其欢快的节奏和富有活力的风格而闻名。
歌曲的旋律多变,充满活力,色彩丰富。
迎亲歌的演唱方式多以合唱为主,用以表达对新郎和新娘的祝福和喜悦之情。
送亲歌是在新娘嫁出时唱的歌曲。
歌曲旋律较为缓慢、优美,歌词内容表达出亲友们的情感和不舍之情。
送亲歌往往伴随着悠扬的琵琶和二胡声音,给人一种婉转动听的感觉。
唱新房歌是在新人进入洞房之后唱的歌曲。
唱新房歌体现了新婚夫妇开展夫妻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些歌曲旋律轻柔,歌词内容温馨浪漫,常以二人一起唱的形式进行。
抱头歌是在新人洞房之后,亲友披红头巾,向新人祝福唱的歌曲。
歌词内容往往是以祝福新人为主题,表达了亲友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抱头歌的旋律活泼欢快,歌口流畅,反复多变。
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分类清晰,每一类别歌曲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这些歌曲通过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婚姻的祝福和婚姻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代表了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也丰富了贵州的多民族文化。
摘要童谣是孩子们唱短诗,强调节奏,强调节奏等,这通常是通过广泛的口服形式分发。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中,有很多被按照传统的仪式过程成语流传童谣的,有些是根据历史事件进行处理。
彝族儿歌的歌曲在彝族居住的黎平县大小村庄广为流传。
彝族人用自己的语言唱歌,语言清晰易懂。
侗族童谣歌曲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黎平县侗族童谣在慢慢消亡,说明了侗族文化的不断淡化,所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侗族地区的童谣儿歌进行保护对传承侗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特点、童谣歌曲发展的现状、童谣歌曲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对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展开研究,然后提出一些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侗族童谣歌曲的建议,为黎平县侗族童谣的传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字:黎平县;侗族童谣;童谣传唱一、引言童谣,贯穿于孩子的童年生活,它承担了孩子们太多的快乐时光,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动画和玩具等,童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个健康,积极的童谣歌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为农村孩子学习的思想和道德。
这是一个很好的朋友的孩子幸福成长,影响儿童的思想道德,并在他们未来的行为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在黎平县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儿童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歌、它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的诗。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黎平侗族民间童谣的传唱:民间童谣的特点、功能和现状、解决措施和建议,分析了优秀的黎平侗族民间童谣对现代黎平县的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童谣歌曲的特点第一,童谣歌曲取材贴近现实生活,简单的内容和简单的思想是其重要特征。
童谣是孩子童年时期演唱的歌曲。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慢慢发展成模仿成人的言语运动,直到他们终于学会了童谣的歌唱。
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审美享受。
童谣歌曲在内容上相对比较显浅,很容易被幼儿们理解,用单纯简洁的话语描述事件,说明一般事物的道理等。
第二,童谣歌曲拥有想象较为丰富的内容,情趣感十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Northern Music 29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析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的分类及音乐特点柳志勇 杨玉桂(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摘要】侗族婚嫁歌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蕴含着深厚的侗族音乐文化。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其分类及音乐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使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侗族婚嫁歌,更好地去传承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关键词】侗族婚嫁歌;分类;音乐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2019年“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民族学”专项课题(课题编号:YLXKJS0081)资助项目。
侗族婚嫁歌是侗族民歌曲中的一种,顾名思义是在新人嫁娶时演唱的,是以新人为中心,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进行赞美和祝福,也表达新娘的不舍和对父母辛劳的感谢。
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历史悠久,深刻反映了侗族历史文化及祖祖辈辈生活现状,内容丰富,民族气息浓郁。
一、侗族及天柱县石洞镇侗族婚嫁歌简介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约为288万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约为140万人,石洞镇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全镇人口有3万余人,其中99.9%的居民系侗族。
侗族世代视歌为宝,依靠大歌维系侗寨生活,“饭养身、歌养心”是寨民生活真实写照。
婚嫁歌属于风俗歌体裁的一种形式,侗族婚嫁歌只在婚嫁过程中演唱,并直接反映婚嫁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
在侗族的婚姻习俗中,男女双方婚事定下到结婚期间,新娘的姐妹常到其房间帮助做嫁妆,唠家常,互诉感情而歌;临近出嫁亲人走进她的房间,新娘就会以哭唱的形式诉说亲人的养育之恩及就难舍离别之情;到男方迎亲队伍到来时,一路上的对歌,酒席上把酒言欢喜悦之际以歌献酒,以歌致谢等婚俗仪式过程的歌唱都属于婚嫁歌。
二、天柱县石洞镇婚嫁歌的分类天柱县石洞镇侗族传统婚礼一般要举办三天,场面非常热闹。
湘西北侗情歌的音乐形态特征浅析摘要:湘西北侗地区的情歌是侗族民歌众多歌种之一,它数量最多、生命力极强、极具特色的。
文章从湘西侗族情歌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湘西;侗族情歌;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09-02湘西北侗地区是指新晃、靖州、芷江等地。
情歌是湘西北侗地区民歌中数量最多、生命力极强、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
它的曲调婉转细腻、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明快清爽;内容丰富、旋律甜美顺畅、语言抒情性很强、极具诗意、十分动听。
文章从它的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曲式结构跟常规的七言四句体歌词结构相比,湘西侗族情歌的歌词结构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所突破。
湘西侗族情歌的旋律结构“即兴”性色彩较浓。
从曲式结构上来看,多样性是湘西侗族情歌的特点。
每种唱腔都具有其独特的曲式结构。
1、词曲一致指歌词结构与旋律的句法结构是一致的,一般多是四句式。
歌词是七言四句的规整体,旋律也是规整的起承转合四句体。
谱例1《借袋歌》以上谱例的曲式结构是2+2+2+2,词和曲的结构完全一致。
但也有些歌词不是严格的七言四句体规整的结构,往往在第四句歌词变成十一个字,但它的旋律仍会与歌词保持一致的。
谱例2《借袋歌》上例的结构为2+2+2+3,虽然有所变化,但词曲的平衡性和一致性没有变化。
2.词曲相异是指歌词的句法和旋律的句法不一致的情况。
它会产生一种非对称平衡的美感。
谱例3《初会歌》上例的歌词为四句体,曲调结构为二段四句式。
一、三句为七字句;二、四句为十一字句,俗称为“前七后十一”。
词曲的关系是两个字一拖腔,单句尾字挂在双句的开腔上,“哟噢”接唱词并拖腔。
一个乐段的上下句之间,上句结束没有句式终止感,而是紧接下乐句,形成“鱼咬尾”式的连接,表现出乐句与歌词的不对称感。
这是湘西侗族情歌独具特色之处。
它的结构是10+14+10+11。
词曲完全不一致。
浅析侗族《春蝉之歌》摘要:《春蝉之歌》则属于侗族大歌的“嘎所”。
本文将根据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从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对《春蝉之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唱测定体系;春蝉之歌;歌唱风格要素;音乐本体分析;歌唱分析引言笔者在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学术网站深入的文献检索中发现,众多学者对民歌大多都侧重于对歌曲音乐形态进行分析,或者是声乐界的学者用专业的歌唱方法来进行歌曲演唱做分析。
因此,笔者将音乐形态和歌唱分析两者结合来进行研究与分析。
笔者将从美国民族音乐家艾伦•洛马克斯所撰写的《歌唱测定体系》为出发点对《春蝉之歌》的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进行分析。
一、知识简介(一)作者艾伦•洛马克斯( 1915—2002年)民族音乐家。
1915年1月15日出生。
就读于哈佛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30年代初与父亲约翰·洛马克斯前往美国极南部的监狱录制民歌,记录黑人民间歌手H·莱德贝特演唱的近500首布鲁斯歌曲。
1963年起与维克多·格芬尔共同创建的“歌唱制定方案”被列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项目,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产生国际影响,《歌唱测定体系》这一书就是这个成果的书面文本,该书在1986年,由章珍芳翻译成中文。
(二)书籍《歌唱测定体系》主要分为三大内容。
1.建立歌唱风格分析法与测定法艾伦•洛马克斯得出九种歌唱风格要素。
风格要素中所涉及到的为两种,一是音乐本体内容的分析。
有歌词、装饰音、节奏、力度和旋律;二是歌唱的分析。
歌唱与乐队的配合、歌声的协调性、歌唱时的音色变化和歌唱的形式。
1.歌唱风格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艾伦•洛马克斯发现它们的关系主要分为五大类。
五大类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从现实社会的阶级进行分类。
一是有巨大灌溉系统的农民;二是畜牧者,饲养家畜与料理园地;三是耕田者,分行耕作农田;四是靠采集、捕猎为生者,如采集者、猎人、渔夫;五是用原始方式种地者,没有家畜的农民。
论南侗“声音歌”唱词音声的特点及其对旋律趋向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侗“声音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流传于南侗族群聚居的地区。
这种独特的歌曲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南侗“声音歌”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对南侗“声音歌”的研究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南侗“声音歌”独特的唱词、音声和旋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深入探讨唱词音声对旋律趋向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歌的表现特点和艺术魅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南侗“声音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研究南侗“声音歌”的唱词音声特点及其对旋律趋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南侗“声音歌”特点以及唱词音声的独特韵律与表现形式,有助于理解南侗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挖掘和保存珍贵的艺术遗产。
探讨唱词音声对旋律趋向的影响,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丰富旋律的表现形式,推动南侗“声音歌”音乐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对南侗“声音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拓展南侗“声音歌”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推动地方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的提升。
研究南侗“声音歌”唱词音声的特点及其对旋律趋向的影响,对于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挖掘地方音乐艺术的瑰宝,以及推动当代音乐创作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南侗“声音歌”特点分析南侗“声音歌”是南方侗族地区传统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南侗族文化中,声音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侗“声音歌”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对于声音歌的曲调特点来说,其旋律通常简单而朴实,充满了淳朴和自然的气息。
论南侗“声音歌”唱词音声的特点及其对旋律趋向的影响【摘要】南侗“声音歌”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其特点在于唱词的深刻含义和音声的独特韵律。
南侗“声音歌”唱词的特点包括表达情感真挚、讲究声音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等。
音声的特点则是音调优美、音质清晰、起伏跌宕等。
这些唱词音声的特点对旋律的趋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南侗“声音歌”的旋律充满了动感和情感表达。
唱词音声与旋律之间相互呼应,唱词的情感色彩在旋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南侗“声音歌”对旋律的趋向产生着明显的影响,使得整个音乐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情感共鸣。
南侗“声音歌”唱词音声的特点对旋律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必将继续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关键词】南侗“声音歌”概述、唱词特点、音声特点、唱词音声对旋律趋向的影响、音声与旋律的关系、对旋律趋向的影响、唱词音声的特点对旋律的影响。
1. 引言1.1 南侗“声音歌”概述南侗“声音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民间歌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南侗族群聚居的地区。
它是南侗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传统。
南侗“声音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刻含义的歌词而著称,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这些歌曲大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每首歌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情感表达。
南侗“声音歌”不仅是一种歌曲形式,更是南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他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悟与表达。
南侗“声音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南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南侗“声音歌”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南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2. 正文2.1 南侗“声音歌”唱词的特点1. 丰富多样:南侗“声音歌”的唱词内容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爱情、家庭、友情、自然等。
这些唱词反映了南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2. 广泛传承:南侗族民间音乐是口头传统的,唱词被传承至今,不仅在正式场合演唱,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