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测量长度和时间
- 格式:ppt
- 大小:895.0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ξ 1.2测量长度和时间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m,1m=106μm=109 nm①进率:②法则: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1)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2)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3)规范使用科学记数法;(4)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例:25km=___________nm,25μm=_____________m。
二、长度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2.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使用时→三会:①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②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③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多用于测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曲线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如:测蚊香的长度。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圆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秒(s)其他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换算: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
四、错误和误差1.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以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2测量长度和时间一、填空题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是,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在测量长度时,要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要达到的,然后再根据测量要求选用.测量结果由和组成.2.有两个测量数据分别为28.4厘米和50.30厘米,试判断:(1)第一个数据测量时所用工具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2)第二个数据测量时所用的工具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3.填出下列数据的单位:一个学生的身高是170 ;一张报纸的厚度约8×10﹣4;一枚壹圆硬币的厚度约2×103;圆珠笔的长度是0.135 ;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80 .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将细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量,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cm,细钢丝的直径是_________ mm.二、选择题5.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A.20nm B.10dm C.1m D.26cm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三、解答题7.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cm;乙cm;丙cm.8.某学生为测定语文书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d)取得语文书内100页叠齐压紧.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上述步骤中步骤是错误的,应改为.参考答案一、1.米、刻度尺、零刻线、量程、分度值、精确程度、合适的测量工具、数字、单位2.(1)1cm、28cm、0.4cm;(2)1mm、50.3cm、0.00cm.3.(1)cm;(2)dm;(3)μm;(4)m4.4.95、1.55二、5. D 6.C三、7. 1.2;1.41;1.718. bdac;c ;d=。
桂城初级中学____八__年级____物理_科“121思”教学案主备人张红审核人罗志坤任教班级八年级课题 1.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课时)课型练习课学习目标⑴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⑵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⑶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⑷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学习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学习难点理解测量是一种以一定的标准量(单位)为依据的定量比较,如何观察和使用刻度尺。
导学的内容、步骤与方法教师复备栏自主探究(10分钟)熟记知识点: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符号为______;常用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___________和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1)零刻度线要对准______________,尺的位置要_______。
(2)视线要________刻度线。
(3)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3._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减少误差的方法是测量多次求__________4.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三次结果是:12.31cm,12.29cm,12.30cm.这个物体的长度应_____m.5.时间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h=______min, 2min=______s. 1h=__________s点拨释疑(20分钟)一、熟读知识点二、默写知识点三、布置学生堂上完成南方新课堂1.2 自主预习到课时达标四、对答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提高性训练一.填空题1.一位初中学生的身高为16.2_____________;目测一下教室,其体积约为_________m3.2.以下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正确的测量结果是_______________m.错误的测量结果偏______,这种差异__________(“是”或“不是”)误差.3.某纳米材料的尺度为3nm,合______________m,又合__________dm.4.读出下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__s,合_____________h(用小数表示,小数点后保留3位小数).5.下表是某次旅游列车表A市B市C市到站时间22.02 次日7:10发车时间20:10 22:19从表中可知,该次列车从A市至C市全程时间是___________h,途中停留时间是_______h. 6.某位同学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个物体做四次测量,其测量的结果分别是:35.86cm;35.88cm;37.75cm和35.86cm.其中有一次测量有错误,错误的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cm,本次实验测得的物理长度应为_____________cm.二.选择题1.某位同学想较为准确地测量出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他可以采取的最为可行的方法是( )A.认真感知自己本次脉博结束的时刻和下一次脉博结束的时刻,并用停表记录时间间隔B.认真感知自己本次脉博开始的时刻和下一次脉博开始的时刻,并用停表记录时间间隔C.认真感知自己本次脉博最强的时刻和下一次脉博最强的时刻,并用停表记录时间间隔D.认真测量1min脉博跳动的次数n,然后用60/n得到的就是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太阳可以估测时间B.日晷仪是利用影子运动计时的C.水钟计时十分精确D.原子钟、石英钟计时精确3.以下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3km=3×1000=3000mB.8000nm=8000×10-9m=8×10-6mC.80dm=80×10-1m=8m=8×104mm=8×104mmD.5h=5h×3600s=1.8×105s。
1.2测量长度和时间1.物理观念:(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科学思维:(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领会测量的实质是定量比较;知道要测量一个物理量,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量作为“单位”。
(2)学习用列表和条形统计图两种方法处理数据。
3.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学会正确处理数据。
4.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难点:区分误差和错误;测量的规范要求。
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
一、情景引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大家思考,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长度单位(1)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从而引入国际单位制。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2)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1.2测量长度和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3?1(12)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谁高。
师:1、?长度单位师: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市尺,英国英尺,(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英尺的由来),但各个国家的标准不统一,为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制定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引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米(m)。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单位?对于比米大的距离,我们可用千米(km)表示,比米小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表示。
2、?刻度尺的使用(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2)归纳刻度尺正确的使用方法:a、?认。
观察刻度尺的三个基本特征:零刻度线的位置;分度值;量程。
b、量。
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并平行被测物体。
思考:如果刻度尺一端损坏或0刻度线模糊,你能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吗?没有平行是什么结果?演示一些错误的放法。
c、读。
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
注意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和单位。
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
不但要记下测量值,还要正确写上单位。
指出:没有单位的实验记录是没有意义的3、误差与错误(1)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因(2)ab、?c、?(二)1、?2、?a、b、(三)1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让学生看课本图1-21了解几种计时工具。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
(2)?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2、时间单位的换算3、停表的使用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停表,并测量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测量长度和时间_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中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学习使用标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内容1. 长度的测量•常用长度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长度的测量工具:标尺2. 时间的测量•常用时间单位:秒(s)、分(min)、小时(h)•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时钟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使用标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掌握秒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标尺、秒表。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换算关系?2. 学习长度的测量(30分钟)2.1 长度单位的认识•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标尺及其刻度,向学生介绍标尺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帮助他们理解1m=10dm=100cm=1000mm的关系。
2.2 使用标尺测量•学生自行使用标尺进行测量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引导学生注意标尺的刻度,使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 学习时间的测量(30分钟)3.1 时间单位的认识•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秒表和时钟,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帮助他们理解1min=60s=3600h的关系。
3.2 使用秒表测量•学生自行使用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引导学生掌握秒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启动、暂停、复位等操作。
4. 小结与拓展(15分钟)•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其他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