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能够运用长度和时间单位进行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尺子、卷尺、米尺等。
2. 时间的测量方法:秒表、时钟、日历等。
3. 长度和时间单位的认识:米、厘米、秒、分钟、小时等。
4. 长度和时间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及单位的认识。
2.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度和时间测量方法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长度和时间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米尺、秒表、时钟等。
2. 学具:每人一份长度和时间测量练习题。
3. 课件:长度和时间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测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分别讲解尺子、卷尺、米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秒表、时钟、日历等工具的运用。
3.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过程。
4.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5.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长度和时间测量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
2. 互相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讲解练习题,加深对长度和时间测量方法的理解。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拓展延伸1. 探讨长度和时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和时间在科学、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长度和时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3.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2.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的时间测量工具。
3.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米、分米、厘米、毫米,尺子、卷尺、螺旋测微器等。
2. 时间的测量:秒、分钟、小时,停表、秒表、电子表等。
3. 长度和时间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1000毫米,1小时=60分钟=3600秒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度的单位换算,时间的单位换算,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
2. 难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单位和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长度的单位换算(米、分米、厘米、毫米),时间的单位换算(秒、分钟、小时),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卷尺、螺旋测微器、停表、秒表、电子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和时间测量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卫星导航等。
2.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和时间测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第一章:长度测量1.1 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1.2 内容:1.2.1 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测量带等。
1.2.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累加测量、换算测量等。
1.3 教学活动:1.3.1 讲解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3.2 演示长度测量的实际操作。
1.3.3 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4 作业:1.4.1 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练习题。
第二章:时间测量2.1 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时间测量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2.2 内容:2.2.1 时间测量工具:秒表、计时器、钟表等。
2.2.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累积测量等。
2.3 教学活动:2.3.1 讲解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3.2 演示时间测量的实际操作。
2.3.3 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4 作业:第三章:长度和时间的关系3.1 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2 内容:3.2.1 长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频率等。
3.2.2 实际问题:长度和时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行程、周期等。
3.3 教学活动:3.3.1 讲解长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3.2 学生进行长度和时间关系的实际测量,如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等。
3.3.3 分析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3.4 作业:3.4.1 学生独立完成长度和时间关系练习题。
第四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4.1 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其测量技能。
4.2 内容:4.2.1 实际应用:工程测量、地理测量、生产测量等。
4.2.2 测量技能:精确测量、快速测量等。
4.3 教学活动:4.3.1 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4.3.2 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如测量教室长度、宽度等。
4.3.3 分析测量结果,提高测量技能。
4.4 作业: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实验5.1 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和技能。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能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
4. 长度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应用。
2. 难点:长度和时间的精确测量,长度和时间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长度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刻度尺、秒表、实验器材等。
2. 教材:《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课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相关图片、视频等。
4. 作业: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比赛、工程测量等,引发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测量实验的结果。
3.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课后作业:1. 巩固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能力。
人教版《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讲学稿教务签发:发放日期:年月日讲授日期:年月日课题: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习目标(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学习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学习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预习、导学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是()A、9米/秒B、12米/秒C、4.5米/秒D、无法确定2、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汽车每小时运动速度是50千米B、该汽车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时C、该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时D、该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3、我国上海磁悬列车从上海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全程30千米,单程行驶只要8分钟,则它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预习-反思(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检查学生做的情况)●学习-研讨(一)、为什么要进行测量测量让学生看课本第35页图,并想想议议人的感觉总是可靠的吗?20℃的气温,对于生活在热带和寒冷地区的人来说,感觉也是不同的。
结论: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
(二)国际单位制1.单位:测量某个物体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SI)。
(三)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里最基本的测量之一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另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它们同米的关系是:1km = 1000m = 103m;1dm = 0.1m = 10-1m;1cm = 0.01m = 10-2m;1mm = 0.001m = 103m1um = 0.000001m = 10-6m;1nm = 0.000000001m = 10-9m;1m = 103mm = 106um = 109nm2.长度的测量工具:常用的测量工具有: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千分尺)。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它们进行测量和描述。
长度是一个物体的大小、距离或者范围的度量,而时间是一个事件发生或持续的长度的度量。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长度的测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米(m)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
米是国际上公认的长度单位,它的定义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距离。
这个定义的选择是因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常数,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除了米,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
现代测量长度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直尺或尺子进行简单的测量。
直尺上通常刻有毫米或厘米的刻度,可以直接读取物体的长度。
对于较长的距离,我们可以使用卷尺或跷尺等更大尺寸的工具。
此外,测量仪器如光学测长仪、千分尺、显微镜和激光测距仪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秒被定义为铯原子139的9,192,631,770个较佳周期的持续时间。
这个定义的选择是因为铯原子的较佳周期非常稳定和可靠,这样就能准确地测量时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种钟表进行时间的测量。
传统的机械钟表使用钟摆或机械装置来测量时间的流逝。
现代的电子钟表使用数字显示屏或指针来显示时间。
手机、手表、墙上的钟等都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
除了传统的钟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还使用更精密的时间测量装置,如原子钟和网络时间服务器等。
原子钟是一种依靠原子振荡频率来测量时间的装置,它的精度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纳秒级甚至更高的精度。
网络时间服务器则用于同步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的时钟,确保它们都是同步的。
总结起来,长度和时间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事件的持续时间。
测量长度可以使用直尺、尺子、卷尺等工具,而测量时间可以使用钟表、原子钟和网络时间服务器等装置。
这些测量方法和装置使我们能够准确地衡量和描述事物的大小和时间的长度。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教学设施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入1你听说过的故事吗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板书课题:长度、时间及测量引入2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 km=103m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nm2.教师:要想知道这本书的长度,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回答;3.展示实物图象: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板进行观察,讨论它们和展示的四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结论;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它们都有单位和刻度板书;它们的测量精确程度不同;那如何使用它们呢:12分钟学生开发实验: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利用手中的各种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并讨论出本组的结论;选五个小组中各推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刻度尺的使用,提醒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妥之处;2教师演示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4.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A如何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板书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板书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会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③测量结果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板书数字5.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测量钢笔、铅笔的长度巩固刻度尺的使用;并把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读数是否正确;6.教师:除了用刻度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有什么方法可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教师:其实人体有许多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是一种新的方法;B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板书如:手指厚度约为1cm,手掌宽约为1dm ,伸长两臂长大约等于身高;利用这些已知长度,对某一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7.教师:用刻度尺能不能测以下物体的长度若不能,请大家讨论用何方法才能测出a.地图上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长度棉线法b.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辅助法、纸带重叠法c.一张纸的厚度累计法d.学校足球场的长度滚轮法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只能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C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板书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板书讲完后,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各种方法测量的实验;: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做实验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的单位是什么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板书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板书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s = 103ms = 106μs 板书在平常生活中,你们用哪些仪器测量时间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把所有答案列在黑板上;b.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除此之外,你随身就携带了一只表——生物钟,你平静后坐下来,用停表测10次脉搏的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你随身携带的“生物钟”;学生观察讨论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中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①石英钟和停表的分度值各为多少②及如何使用方法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教师总结:①石英钟的分度值为1 min,停表的分度值为1s②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调零、二按、三停、四读③读数:大圈示数+小圈示数教师出示停表,让一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另一名同学用停表测量,其他同学用自己的手表测量,抽取几个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其测量结果不相同;: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板书注意: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它跟测量中的错误是不同的;错误是测量人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或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应该可以避免的;误差可以减小,如可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在日常生活,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板书三、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1.在SI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2.刻度尺的使用: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棉线法②辅助法③滚轮法④纸带重叠法⑤累积法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5.误差与错误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时间的测量方法、估测法;四、1.单位换算75μm =7.5x10–2mm =7.5x10–5m, 30min =0.5h =1800s2.如图所示,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1mm,物体的长度为2.60cm;乙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1mm,物体的长度为26.0mm;3.如图所示,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正确的是甲,测得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72cm、2.71 cm、2.62 cm、2.73 cm、2.72 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2.62cm;4.如图所示,停表指示的时间为10s,合0.167min;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五、作业布置完成第40页1—5题;六、板书设计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 km=103m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nmb.如何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③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位+单位数字c.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d.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2.时间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b.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1 h = 60 min 1 min = 60s1s = 103ms = 106μsc.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3.误差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如图12-3-1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图12-3-1*2.有五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 cm,14.71 cm,14.82 cm,14.73 cm,14.73 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_,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____.3.(南昌中考)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______,上体育课时你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________.(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4.(广东中考)如图12-3-2,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图12-3-25.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6.(北京中考)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7.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B.偏小C.正常D.无法比较8.(天津中考模拟)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 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A.物理课本的厚度B.一根粉笔的长度C.黑板的长度D.饮水杯的高度9.下列方法中能够正确测出物体长度的是()1.1 mm 3.80 cm2.1 mm14.82 cm14.72 cm3.cm s4.2.50~2.53均可5.B6.A7.A8.D9.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