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8
- 格式:docx
- 大小:30.12 KB
- 文档页数:8
情节的运行方式——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2、理解摇摆技巧的内涵、作用,掌握摇摆技巧的运用3、理解本文批判粗暴扼杀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1.情节的运行方式之“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2.情节的运行方式之“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技法对情节运行的作用【教学难点】“摇摆”技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到月球上去。
”妈妈没有笑话也没有打击他,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这个小男孩是谁?阿姆斯特朗,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今天,我们也一起看一位十二岁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不是痴迷于月亮,而是痴迷于葫芦,那他最终也会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葫芦收藏大师么?他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板书课题)二、解题葫芦在小说中是清兵卫最喜欢的东西,既然是清兵卫最喜欢的是葫芦,为什么题目不是“清兵卫的葫芦”?(学生思考,尝试回答)如果题目是“清兵卫的葫芦”,那么他们之间是从属关系,而“与”将人与物并列,足见事物对人物的重要性。
说明清兵卫和葫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篇文章就是围绕清兵卫和葫芦展开的。
三、复述故事情节大家课前做了预习,本文涉及到的人物有清兵卫、父亲、教员、校役、古董店老板。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角色叙述情节。
六人一组,一人做听众,其余五人分角色讲述故事,站起来回答。
(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随机点学生站起来分享)四、情节的运行方式分析1.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总结“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爱——买——失——弃(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
传统小说一直沿用这种模式。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教材分析:“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这个话题下的一个小话题。
在这个话题之下,编者选用了《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作为经典阅读篇目。
小说讲述了热爱葫芦的清兵卫在父亲与教员的双重打压下被迫放弃葫芦选择绘画的故事。
作者志贺直哉作为日本小说之神,用其生动细致的细节刻画,让整篇小说的情节丰满、充实了起来。
学情分析:笔者执教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对外国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但是,这仅仅停留在情节本身,如何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品读玩味儿,能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去感受美,去体悟小说的张力,并且用此方法去鉴赏同类型主题的小说,值得同学们去深入探究。
而这也是执教者如何达到“浅文深交”目的的意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写作背景以及刻画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品鉴小说细节,锻炼自行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类型主题的小说阅读,能够理解“清兵卫”的“葫芦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鉴赏小说细节,感受其在体现小说张力,表现小说主题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品鉴,能够理解清兵卫审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同类型主题小说的阅读,理解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也是《风筝》中热爱风筝的弟弟,也是《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中对绳索充满好奇的胡安,也是《静流》中热爱音乐的弟弟......这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故事。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哪些细节表现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同时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3.你有过清兵卫类似的经历吗?本篇小说引发了你哪些思考?4.请阅读《风筝》《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静流》三篇小说,请思考:这几篇小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跟清兵卫相似吗?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
千回百转的“摇摆”,才是小说——以《清兵卫与葫芦》教学为例教学目标:1.欣赏“摇摆”在《清兵卫与葫芦》小说中带来的起伏美。
2.学习各种“摇摆”的技巧和作用。
3.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摇摆”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2min)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往学过哪些小说吗?为什么有的小说曲折起伏,让人爱不释手,而有的小说平平无奇,让人味同嚼蜡呢?什么在当中起作用?情节的起伏。
脂砚斋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情节方面让小说生动曲折起来的法宝。
二、“摇摆”定义的引入(3min)先给大家看看一个微小说片段,请同学读一读:这其实是经过我的改编,给大家看一下原版,再读一下:原版故事虽然简短,但却非常吸引人。
如果说故事情节是一条线,那么改编后是一条直线,原版是一条曲线。
这种情节的曲线式发展,让你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在西方小说概念中叫做“摇摆”。
齐读明确“摇摆”的定义,简单来说,摇摆就是故事情节的曲折曲折再曲折,丰富丰富再丰富。
回想以往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人生的大起大落,《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的拉锯战,都是情节的摇摆。
这些摇摆寄托了小说家的苦心孤诣,承载了小说人物起伏的人生轨迹。
它让小说不断延长,增添了故事容量。
三、小说情节分析(30min)(一)重读课文,归纳情节(3min)在之前必修教材我们学过小说相关概念,所有的小说在情节上都有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大家试着2min时间速读回顾一下课文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清兵卫)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舍葫芦(二)细读课文,找出“摇摆”(25min)大家理清了小说大体情节,现在再次回到课文。
作者在清兵卫“爱葫芦到弃葫芦”的情节主线上还设计了一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从细节上更凸显了文章的曲折起伏,显示了“摇摆”的功力。
(四)外国小说欣赏之情节描写【知识梳理】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情节的“摇摆”: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提问方式】(1)文中××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述特点。
(2)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解题对策】(1)首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2)其次锁定题干的答题区间。
(3)确定这部分表现手法是什么,并理解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章,对表现手法做进一步的分析。
【典型例题】在柏林[美国]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巧妙地设置悬念:悬念一: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他们都去哪里了?悬念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得老妇人变得神智不清呢?悬念三:“老头”为什么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最后老兵道出了答案,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话题:情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了解“情节”相关知识,学习从情节的角度赏析小说。
【学习过程】1.故事与情节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是有情节、有头有尾的被讲述的事情。
事件<情节<故事例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清兵卫买到一个特别的葫芦——这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父亲把葫芦全砸碎了2.情节的作用增强故事性,吸引读者兴趣。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
3.情节的生发情节怎样才能良性的发展下去?如《清兵卫与葫芦》中矛盾是怎样爆发的?要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事件),或者含蓄,或者深刻,或者矛盾,或有悬念,或者突然,或者重大……4.情节与细节的区别细节是细小的情节。
细节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常以伏笔的方式出现在不显眼的地方。
例如《炮兽》中写到“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后文将军用它终止了灾难。
5.情节运行基本模式摇摆/起伏/波折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得以向前运行。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突转是指情节(经常是结尾)的出乎意料,它可以加强故事性,让人有美的享受。
但是这种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的小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赏析苏比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
为此,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
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
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
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苏比打算去吃“霸王餐”——被饭店侍者推到街上苏比拿石头砸玻璃橱窗——警察追赶别人苏比吃到“霸王餐”——被扔到街上苏比调戏街上的年轻女子——女子要苏比请她喝酒苏比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警察解释说这个小伙子在庆祝球赛胜利苏比拿走别人的伞——别人的伞是捡来的苏比听到教堂里的赞美诗,决心重新做人。
小说的情节教学设计第一节小说情节3大考点第二节形象考查2大考点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2题型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概括与分析题型二人物形象的局部概括与分析考点二分析形象作用3题型题型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8注意3考虑)题型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4作用)题型三分析物象的作用(5方面)第三节环境描写2大考点考点一概括环境特点一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二概括分析自然环境应注意的问题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从哪些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3、社会环境作用分析角度(人物方面主体方面)二具体场景描写有哪些方面的功能第四节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考点一赏析表达方式2题型题型一赏析小说的描写手法(3步骤2注意)题型二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考点二赏析表现手法(3注意)考点三品味语言艺术2角度角度一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3角度)角度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第五节探究题的5大考点考点一意蕴启示类考点二形象解读类(人物形象解读5角度)考点三情节构思类(情节类探究2步骤)考点四艺术特色类(艺术特色探究解题3步骤)考点五标题效果类(4角度4注意)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锄》李锐(2016年全国1卷)2、《战争》迈尔尼(2016年全国2卷)3、《玻璃》贾平凹(2016年全国3卷)4、《马兰花》李德霞(2015年全国1卷)5、《塾师老汪》(2015年全国2卷)6、《古渡头》叶紫(2014年大纲全国卷)7、《鞋》刘庆邦(2014年全国2)8、《听雨》叶延滨(2014年大纲全国)9、《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2013年全国1卷)10、《峡谷》阿城(2013年全国2卷)。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教材分析: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这个话题下的一个小话题。
在这个话题之下,编者选用了《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作为经典阅读篇目。
小说讲述了热爱葫芦的清兵卫在父亲与教员的双重打压下被迫放弃葫芦选择绘画的故事。
作者志贺直哉作为日本小说之神,用其生动细致的细节刻画,让整篇小说的情节丰满、充实了起来。
学情分析:
笔者执教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对外国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但是,这仅仅停留在情节本身,如何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品读玩味儿,能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去感受美,去体悟小说的张力,并且用此方法去鉴赏同类型主题的小说,值得同学们去深入探究。
而这也是执教者如何达到“浅文深交”目的的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写作背景以及刻画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鉴小说细节,锻炼自行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同类型主题的小说阅读,能够理解“清兵卫”的“葫芦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小说细节,感受其在体现小说张力,表现小说主题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小说的品鉴,能够理解清兵卫审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同类型主题小说的阅读,理解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也是《风筝》中热爱风筝的弟弟,也是《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中对绳索充满好奇的胡安,也是《静流》中热爱音乐的弟弟......这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故事。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哪些细节表现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同时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3.你有过清兵卫类似的经历吗?本篇小说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4.请阅读《风筝》《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静流》三篇小说,请思考:这几篇小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跟清兵卫相似吗?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
2.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才是精彩的呢?
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摇摆。
“文似看山不喜平。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不太爱读那些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
多一些波澜,多一些起伏,多一些回旋曲折,才能牵动读者的情感神经。
志贺直哉,日本小说之神,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学者张效之这样评价志贺直哉的小说:在艺术上以刻画细致入微著称,能表现出人们看到而未能说出的细节。
今天,我们将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从细小的情节,也就是细节出发,来探讨细节在小说主题的表达上所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作者志贺直哉的写作背景与写作风格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入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环节:
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主线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整理小说的情节主线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接下去学生品味细节做铺垫。
2.细节品读,体会人物情感
(1)热衷葫芦
根据这条情节主线,我们先来探讨下清兵卫热衷葫芦的细节。
课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描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文本1—6,21-27段,选择你觉得最有意思的细节,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鉴赏。
我们来分享一下,读一读你所选出的细节,把你圈出的词用重音传达一下。
细节1:第二自然段(动词、副词)
(点评:整个段落没有出现一个“喜欢”,但是清兵卫动作的熟练、技艺的纯熟,足以显得他对于葫芦的热衷程度)
细节2:第三自然段(四次笑)
(点评:这段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可谓神来之笔。
让清兵卫乐个不停,也让情节在细节的涟漪中,荡起了我们读者心里的笑意)细节3:第四、五自然段(副词)
(点评:专注、迫不及待、痴迷的程度溢于言表)
细节4:第22-27自然段(两次喘,三次跑)
(点评:细节使情节走向了激动急切)
所有的细节都表明清兵卫对葫芦的执着,正如《炼金术士》中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品读鉴赏(细节处理通过“删”“换”“增”等方式,同时结合删去重点词与增添重点词的朗读比较法),了解小说中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痴迷程度之深,以此,为第二部分清兵卫爱好被扼杀埋下伏笔。
越是热爱之深,结局悲剧的反差就越明显。
(2)教员、父亲双重打压
这么痴迷于葫芦的清兵卫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放弃自己爱好的地步的呢?我们来看看这部分的细节描写(7-20,28-36段)
这小说中分为三个部分:谈论葫芦----葫芦被没收---葫芦被砸碎A.谈论葫芦
问题:为何父亲和客人要反对清兵卫喜欢葫芦?(7—20段)
细节→矛盾:成人世界的功利与儿童世界的纯真
(注:细节抓住“玩意儿”;“马琴的葫芦”;清兵卫“偷偷地发笑”“掉头走了”等回应态度与父亲“圆睁着眼呵斥”“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等回应态度分析强弱力量对比)
B.葫芦被没收
问题:教员为何要反对清兵卫喜欢葫芦?(28—34段)
细节→矛盾:现实世界的世俗与理想世界的美好;
(注:细节抓“修身课”;“新地的戏院”;“武士道”等)
C.葫芦被砸碎
细节→矛盾:在大人不知就里的情况下,天性被扼杀
(注:细节抓“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没出息的孩子”;一个一个地砸碎等)
↓↓
父亲、客人、教员分别代表了什么力量?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力量的打压
【设计意图】小说从细节角度鉴赏清兵卫爱好被一步步扼杀的三种力量,感受细节之于情节丰满、充实的作用。
板书设计
细节主题
功利与纯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
世俗与理想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强弱力量对比天性被扼杀
3.细节升华,探讨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潜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了,即三组矛盾:
A.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批评;
B.现实世界的世俗与理想世界的美好;
C.成人世界的功利与儿童世界的纯真。
【设计意图】借由前面细节的玩味儿,使得细节的品鉴最终落实到小说主题上,即三组矛盾。
4.文本拓展,深化主题
除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热爱葫芦的清兵卫”,在其他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清兵卫的影子。
请同学们阅读如下小说。
小说: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2011年样卷)鲁迅《风筝》
李丽娟《静流》(2010年浙江卷)
这些小说和清兵卫的相同点在哪里呢?
所以说,清兵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是《风筝中》酷爱风筝的弟弟,也是《静流》中热爱音乐的弟弟。
所以,这不是一个清兵卫的故事,一个群体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社会的故事。
【设计意图】同主题类型的小说阅读,让学生能够知道清兵卫现象的普遍性,并且学会用鉴赏小说细节的方式去把握小说主题。
5.课堂小结
所以说,读一部小说,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细节,是整个情节丰满、充斥的灵魂,使主题更加深刻。
郁达夫评价志贺直哉,认为他“大可以比得上中国的鲁迅。
”其细节描绘笔触之细腻,表现主题之深刻可见一斑。
【设计意图】本堂课主要通过小说细节的鉴赏,让学生能够掌握从语言本身的品味去探寻小说的主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6.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今天学过的细节品读法,鉴赏本单元后一篇小说《在桥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做一个
反馈。
7.课后反思
要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本节课着手的出发点。
这主要基于学生对于小说的品鉴,很多时候就定义在阅读故事情节。
故事读完了,小说的学习便也结束了。
同时,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匮乏,也使得学生缺乏对于同类型主题阅读素材的归纳与整理的经验。
因此,本堂课从课后话题入手,选择同学们较易忽略的“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中“情节与细节”这个点作为教学点。
以学情为起点选择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整堂课基本便达成了教学目标。
本篇小说是一篇“浅文”,如何“浅文深教”是需要执教者思考的主要突破点。
因此,本堂课教学定位在两个着眼点:文本细节的品读与同类型主题小说的品鉴。
经过课堂的实践发现,学生通过语感寻找细节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而细节处理的方法,通过“删”“换”“增”等方式,需要教师告知学生。
另外,学生归纳本篇小说主题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迁移,能够举一反三,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拓展相关阅读。
基于上述的两个问题,本节课,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
但是本节课也留下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比如运用细节进行写作等。
不过这些,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