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PPT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8
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正确地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关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间的矛盾性与相互依存性,了解二者的关系;过程方法目标: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情感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二者之间历来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古建筑保护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因而在这两方面之中,偏重的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因此确定本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了解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难点: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协调方式。
二、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让学生采用鉴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
通过主动提问,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增进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投放教学案及本课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明确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知识结构。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让学生欣赏遭到破坏的风雨飘摇的古建筑,通过思考,讨论对古建筑遭到破坏的看法。
从而导入新课《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三)自主探究(时间:5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紧贴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学案所给问题预习课文。
(四)新知探究,合作交流(时间:18分钟)合作探究一:本课合作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梁思成先生,曾屡次发出要保护和整理北京文物古迹的呼吁。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讲解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很有必要先就这一课的安排及其意义作一阐释,对课题的理解有助于各位教师更好地领会本课的目的和教学的目标,从而正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并获得有价值的认识。
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关系。
客观地说,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难题。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
因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遗迹更是星罗棋布、无处不在,而城市建设开发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难以避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存留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
第三,这更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之一。
相对而言,开发新区建设,新城往往比较易于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而旧城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
如前所述,在许多历史古城中,文物古迹遍布,保护它们必将给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市政设施分布以及城市分区等增加相当的难度。
以往,当城市建设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古迹的价值时,许多古建筑为了给交通干道、商业设施或是居住区等等让位,往往被野蛮地拆除。
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于是就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耐心寻找方案,解决问题。
合理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有相当的难度。
总之,在高中教材中安排这些内容,首先是为了一种观念的普及,希望藉此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这里包括学生的应知应会内容:了解古建筑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关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性与相互依存性,了解二者的关系;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问题。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即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第二十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美术鉴赏》第二十课的内容。
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前面十九课的内容学习了美术鉴赏的一些基础知识和鉴赏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所有的这些内容的学习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其中就涉及到了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古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本课不单单是鉴赏美术作品,应该引发学生们去保护古建筑。
2、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我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做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或很少学习过美术知识。
基于这样的情况本教材对于我校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学生更谈不上什么兴趣。
但反过来说,学生很少上美术课,又是一个锲机,因为学生有探索新鲜事物的欲望。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美术鉴赏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又鉴赏了很多的美术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理解与联想能力,能够结合原有知识对作品进行解读。
涉及到本课内容《关注当今城市建设》,我校学生大部分住在农村,缺乏一些亲身的体会,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让学生了解古建筑的价值。
使学生了解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些矛盾。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勤于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关注古建筑保护,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空间,热爱生活。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重点介绍古建筑的价值。
教学基本信息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出: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
本课力求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引导学生将鉴赏与体验相结合,以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胡同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提高学生对于北京胡同的关注、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访考察了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菊儿胡同、雨儿胡同等胡同街巷,借助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相关材料。
学生用PPT展示和视频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了自己对于北京胡同保护现状的感受。
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提高了美术鉴赏力,同时也形成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本课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采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布置教室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功能,利用公益广告、照片、图片等,把学生代入问题情境。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课堂讲授,利用QQ群,网络问卷等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辅助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建筑欣赏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前面三课中,学生对建筑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当今城市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题。
本课分为三部分:保护古建筑的原因、城市特色与古建筑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城市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其中,充分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是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理解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方式,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能力目标:②以我校所处的古镇李庄“景区升级改造工程”为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网络、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客观地认识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古镇李庄,关心古镇的建设开发和古建筑遗存保护;④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关注城市建设开发问题,为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出一份力,作到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2学情分析1、随着网络发达,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们了解、接触各类文物、遗址的机会多,网络新闻对大家的树立正确的文物(包括古建筑)保护观有一定作用,但未必系统,未必全面,所以有必要借助这堂课引导学生正确关注环境,正确关注和对待历史文化遗存;2、学生具有一定的古建筑知识和古建筑鉴赏能力;3、我校地处古镇李庄4A级景区古建筑群的核心区域,教学、生活条件简陋,大热天停水停电,蚊虫多等,学生对古建筑的不适应现代人生活要求很有体会,有迫切的改善生活添件的需要。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是正确保护的基础。
②认识文物建筑的价值和文物建筑的历史环境同样应该被保护。
③培养关注身边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存的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并对李庄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能有自己的见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李庄古镇介绍、网络视频《梁林故居被拆》李庄知识知多少。
【小竞赛活动】(一)按照对李庄古镇的了解程度,分为A\B\C三组,并调整座位。
(二)李庄古镇知识竞答:1、慧光寺;2、东岳庙;3、栗峰山庄;4、张家祠;5、梁林故居。
关于《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高中美术说课稿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客观的说,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题,因此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二)重点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二者之间历来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古建筑保护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因而在这两方面之中,偏重的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因此确定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
(三)难点文物建设和历史地段具有重要而丰富的价值,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我们本课所要阐述的古建筑保护的出发点和原则,因此确定本课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二、教法讲授、演示、讨论三、教具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城市建设破坏文物古迹的电视记录片,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 学生活动:感受、思考并回答,初步了解本课主题。
(二)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这节在本课是引导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存在矛盾,而往往是后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阐述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通过建筑家梁思成与老北京城保护的故事,来树立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问题:A、你记忆中有消失的古建筑吗?对这些古建筑你有什么看法?B、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他们?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展示,通过了解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题:《关注当今城市建设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鉴赏》模块第二十课内容,是继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特性,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欣赏建筑艺术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后的一个内容,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观念和意识的普及,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关注城市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作为一个公民该有的责任感。
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课由四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导语,引出了本课课题,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古建筑的保护;第二部分是本课的基础部分,主要阐明了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密不可分;第三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探讨了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第四部分是本课的总结部分。
【学生分析】在前面的鉴赏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古代宫殿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学习,对建筑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当中,见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对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经典的古建筑有了解,但认识不够,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古建筑的保护的关注。
本课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却又是新鲜的,更是有着特定意义的。
通过正向引导,使学生对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更加关注,更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文物古迹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2.关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关系;3.思考如何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图片导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等学习形式了解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
3.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探寻解决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方法。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学科:美术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20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了解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方式,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树立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能力目标: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法制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关注城市建设开发问题,为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出一份力,作到城市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法律渗透: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古建筑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允许随意破坏。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教学准备】PPT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学生讲述导入学生上台讲述自己课前通过网络搜集的国内外关于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实例,有正面也有反面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研究学习师生活动一:(一)教师活动:图片及数据发布1.一组城建中古建筑被毁坏的图片及数据2.建筑家梁思成与老北京城保护的故事(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存在矛盾,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原,保护古建筑已经刻不容缓。
这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师生活动二:(一)教师活动:图片展示、问题发布1.课件展示巴黎城市轴线的延伸与新区建设、苏州城市风貌等优秀中外历史城市图片2.提问:你觉得古建筑还具有怎样的价值?(二)学生活动:欣赏、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古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与特征。