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七:情感的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69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人教版)第七单元话题:情感《情感的魅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情感的魅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七单元的话题﹒情感的第一部分。
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山羊拉兹特》,体会和感悟小说的“情感的魅力”这个主题。
二、学生分析:了解和体会“情感的魅力”,结合外国“情感小说”《山羊拉兹特》,引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2)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3)考察小说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会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和魅力。
(2)感受《山羊拉兹特》的情感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现状;(2)考察小说的情感要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2)体味《山羊拉兹特》一文的情感魅力。
五、教学准备:1.PPT;2.资料链接;3.导学案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是小说的线索。
情感如神秘的面纱,笼罩在小说里,营造着小说的氛围,奠定着小说的基调。
现代小说回避情感的暴露,作者“离场”,情感“退席”,小说中的人物,也缺少感情色彩,多写“人性”,没了“人情”,缺少情感的魅力,少了情感的交融。
而只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感动人、打动人。
今天,我们就带着欣赏、体会的目的来感悟“情感的魅力”。
[设计意图:提出教学的重点:情感的魅力,引发学生的重视,激发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欲望,产生迫不及待阅读的效果。
](二)阅读“情感的魅力”一节,展示主要理论内容。
教师:PPT呈现1.感动文章—开启读者的心灵之旅“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的情感有丰富与简单、细腻与粗犷之别。
感情丰富的人总能体味到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悲哀。
情感的处理:节制的魅力——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例一、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母亲的形象把握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3.探究小说主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造境:毛阿敏《天之大》;浙江卫视《被遗忘与被缅怀的马尔克斯》2.齐读《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余华师:从文中为作者本人或余华或自己寻找一些理由,说说这篇小说靠什么打动了他们,打动了你?——情感(预设:答出母爱。
追问:人物还是情感?/没有情感吗?)过渡: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表现人性和人情。
老师觉得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还表现在情感的处理方式上。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较长,又发生在拉美,与我们有地域隔膜,情节又淡,作者马尔克斯呢又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很有深度,这样一篇很有挑战性的小说我们如何去学?(三要素;三要素是基础,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没有的话,我们来听听大作家余华的建议: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
它会使阅读走向不可接近的状态,因为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随时缩小。
马尔克斯的创作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余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所以他是非常懂如何去读马尔克斯的作品的。
他的建议简而言之就是——从不断重复的细节中挖掘深刻的内涵。
(所谓深意处于微言。
)那老师也给出一条建议: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小说表达最具张力的部分。
(二)品细节过渡:首先来品细节,老师从同学们的问题中梳理出关注度极高的有深意的细节。
这些细节都非常有意思小说中不断展示的细部:香蕉、鲜花、一模一样的小镇、漆皮剥落的皮包、天气热的描写、一群聚集的人、午睡、生锈的钥匙、小女孩的鞋子、……师示范例1,请学生选择。
[话题诠释]一、情感富有魅力,小说离不开情感1.小说是情感的记录“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而人又是富于情感的,所以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
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体现: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就是对这些情感的艺术性的记录。
2.小说创作也要作家情感的融入创作本身也是作家的一种情感需求。
写作源于一种想“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激发。
作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他们内心复杂,感情细腻。
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时而大笑,时而悲哭,还时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还和作品中的人物大吵大闹起来。
3.情感使小说更能打动人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的人更多。
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我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
二、小说对于情感处理的原则和方法1.原则(1)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有一定节制的,不能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
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表达感情时,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一种平和、稳重的叙述风格。
(2)蓄势待发。
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至于令人厌烦。
2.方法(1)作为小说的线索。
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契诃夫的《苦恼》,写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车夫,在雪夜中苦苦寻找一个肯听他倾诉苦恼的人。
小说的情感魅力——以《山羊兹拉特》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体验人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作家如何让情感更有力量。
3.通过问题探讨,体悟作者的悲悯情怀。
4.通过批判性阅读,挖掘文本的深层思想。
【教学设想】《山羊兹拉特》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的小说。
这篇小说的情感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动物与人之间的温情,更在于作者通过环境的渲染、情节的设置等写作技巧所表现出的对动物与人的悲悯情怀。
本堂课尝试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领悟这篇小说的情感魅力。
另外,故事中人与动物应该是一样重要的,但是小说的题目只起“山羊兹拉特”,本堂课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挖掘文本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的思想。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感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
今天要学的小说比较特别,讲得是一只山羊和人之间的情感故事。
二、自由阅读,体验故事情节【活动1】(出示ppt)自由阅读小说,找出让你感动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示例:1.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
阿隆的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2.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胀鼓鼓的全是奶。
……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
3.在困境中,兹拉特给予阿隆精神上的慰藉,共度难关。
说明:这一处可以安排男女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阿隆与兹拉特之间的情感升级。
4.最后兹拉特和勒文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活动小结: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流动是双向的,既有人对动物的温情,又有人对动物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感人的动人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先从感性的层面体验故事情节,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的探究与讨论做好准备。
)过渡:如果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动读者,那么他做到了。
《第七单元:情感》教学案2019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情感)word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的内容与主题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3、考察小说的情感因素及其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基本要求: 1、了解《山羊兹拉特》的内容与题旨2、《山羊兹拉特》中情感的魅力3、不同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体会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发展要求: 1、、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现状2、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
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
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课文是他的一则童话。
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虽不如代表作那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尤其是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其自身的魅力。
关于《百年孤独》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外国小说欣赏》资源七】话题七:情感7话题:情感(参见《外国小说欣赏》第87—89页)【话题梳理】㈠情感的魅力1.感动文章情感质量是人的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对于知识的广博与贫乏,情感也有丰富与简单、细腻与粗犷之别。
感情丰富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感情更强烈,他们能体味到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悲哀。
他们会为一片落叶而感伤秋天,从秋天的萧索联想到人生的暮年;也会从果实那缤纷灿烂的色彩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生命的精彩,为绚丽的秋色而振奋,为人生的中年而奋发。
“粗线条的人”可能会停留于事件表面的大致印象,而忽略很多细微的感觉。
细腻的感情则使人对事物的感觉更敏锐多样。
故事常常就蕴藏于这些微妙之中。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
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更多的人。
情感使人类按社会属性、阶级之别划分出的优势不再明显,正如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情感使不同人群之间得以沟通、理解和同情。
安娜·卡列宁娜放弃一切去追求爱情,在被爱人抛弃后毅然自杀的那种绝望,也会跨越阶级、性别,穿越时间、空间,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令人感受到那份心碎的悸动。
2.感情的投入创作本身也是作家的一种情感需求。
写作源于一种想“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激发。
日本文学理论家厨川白村在其《苦闷的象征》中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人生苦闷的象征。
由于人的欲望和情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小说家才借助于形象来发泄现实的苦闷。
托马斯·沃尔夫谈起他的写作时说:“我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般的力量流过了我,将我挟带而去,我没有办法不写……那书是它自己写出来的。
”作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他们内心复杂,感情细腻。
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时而大笑,时而悲哭,还时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