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3
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包容性;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
3.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阅读课本P63第一段,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温馨提示: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阅读课本P64第一段至第四段,回答:(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汉字的地位、作用?汉字和文字的不同?(3)史书典籍的地位、原因、特点?试一试:你能论证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吗?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阅读课本P65最后三个自然段分析说明:(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阅读课本P66至P67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2)科学技术的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意义?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阅读课本P68至P69辅助文,分析说明:区域文化的成因、发展态势、具体表现?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阅读课本P69至P70第一段,分析说明:(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活动背景背景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
背景二: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解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立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中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之中,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从国内形势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程中,迫切需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增强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增强青少年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背景三:当前后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立足学习,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发扬革命传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宝贵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意识,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自主复习成果展示:本课知识体系:知识复习过程当堂练习:1.(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2.(20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07山东文综22.)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学后反思:课后练习:1、“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
巴黎曾成为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法国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笛卡尔、伏尔泰、魁奈、孟德斯鸠,都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伏尔泰在其名著《风俗论》中写道:“中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匹的悠久历史,而且形成了光辉的理性主义文化。
当世界上其他民族尚处在神话传说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在编撰自己的历史了。
”温总理演说中对伏尔泰名著《风俗论》的引述,从一个侧面向世人说明中华文化的、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兼容并蓄D、革故鼎新2、2005年4月27 日,4000多片和田美玉连缀而成的金缕玉衣,武则天时期秘藏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秦始皇陵的最新发现……全国15个省,50余家博物馆珍藏的213件国宝级文物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集体亮相,上述文物真品①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大的包容性③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④书写了新时期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④D.①③3、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有人提出可以放弃汉字的书写。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③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导学案【复习重难点】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开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知识梳理】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在中华文化开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秦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汉字①功能:是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开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见证②意义:文字的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特点①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并设有史官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③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3〕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p68材料〔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意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表达。
〔表达中华文化的力量〕博大精深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华文化〔1〕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1〕石窟文化〔2〕优秀的民族文学〔3〕民族舞蹈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题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文化对人类和社会的重大作用,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这也激发起了学生了解了我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探究中华文明的兴趣。
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科技革命的涌天大潮,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各种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高中生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有的冷眼相看,采取蔑视和逆反心理,因此,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是逾越心理、情感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选取真实、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和历史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文化生活的现实出发,讨论、思考、探究、归纳、整理,以严密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展示】1、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4、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5、认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高考备考点】1、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迥异于外域文化的突出特点包容性也是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
3、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运用哲学相关原理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自主学习内容】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1、古代辉煌的历程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①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走向衰微?②我们应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阅读课本P66—P70,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阅读课本66-70页概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并做好标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学艺术:作用、特点、地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地位、意义(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区域性)区域性的成因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关系(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阅读教材70页最后两段思考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学生课前准备1、由学科课代表组织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2、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3、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框知识。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采取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提问下列问题。
(1)传统文化的特点?(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情景导入】由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预习情况反馈】对自习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已达到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的效果。
【学习目标展示】学生代表领学本框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探究活动】学生结合探究一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自主学习】1、巩固、完善预习案,思考课堂探究案。
2、梳理自己疑问,准备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时间:5——8分钟教师展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展示点评要求,学习按要求做好讨论。
内容:活动一: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活动二:(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展示点评要求:(见课件)教师归纳点拨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3:05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5)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3)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4)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5)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脊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精神?(载人航天、都灵冬奥会带伤比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概述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第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深刻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正因为如此,本单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熏陶。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为中流砥柱。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本单元的第1课,也就是第六课。
第六课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本单元的第2课。
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第二十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2天津高考·22012海南高考·172012安徽高考·72011江苏高考·212011广东高考·31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命题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例1 (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观点错误;④观点错误。
命题点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典例2 (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答案 C解析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命题点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典例3 (2012·海南高考)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
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1.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到向东流的河里洗头沐浴,祭拜农神祖先,求丰收、求健康。
2007年,宁安流头节入选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头文化节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已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理解。
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排除;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朝鲜族的流头节受到欢迎且入选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④。
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3.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
2012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
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1)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化和多角度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解析回答第(1)问,只需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点与材料信息一一对应即可。
第(2)问实质是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等角度考虑。
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提醒(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命题点1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典例4 (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本题提供的几种宗教、各种建筑、多种生活方式说明①可以入选;而“和睦相处”“比肩而立”“相映成趣”等说明了④正确。
经济决定文化,因此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无关。
命题点2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典例5 (2010·福建高考)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答案 D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抓住中心和关键词。
题干关键词在于两句话:独树一帜和汲取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C项本身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A、B则与题意无关。
4.当前,在上海文化的发展中,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继涌入,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上海文化精华荟萃。
这表明上海文化具有( ) A.特有的包容性B.稳定的继承性C.独特的地域性D.相对的稳定性答案 A解析在上海文化的发展中,各种思想文化相继涌入,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使上海文化精华荟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应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
5.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其中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答案 B解析A不符合客观情况;C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错在“消除”。
6.随着2012年9月30日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天空中静静的明月,为中秋佳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