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31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得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桥边得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得挂念,揭示战争得罪恶,呼唤人性与爱得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
《墙上得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得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得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得向往、对男权得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
辐射状结构 B。
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得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
拟人手法,将无生命得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得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得田园梦境,在对昔日得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得留恋,对贵族衰落得不满,对时世变迁得惆怅与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得写景状物手法.(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得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得乡村生活。
5。
《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得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得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得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得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与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得人物塑造方法。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迷惘的一代”《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深远;“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少-文本简洁,静(不动声色)-“显示”而非“讲述”;主人公:我、老人(叙述者不动声色)老人:朴实忠厚善良;视动物为亲人,与动物相依为命“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不再期待别人分担;疲惫;决定听天由命;谢绝“我”的好意2、怨、冤,对战争无声的控诉结尾表达作用:①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②故事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③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有意提及复活节,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暗示)第一人称叙述:①“亲历”的感觉真实感与亲切感②避免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②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关于主题的体现:小小的窗口,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关注小人物与弱者。
老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三大杰作”: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内心真实,“按照那些微尘纷纷落下的顺序记录下来”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完整、圆满。
自由联想描写回忆抒写感受内心独白描述梦幻直露情感叙述:“我”第一人称不受限制一些思想:1、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对流行的批判:现实中的流行崇拜狂热而浮躁2、它当然是一件赝品。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1、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国籍)(流派)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塑造了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性格”,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剧本:。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一篇(体裁),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形象,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
小说运用(叙述角度)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体现了他的创作理论,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海明威的文风简洁明快,俗称,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国籍)(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等,与爱尔兰的《尤利西斯》,美国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墙上的斑点》是她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同为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是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作品有“四大悲剧”、、、,喜剧有、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课文《炮兽》的作者,是19世纪(流派)最杰出的代表,是(国籍)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等,《炮兽》出自长篇小说。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为,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外国小说欣赏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复习话题:叙述【考点梳理】2.叙述人称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重点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
(四个要点)(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高考对接】1.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2.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3.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示例: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解析]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复习话题:场景【考点梳理】学习重点重点一:场景描写的作用。
(七个要点)场景描写在小说中有哪些基本功能(作用)?一段场景描写往往有多种作用,要关注它与人物、情节、主旨的关系。
(1)渲染气氛与营造意境,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喜庆或哀怨。
如《安东诺夫卡苹果》开头的丰收场景就渲染了欢快喜悦的气氛,而结尾处在初冬空旷的雪野中打猎的场景,又营武汉为明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第页1造出忧郁哀伤的意境和气氛。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
(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体验——阅读的起点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脚踝.()○②踯.躅()○3看.管()○④赝.品()○⑤鸟窠.()○⑥秸.秆()○⑦裙裾.()○⑧雪橇.()○⑨比曲格牝.马()○⑩狩.猎()○⑪分蘖.()○⑫狺狺.()○⑬麦茬.()○⑭詈.骂()○⑮纡.尊降贵()○⑯阒.寂()○17骟.马()○18皱襞.()○19毗.邻()○20瞥.见()○21脖颈.()○22大腹便便.()○23蹩.脚()○24马厩.()○25豚.鼠()○26温驯.()○27冰雹.()○28戏谑.()○29旋.风()○30游弋.()○31雪橇.()○32麇.集()○33龟.裂()○34档.案()○35趿.拉()○36铁锚.()○37诋.毁()○38不啻.()○39地窖.()○40拘泥.()○41颠踬.()○42飓.风()○43窥.探()○44船舷.()○45痉.挛()○46铁裙箍.()○47芜菁.()○48箭镞.()○49惬.意()○50馥.郁()○51风驰电掣.()○52倾圮.()○53倏.忽()○54鞑靼.()○55搽.粉()○56情愫.()○57拾.级()○58粗糙.()(2)写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二、辨字形依据注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三、明词义辨析下列词语。
①侦查·侦察“侦查”是法律术语,预审后采取的,具有特定对象,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查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的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
如:~案情立案~。
“侦察”是军事术语,预审前的行为,秘密性更强,涉及范围广。
如:~兵火力~ ~飞行。
②树立·竖立“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
如:~远大理想。
“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
如: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在田野里。
③原型·原形“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贬义)。
外国小说鉴赏复习练习(1)第一部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愀.然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螨.虫满.目疮痍D.勘.探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陡坡踯躅究竞一副眼镜B.撇下眺望倾听嘎然而止C.茫然摇晃挺进毫不相干D.催促期待踊现稀稀落落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你没家?”我问,边______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格鲁吉亚一______机被俄罗斯战机击落。
(3)据印度媒体10日报道,印度东北部最近______脑膜炎流行病,在过去一个月内造成至少165人死亡,2 000多人受感染。
A.注视侦察暴发B.凝视观察爆发C.凝视侦察暴发D.注视观察爆发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网上追逃”使那些潜逃犯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第二部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歼.灭(qiān)舵.手(duò)惊骇.(hài)槌.(chuí)B.褥.子(rù) 桅.杆(wéi) 颠踬.(zhì) 垛.(duǒ)C.锚.索(máo) 痉.挛(jìn) 瞥.见(piē)剐.(ɡuǎ)D.满载.(zǎi)飓.风(jù) 摇曳.(yè) 瞄.(miáo)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晕眩炫目旋转改弦更张B.严峻疏浚竣工俊朗清秀C.地震振动赈灾振耳欲聋D.驯服训练金钏川流不息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界渐渐把明星年历当成了______行业“内部机密”的好机会。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 一、桥边的老人〔一〕、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 〕著称。
〔“〞〕的代表作家。
他因〔《 》〕一书获诺贝文学奖。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本文是有限视角〕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
优点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优点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教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
〔三〕、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
〔2〕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总结:这也是一处减法。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总结:一方面是因为,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外国小说知识汇总[教材知识综述]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高二期末复习之《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表达简约,含蓄深远.《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认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清楚、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2.《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3.《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表达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